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收藏要点: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光头”的背影

时间:2021-07-03 07:45:40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光头”的背影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光头”的背影。

方力钧,布面油画,200×230cm,1991-1992年

方力钧的“光头”形象中外闻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代表符号。

或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光头”,并有在30多年前蓄长发后被勒令剪去的经历,深知产生巨大反差的社会心理效应。对于“光头”被作为艺术方式呈现具有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

方力钧,纸本水墨,39.6×69.2cm,2014年

艺术史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史。大凡能够深刻表现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现象的艺术作品都会载入史册。

方力钧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从社会经济到思想文化多维度矛盾冲突和转折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青年一代从迷惘和挫折中吸取精神营养机会最多的时期。

1989年,方力钧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就赶上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西方价值体系的激烈冲突,传统与现代化力量的犬牙交错。压抑、苦闷、怨愤、消沉、自励……成为那个时期普遍的矛盾情绪状态。思想敏锐的方力钧从自身现实的生活经历中感悟了那种复杂的时代性社会心理痛楚,并通过系列折射出自我精神状态的“光头”图像记录下了具有某种文化象征性的历史场景。那些扭曲夸张的脸,桀骜不驯的后脑勺,可以说是青春叛逆的写照,可以说是玩世嘲讽的表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自醒的象征,更多地表达出了思想上不愿被操纵,道德上不愿盲从,达观向往自由的一代人对于精神破碎现实的智性抗争。

作为观念艺术作品,那些“光头”也许不是“文革”之后的中国出现最早的,但却是留下历史痕迹最深的。对于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言,许多传统意义在无形中消解了;一些为社会不屑的东西,却如获至宝。与其说方力钧的“光头”是另类,还不如说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另类。

方力钧,系列一(之三),布面油画,80.2×100cm,1990-1991年

人们所称的艺术家,多数都是在艺术院校、文联美协等单位领薪一族的社会身份。所谓“家”,一层意思是专业水平高的权威人士;另一层意思是受约束、讲规矩,被通行社会标准认定的角色。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家”性常常并不优于“野”性。比如,家鸡家鸭就没有野鸡野鸭味道鲜美;圈养的猪呀兔呀就没有野猪野兔跑得快;家狗也没有野狗勇猛。也许“艺术野”比“艺术家”对于方力钧而言更为贴切。

世上大多数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没有“单位”的自由职业者。或许正是因为不受规矩约束、没有组织归属、不须评定职称等等因素成为他们得以伟大的原因。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梵高、杜尚、安迪·沃霍尔等等都是如此。过常态生活,或许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只有“另类”的生存才会有奇思妙想,才能真正激发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才能产生独到的艺术。

方力钧自嘲的“像野狗一样生活”,不仅是一种乐观而机智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直面现实的艺术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无所羁绊、无所依附、灵魂流浪的在野状态,成就了他真诚、率性、超然的人生境界。

方力钧,素描(之三),纸上铅笔,54.8×79.1cm,1988年

方力钧受聘担任国家画院当代艺术中心主任,尽管编外无薪水,引发了不少社会关注和猜测。其实,从圆明园艺术村落开始走上自由艺术职业道路的方力钧,历经艰辛创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标志性人物,得到官方体制的学术认同,这是中国艺术生态发展的一种进步。除了多元文化价值融合的象征性之外,就是方力钧人文精神结构显示出的对于世俗意义的达观态度和某种“兼济”情怀对于体制的建设性作用。

我相信,一个真正把艺术当作精神事业和人生使命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因为增加一种社会身份而丧失对于精神世界独立价值的坚守。方力钧依然是那个在一醉方休、通宵神聊之间吸取生活灵感和艺术营养的自由职业艺术工作者;依然是那个哪怕脑瓜子上长出了丝毫发毛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的“光头”。

方力钧,纸本水墨,37x43cm ,2014年

方力钧近年来的创作状态依然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无论是大量陶瓷雕塑,还是大批水墨人物头像手稿都延续着“光头”的思想轨迹——自由而夸张的视觉表现,极致地追寻和捕捉表达对象的零碎、细微的特有质感,并以宏大的构想将整个过程以不同的形式积累、串联起来。“坍塌的陶瓷”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观念与工艺技术的高度契合,彻底突破了传统陶瓷工艺追求完美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方力钧的那些头像手稿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即兴之作。所画人物都是他相当熟悉的艺术圈内人。他所抓取的人物神态都经过了符号性概括。我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笔下的栗宪庭、王广义、傅中望等人的头像都十分传神。方力钧以我为对象画了几张头像手稿,瞬间的神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自己另一些不留神发现不了的精神面貌;在戏谑、玩世的智性背后,他的笔下流露出一种高尚的严肃性。我拿给一些非艺术界的朋友分享,他们都说看出了我在2015年为艺术而操心的神态。

这些手稿的文献价值弥足珍贵。我相信,若干年后再拿来系统欣赏,一定会引发诸多对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朋友圈信息传播的时代性回忆。方力钧所刻画的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精神个性,形成了一代人精神生活的谱系,使“现在”迭加出了一种“永恒”的意义。

方力钧,纸本水墨,37x43cm,2013年

由鲁虹先生策划的名为“另类生存”的方力钧手稿研究展学术意味较浓,所选取的观赏视角,带着一些普及和传播的初衷。

我以为,在艺术范畴,另类就是出类拔萃;判断艺术历史价值的根本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真正做到前所未有。方力钧做到了。在策展过程中,策展团队和艺术家一起做了大量有益文献档案方面的梳理工作;就连宣传海报也凝聚了不少人的智慧。

将艺术家的成长历史和艺术发展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可以帮助研究者、学习者、乃至纯粹的欣赏者深入了解方力钧艺术生涯不同阶段的生命质感;发现一些重要作品灵感产生瞬间的状态及艺术家自我否定、调整、完善的过程。这个展览整体上可以让观众看到方力钧一路奔赴精神圣地,由近及远的背影。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轨迹,紧盯着那个光亮的后脑勺,吸取一些精神自救的力量。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另类生存——方力钧手稿研究展

开幕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4:00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