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艺术赏析:“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10日在深开幕

时间:2021-06-17 09:45:42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10日在深开幕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10日在深开幕。

借力珠三角区位优势,国石雕刻艺术谋求新发展

“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10日在深开幕


福州、昌化、巴林、青田将现身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这次四地都将携带“镇馆之宝”,在国风艺术馆献上一场独一无二的国石大展,再造一场国石文化盛宴。

展览名称:

天工当代、国石大观

——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

主办单位:

福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巴林右旗人民政府、青田县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展览时间:

2017年11月10日至11月19日

展览地点:

深圳国风艺术馆

(梅林关梅坂大道星河world)

历史上,人类文明与发展,一直与石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而中国人对石的情感,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中国人敬石、爱石,乃至将石赋予生命的色 彩,从女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到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石猴孙悟空”,《石 头记》中的“通;灵宝玉”,还有“精卫填海”,“米拜石”等,这些都是以说明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石的尊崇与敬畏之情。

黄金有价玉无价。 美石即为玉也。

11月10日,一场全面、立体展示中国石文化的艺术展“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将在深圳国风艺术馆开幕。展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巴林右旗人民政府、青田县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深圳国风艺术馆承办,展览为公益性质,将持续至于11月19日。届时,市民可免费到参观、品鉴。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石文化精品展,以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青田石为材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与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雕制的600多件名石艺术品汇聚一堂。福州、杭州临安、巴林右旗、青田县是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青田石的产地。
过去四地政府曾经轮流主持,在四地巡回举办“国石名雕展”,此次“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是“四大名石”首次走出福州、杭州临安、巴林右旗、青田县四地,来到深圳展览。

据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目前主要因大量开采,大部份产地均已被开采一空,现存资源已由政府保护,非事先核可者不能开采。

在策展理念上,“天工当代.国石大观——第十三届国石雕刻艺术展”突出“时尚”与“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一改往日名石收藏的古板印象,题材上既有传统文化意象又不乏当代原创设计;类型上除了印石,还有摆件、手把件等,尤其是一些体积大的摆件,石料美轮美奂,雕工独具匠心,令人称奇。

本次展览展出的四大名石不仅材质珍贵,更重要的是均是大师手笔。

比如,寿山石雕《四季如春》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先生艺术生涯巅峰之时创作的经典名作,作品取水洞高山石的巧色雕成,原石与技艺都数百里挑一。此作是重金从海外回流收购后珍藏于福州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雕刻艺术馆的顶级珍品,众多外国元首、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人士都曾一睹其芳容。此次经福州市政府批准,首次离馆赴深展出。

不仅如此,来自四地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都将亲临深圳, 展览期间,举办国雕名家对话论坛, 开设两场名石雕刻艺术公开讲座,另逢周末将特邀两位国大师在现场为观众导赏。

除此之外,三十位国大师还将带来自己创作的精品联合举办四场雅集,与广大石爱好者切磋交流。

链接:匠心巧手 点石成金

好石还需巧手雕。有了好材料,还需慧眼、匠心和巧手,方能“点石成金”。中国自古就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人情节,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文玩古物,都因为文人的赋诗而闻名于世。同样,国石文化也因为有文人墨客的青睐而备受世人关注。今天,在当代大师的刻刀下,国石文化与传统书画融会贯通,在现代的故事之中彰显出文化积淀的美感。

国之瑰宝—寿山石
山因石而显誉,石以山而闻名。寿山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而得名,其质地优美,晶莹脂润,纹理含情,一直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寿山石文化。2006年,寿山石雕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寿山石质地优美,品种丰富,是雕刻工艺品的上乘材料。按产地的不同,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细数石种达100多种。其中以田坑石中的田黄石最为珍贵,民间常言“一两田黄十两金”,故也被尊为“石王”。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年前的新时代末期寿山石就被先人制成石镞、石凿;南朝时期出土的“石刻猪”也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而寿山石所独有的艺术性,则成为了文人们寄托情怀的理想载体,如王冕以“钟乳石”入印,寿山石章应运而生,由此开启了寿山石三百余年的赏玩历史;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以三条田黄石链所连接而成,其工精艺巧,堪称国宝。时至今日,博大精深的寿山石热度依然高涨,当代国家级大师也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创造出了大量佳作。“人生百态,艺生百相”,随着新时代的技艺提升,寿山石亦将跨入一个新的境界。名家名作赏析:

快刀切出飘逸形态,细雕勾出微妙神态,将传统的诗、书、画、艺融入雕刻技法之中,来自福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独特的寿山石雕法。平白无奇的原石演变成色彩绮丽的石雕作品,是艺术创作,也是文化内涵的体现,生活哲理、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艺术造诣缺一不可。

