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陶瓷产品开发的三大失误
模仿成风 主次颠倒 盲目扩张
小品牌模仿大品牌
企业间相互模仿是陶瓷行业不用说出的“秘密”。这不仅侵害了原创企业的利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阻碍了模仿企业自身的发展。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模仿的确使很多企业尝到了甜头,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赚一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模仿就并非保赚不赔了。因为国家、企业、创造者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了,模仿是要为之付出代价的。
模仿无非三种情况:小品牌模仿大品牌的产品,大品牌模仿小品牌的产品,同等品牌之间的产品模仿。
从营销角度上说,小品牌模仿大品牌的产品显然不够明智。小品牌实力不大,缺少自主研发产品的费用,模仿大品牌的畅销产品似乎是条捷径。可是,从产品的规模生产上,小品牌无法跟大品牌比,也就决定了其模仿的产品成本要比大品牌的高;另外,终端品牌影响力小,两个店内放着同样的产品,估计小品牌售价比大品牌低5%%~10%%仍没有竞争力。看来,小品牌是*差异化经营取胜,而模仿大品牌明摆着是找着挨揍。而大品牌模仿小品牌情况要好的多。大品牌的规模效益决定了产品成本低,加上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模仿小品牌的产品倒很容易反客为主,抢走小品牌的市场。如果大品牌想灭掉一个小品牌,只要跟紧模仿它的产品,抢走它的市场就可以搞定。当然,小品牌太个性,且追求的是小市场,大品牌盲目模仿的收益不会大,有可能还会给真正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至于同等品牌之间的模仿,是竞争的需要和必然,没有什么大不了!
误把配套当主砖
近几年,产品配套在终端销售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仿古砖产品,没有好的产品配套,多好的砖也突不出效果,业绩也就提不上去。很多企业都不惜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成立了专门的配套中心,针对自己的产品来设计开发配套产品,以实现产品在空间应用中的最佳效果。其实,做配套产品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销售产品是主要的,做配套是促销手段。但是,企业往往在做配套的过程中,没有站在营销的立场上考虑,结果成了为做配套而做配套。
配套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主砖更好地完成居住空间的装饰,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手段。目的是使空间变得更加漂亮,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心,最终达到销售主砖的目的。主砖是皮,配套是毛,做好配套固然重要,但做好主砖更重要,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配套产品的身份就是配角。然而许多企业,却把配套拿到很高的位置来看,甚至把其拿到主砖的地位来考虑,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及研发成本搞配套开发。要知道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太大,这无疑会影响主砖的开发设计,同时又加重了企业的整个生产成本。有相当实力的企业,自己开发、设计、生产配套也未见得好,至于没有实力的企业,这样做就更得不偿失了。本来实力就不雄厚,这样一折腾,既分散了精力,主砖和配套产品都不好,也不能提高销售业绩,更无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实,现在有不少专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完全可以交由他们开发配套设计,或者直接从专业企业购买配套产品,只要能配好主砖就可以了,无须管其花色独特不独特,款式新颖不新颖。只要主砖有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在乎这个配套别的企业有没有。毕竟这只是主砖的配饰,在整个购买的比重中不大。
盲目拓宽产品线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品线到底要多宽?应该说,这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市场销售量和生产能力。事实上,这点大概是人人皆知的事,重要的是在日常操作中能否这样操作,因为外力会影响人的思维整体性和严谨性。比如,一线市场的销售人员,总希望自己企业的产品要款式全、规格多,给终端客户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此推动销售额。当然这对提高销售的确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他们从终端回来,总是指出某某品牌的产品系列有多少,花色品种是多全,搭配出的空间有多美,给客户选择的机会有多大,不断地向营销老总和设计人员反映自己企业的产品单一,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作为市场一线的业务员,岗位决定了他们不会考虑太多,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从来不会去想自己企业与别的企业在规模上有没可比性,在销售上有没有可比性,惟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企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或多或少会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可是,他提高的那点销售业绩,与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大多时候是成反比的。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健康发展和持续的获利能力,拓宽产品线不仅要提高销售,还必须有利于整个企业的市场运营和利润。遇到这种情况,营销老总和负责产品设计、规划的人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力所左右就至关重要。假如产能小,较宽的产品线就会导致生产线经常转产,影响正常的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而销售额不能相应地增长,哪怕生产能力允许,加一款产品线,随着带来的是一款产品的库存,还有流动资金的占用。
因此,这就需要营销老总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企业能做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特别是产品设计规划设计师,更要清楚自己的市场销售能力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否则他无法规划好企业的产品线,更不能对自己的产品线进行合理的整合,也无法提高产品线的整体竞争力。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