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传承非遗技艺 聚焦铜炉发展 巧生炉博物馆首次参展中国苏州创博会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传承非遗技艺 聚焦铜炉发展 巧生炉博物馆首次参展中国苏州创博会。
中国香炉文化自古有之,制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先人们就制造出了一种名叫“博山炉”的铜制香炉,是为中国古代铜香炉的鼻祖。到了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近千名民间顶级铸炉工匠齐聚京城,敕造“宣德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运用珍贵黄铜铸成的铜器,更首次在铜器外表制作多彩的颜色皮壳,开启了中国铜器文明的二次复兴,其用料考究、款式典雅,将铜炉制作技艺推向了历史高峰,成为古代铜香炉的通称。
在苏州,有一个专门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的家族,其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上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恢复、继承传统失蜡法宣德炉制作技艺。通过钻研文献典籍和馆藏古炉,传承祖辈三代铜作心得和近千次试验,他终于复原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后来,铸有“陈巧生制”等款识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收藏界,知名收藏家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巧生炉”因此得名。北京雍和宫、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普陀山普济寺等各大名寺均以“巧生炉”供奉佛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16鼎“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中国馆隆重展出,并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政商贵宾。2011年,陈巧生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2013年又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
2012年,苏州巧生炉文化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5月18日,中国首家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铸造技艺的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正式开馆,馆长由中国仿宣德炉(巧生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之子陈冠丞担任。陈冠丞出生于1994年,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立志协助父母,传承苏州民间工艺美术和手工技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1年,他一面跟随父亲系统学习铜炉制作技艺,一面利用所学知识,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渠道面向全国宣传苏州传统文化技艺。2015年,陈冠丞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在内蒙古赤峰举办的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并成为国家文物局认可的最年轻“90后”非国有博物馆馆长。
巧生炉博物馆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万里路268号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占地2300余平方米,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以及陈巧生家族近四十年来收藏的明清铜炉和打造的近千鼎经典巧生炉作品,为宣传中国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及其成果、推广苏州工艺美术领域优秀技艺等发挥了积极有益的社会影响。2016年1月,博物馆获得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失蜡铸造技艺”项目。2020年1月,因在主导传承“青铜失蜡铸造技艺”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巧生炉博物馆被评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
多年来,巧生炉公司在遵循传统器型比例与寓意象征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现代审美,制作出了“仿汉博山炉”“帝王熏炉”“松树架挂熏炉”“狮耳侈口方熏炉”“万寿无疆熏炉”等一批适应现代新中式生活且具备高水准的创新作品,形成了巧生炉独具特色的系列特征及韵味特征,不但受到广大“炉友”的好评,更得到业内人士及有关专家的肯定,作品屡获大奖。其中,“卧龟莲花纹五足熏炉”获2015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艺博杯”金奖;“松树架挂熏炉”获2016年深圳“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万寿无疆熏炉”在2019中国“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2019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均斩获金奖;2019年6月,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首届“苏韵流芳——苏州青年手工艺展”上,“狮耳侈口方熏炉”荣获一等奖,并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此外,2018年8月,“狮耳侈口方熏炉”还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入选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在本届创博会上,首次参展的巧生炉博物馆将带来铜炉制作大师陈巧生、陈冠丞的创新作品及部分经典老炉作品,在展示传统宣德炉器型、皮色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炉文化与当代审美融合的创新作品,多角度、多场景地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宣德炉与巧生炉,用创新设计打造符合当代人生活审美的器物。
陈冠丞表示,参加苏州创博会是巧生炉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倡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具体行动,旨在让更多的参观民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为其提供近距离接触、学习非遗技艺的机会。他希望通过此次参展,让社会有识之士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人类的财富,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苏州非遗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上,也希望通过创博会这一创意设计助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用设计让传统在现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