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让法兰西观众大开眼界
配图为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演员用各具特色的青瓷器具演奏乐曲
【见证人】 章均立,今年65岁,2004年退休,慈溪上林青瓷瓯乐团副团长兼指挥。
提起青瓷瓯乐,不得不说章均立。在慈溪,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越窑青瓷瓯乐的就是他。在乐团三楼那间略显简陋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退而不休”的章均立。谈起自己与瓯乐的不解之缘,年逾六旬的他记忆犹新——
1989年那年他45岁,从慈溪越剧团的敲鼓(指挥)岗位,转到慈溪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去做考古工作。“记得是1998年12月下旬一个寒冷的早晨,我与同事们从上林湖寺龙口的发掘处,偶然发现一件中间细两头粗的器皿。说是器皿,但两头空空,何以盛水?紧接着,一只装饰性很强的青瓷钟破土而出。此后,在寺龙口一共挖得了钟、埙、腰鼓、火照、鸟哨等显然是乐器的上百件残件及整件。”
就从那时候开始,正在攻读大专中文的章均立开始从唐诗中寻找答案,因为海上“陶瓷之路”始于唐朝。很快,他从大诗人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者》诗中找到了佐证:“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在另一首《敲酒盏唱短歌》中,瓯乐踪迹更得彰显:“越器敲来曲调成,腕头句滑间轻清,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几经考据,章均立确证慈溪上林湖作为我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起点的同时,更是瓯乐乐器的重要烧制场所。他和同事们一边复原考古成果,一边寻根问“书”,不久自发组织的慈溪瓯乐演奏团开始活动了。初创的日子,演奏团整理挖掘已经失传千年的瓯乐,并与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根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仿制出了用于演奏的盘、杯、盖、炉盖、腰鼓、火照、埙、鸟哨等40多件瓯乐。同时,他们以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姚滩音乐为素材,写出了《九秋风露越窑开》、《丰收锣鼓》等一批作品,还尝试用青瓷排练了《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名曲。
2003年夏天,青瓷瓯乐首次走出国门。2003法国的“中国文化年国际乐队艺术节”组委会发来了热情的邀请函,果然一行45人的中国慈溪瓯乐演奏团在法国的演出大获成功。三场演出场场爆满,令法国观众如痴如醉,1200多年前中国陶瓷从慈溪上林湖经由海上输出运往欧洲,开启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如今在法国再度掀起了“雪拉同(青瓷)热”。8月下旬,法国经历着近百年来少有的酷热,但波黑沃城市中心广场仍然挤满了热情的观众,当一排排碗、盅、碟、杯、瓶等百余件青瓷器物在演员们手上发出精妙的乐音时,人们欢呼雀跃。三场演出,尤其是乐团在当年海上“陶瓷之路”终点的法国唐润纳克市的演出,现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一结束,他们纷纷走上舞台,小心翼翼地摸摸越窑青瓷,轻轻地击打一下。当他们发现作为乐器的瓷碗里盛着或多或少的清水时,更是惊讶不已,当被告知清水是用来调音时,他们先是惊讶万分,再后恍然大悟。异国他乡的观众被来自东方的千年古乐镇住了,当地报纸报道:“源于万里之遥的中国唐宋瓯乐让法兰西观众大开眼界。”
就在那届艺术节上,慈溪市瓯乐演奏团被评为“最佳乐队”。记者面前,回忆那段在艺术节上的表演,章均立至今历历在目:“尤其当演奏起为海上‘陶瓷之路’而作的《九秋风露越窑开》时,盛唐时代的悠扬旋律,陶瓷工巧手精绘般的节奏,上林湖边百窑齐燃的场面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原定45分钟的压轴表演不得不增加到70分钟。”面对着鲜花和掌声,兼任乐团指挥的章均立激动得哭了。演出结束,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对他欣喜地竖起了大拇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看似普通的锅碗瓢盆,竟能奏出如此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