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收藏知识: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繁荣背后隐忧的思考

时间:2021-09-27 14:45:01 来源:中国工业陶瓷网

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繁荣背后隐忧的思考

2005年我国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产量和出口量再创新高。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去年我国的建筑陶瓷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亿平方米和2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8000万件和1800万件。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凭借产量和出口量创造出的骄人业绩,然而在骄人业绩的背后所暴露出的是盲目的重复建设和产业投资过热以及出口价格的通缩和隐患、原料资源的过度消耗等诸多问题。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经过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连续几年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且这个“世界第一”在目前仍被快速的放大着。迄今,我国共有建筑陶瓷企业1000余家,卫生陶瓷企业近1000家。据预测,2006年建筑陶瓷产量将达35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也将直逼1亿件。早在10年前,我国国内的建筑卫生陶瓷市场就已经出现饱和状态,并由此引发了国内建筑卫生陶瓷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在这10年当中,饱和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投资望而却步,阻挡住进军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步伐,相反,伴随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投资的热情却在一步步的升温,形成了目前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投资过热的局面。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忧虑。用钱钟书先生《围城》里那段著名的经典名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形容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10年来的发展也许并不过分。10年来建筑卫生陶瓷市场明显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竞争硝烟四起,特别是随着国外品牌企业的涌入,使得竞争更加加剧。身在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圈中已经叫苦不迭的企业,以扩大生产规模抢占一席生存之地和以惨痛的价格战谋求死里逃生的同时,身在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圈外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发挥“技术、资源”等优势,抱定所谓快速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希望,重复建设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和一座座陶瓷工业园、工业城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加入到早已白热化的竞争中,犹如火上浇油。当前在我国一些陶瓷主要产区和陶瓷原料主要产区,新的投资热潮仍在持续和蔓延,一座座陶瓷工业园、工业城仍在拔地而起。在建的陶瓷工业园、工业城和陶瓷工业园城招商的信息屡见报端。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违背经济规律,盲目重复建设和投资过热,导致的将是一个产业畸形的发展。

“洗牌”也是一场革命

“重新洗牌”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对于有着过度规模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来讲,“洗牌”也许不可避免。可是,我们应该看到“洗牌”是一场革命,“洗牌”就意味着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存与亡,“洗牌”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缺少规划、毫无约束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过热造成的后果,最终要靠“洗牌”来修正,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国家将是这场悲剧的主角,因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任何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可以说都不可或缺地得到金融信贷的支持和服务。“洗牌”蒙受重大损失的将是国家。谁又将是这场悲剧的导演,又该如何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我国卫生建筑陶瓷由于缺泛“品牌效应”,仍处于同质化的竞争。同时,更重要的由于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产能的日益过剩和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所以价格竞争已经成为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无论建筑卫生陶瓷的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出口贸易,价格战已经成为持久战。多年来在国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2003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价格也在继续通缩,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的出口价格分别下滑7.4美分和15.6美分,按照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现状来讲,出口价格的通缩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出口退税正是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看中的利好和利润空间。由于目前建筑卫生陶瓷产能的过剩,国内市场如同一个急剧膨胀而即将撑破的气球,在沉重的竞争压力之下,对于目前我国众多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来讲,出口就成了一个缓解与释放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突破口。为了寻求这种突破,就形成了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千军万马”争走出口这座“独木桥”的现象,无序和同质化的竞争所产生的“内耗”使得出口价格一跌再跌,因为谁走过这座独木桥,谁就有可能生存,在一定的意义上,出口已经成为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救命的稻草,出口价格的通缩也就成了必然。

通缩的出口价格使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通缩,与此同时,通缩的出口价格也已经为遭遇反倾销种下了隐患。近几年来,建筑陶瓷将面临反倾销的警报一直长鸣。据统计,去年我国建筑陶瓷的出口率近10%,卫生陶瓷的出口率已达20%以上,部分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出口率已占到50%或更多。况且由于我国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的出口国又分别地相对集中,所以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对于我国有着过度规模和以出口作为主要支撑的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来讲,都将是一场瀚然大波,都将引起强烈的动荡,威胁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正在准备启动一项所谓“特别保障措施-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来抬高中国商品出口的门槛,美国这一“特别保障措施”的成功,也将会鼓舞更多的国家仿效,届时将使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在内的中国商品全面受阻。“狼”虽然没有真的到来,但是对于目前靠价格拼争来突破出口和在投资热中重复建设的、抱着快速占领国际市场目标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在“狼”真的到来时又该如何面对,这不应该是一个未知数。

规模适度才能健康发展

陶瓷原料作为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有着丰厚储藏这一资源优势。也正是凭借这一资源优势的转化,才形成了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产业优势。那么如何保持这一资源优势,使得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在资源优势基础之上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更需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产能和产量的过剩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现状,虽然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没有一个权威数据来说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整个行业的产销现实情况,但是透过建筑和卫生陶瓷企业及商家所“仓储”的滞压产品,从中对建筑和卫生陶瓷的产大于销的现实仍能可见一斑。市场需求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产品的更新换代,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注定了滞压的产品很难再成为商品,陶瓷原料资源也只能白白的浪费。在企业的眼里,也许只会把触目惊心的滞压产品仅仅看做是企业损失的利益,却很少会想到是陶瓷原料资源的浪费,似乎企业距离资源很远。产大于销、产能和产量的过剩直接导致的陶瓷原料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已是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一个不争的现实。

当前,伴随着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新的一轮投资热潮,在我国陶瓷原料的一些主要产区,地方政府为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把陶瓷原料的资源优势当做吸纳投资的招商优势,力图快速地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如火如荼地建设着陶瓷工业园区。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物流的合理性,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在当今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明显产大于销、供大于求、产能产量已经过剩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凭借陶瓷原料资源优势,重复建设陶瓷工业园区,一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势必导致更加严重的陶瓷原料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要求地方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资源的问题,也许是一种苛求,但是只顾眼前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靠牺牲资源谋求一时的快速发展也绝不可取。陶瓷原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关系到未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蕴藏,但是所谓的丰富相对来讲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计长远、缺少规划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只能加速从丰富到贫缺、从优势到瓶颈的进程。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规模过度,已经成为建筑卫生陶瓷价格通缩和陶瓷原料资源过度消耗的“导火索”。审时度势,从长计议,控制产业投资和规模已迫在眉睫。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