将带有瑕疵的原石因材施雕,巧妙的把残缺变为美的一部分,在《银河会》中,荔枝冻石中大块的黑色杂质被雕成了水牛,丝毫不显得突兀,反称得浑然天成,人物的透白与水牛的黑石、面部的精细与衣衫的飘逸,在对比中更体现出牛郎织女细腻的爱情。石头虽然本无生命,但经过雕刻后便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的生命,透射出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印中王后—昌化石


昌化石产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上溪乡玉岩山,开采和雕刻历史始于战国,至今已2300多年。昌化石品种丰富,其中鸡血石雕刻艺术技艺独特,被誉为“国粹”。2007年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化石及其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昌化石的开采最早始于战国。2300多年前,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批用昌化石制作的扣合式剑鞘、兽面纹剑首、剑格等剑饰,剑饰上还有鸟篆文“越王”和“越王之子”。到宋朝时,由于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的成熟,昌化石作为上等印章石材,已享盛名。到元朝时,昌化石的运用更为广泛。元末诗人、画家王冕篆刻昌化石,开创了文人画家自篆自刻印章的历史。清朝历朝皇帝、后妃、达官显要均选昌化鸡血石作玺,被誉为“国宝”。“一方鸡血石,千载帝王诗”,则最能概括鸡血石的名贵。

名家名作赏析:

国人历来崇尚红色,但凡喜庆之日皆以红色装点,这也是昌化鸡血石被追捧的原因之一。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作为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也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作为珍贵的矿产资源,石雕作品中,则主要依照石头的血脉走向来决定成品品相。

《老子出关》完整保留了红霞一片的鸡血,也寓意着紫气东来,山脚骑牛的老子悠然自得,历史典故被巧妙的凝刻到了鸡血石上。虽是讲述的春秋故事,但却暗示出与深圳的关系,老子远离故土出关云游,正如国石展将传统文化带入深圳,也恰与耕牛精神相符合。昌化石宜印而不宜雕,特别是皇室对其尤为钟爱,元明清的历代皇帝都将其作为玉玺,文人也喜爱将其作为自留印章,直至今日,各国元首对鸡血石章也依然青睐有加。千年历史见证,足以彰显出鸡血石的传世之美。

印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象征个人的身份和信用。G20峰会各国政要肖像印章材质萃选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昌化石,凝重华贵,温润细腻。
天赐朝鲁—巴林石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巴林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早在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就有发现巴林石质器物,如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的鸟形玉块、圆形石珠等。在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沐沦河上游,也发现了红山玉器的代表,如巴林石“猪龙”、巴林石“猪”及巴林石“鹄形勾云佩”。辽上京出土的印章和佩戴的饰物中,也有巴林石雕刻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国玺;元明时期,已发展得初具规模,故成吉思汗还盛赞其为 “腾格里朝鲁”(蒙古语:天赐之石)。

名家名作赏析:

草原粗犷与原始的特性,同样也存在于巴林石之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与巴林石结缘很早,填补了塞北没有雕艺大师的空白,在潜心研究技术的同时,也伴随着巴林石的发展与兴盛。巴林石虽开采时间短,但却因其极高的品质为中国印章石描出精彩的一笔,在石雕中尤为注意创新与发展。

在《马头琴》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人物与乐器跃然而出,音乐随着石头色彩的变化而跳动,让人不觉就受到感染。这种独特的石文化,营造了更为奇异的氛围,亦为四大国石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石中奇葩—青田石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浙江青田县盛产青田石,在这座小小的山城之中,青田人和青田石雕相互成就,青田亦有了“石雕之乡”的美誉。青田石的种类繁多,色彩斑斓,于是关于青田石的生成便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为青田石增添了无限传奇的色彩,也为石雕创作提供了大量题材。青田奇石,惊世而出,让精彩的石文化永续流传。

历史之外,青田石历来也受到不少文人的青睐。史料记载最早使用灯光冻的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开创了圆朱文印文体;印学开山祖师文彭结束了两千多年的铜印时代,开启了文人石章篆刻之风潮;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贡品《宝典福书》和《元音寿碟》,以及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余方青田印章,不仅体现了其厚重的文人气息,更是奠定了其皇室御用的珍贵地位。
这方惊世美石,至今仍然备受世人追崇。当代书画大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都十分钟爱青田石,由此托起了一个国际级最具权威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因材施雕,善用巧色,作品以教科书般的技法,将青田石雕推上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家名作赏析:

作为华侨之乡,青田有着悠久的中西文化交流氛围,与西方雕塑的直白不同,传统石雕含蓄而重写意。

青田石雕历来擅长因色取巧,比如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宙在初见一块龙蛋石时,恰巧听闻阿炳的经历,与石头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将石头的颜色与材质匹配到题材的气质中:阿炳的忧伤仿佛融入了石头之中,山间的猴群也不自主的凝注聆听。透亮的冻石被雕成了一轮圆月,人物隐没于深色的硬岩之中,使作品散发出淡淡的情绪。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