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中国红瓷产业技术发展简介
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中国红瓷器从长沙走入国内市场。此后,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销售市场遍及全国,并有少量出口。
中国红瓷的生产关键在于红色釉料的配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红色釉料技术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发展过程。中国红瓷釉料的色基目前都是用硫硒化镉红颜料,简称硒镉红,可分为非包裹色料和包裹色料。硒镉红的优点是发色纯正,缺点是不耐高温,650℃以上开始分解。经过硅酸锆包裹处理后的硒镉红色料,可耐1200℃以上的高温。
低温红釉
第一代红色釉(或称低温红釉) 采用非包裹色料配以低熔点基础釉,在隧道窑中以700℃~780℃快速烧成。产品发色较好,釉面光洁,适合小器形的批量生产。缺点是铅、镉熔出量大,釉面二次加工(烤金、烤花)因成釉温度低于800℃而受到限制,只能烤玻璃金,烤花与釉面结合不够牢固,容易脱落,不适合制作高档精品,另外大器型烧制困难。
中温缓分解釉
第二代红色釉(或称中温缓分解釉) 同样采用非包裹色料,配以少量铌、钽等稀土元素作为负催化剂以减缓硫硒镉的高温分解,烧成温度1050℃左右,发色较好,釉面二次烤金、烤花可在800℃左右完成不受限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其一,为了保护负催化剂的作用,基础釉的成分受限,导致釉料在烧成温度区间流动性不佳,釉面不平整,易产生桔皮釉现象;其二,烧成温度下色料的分解并未停止,特别是色料氧化分解后硫以气态氧化物析出,产生气孔,并因釉料流动性差而不能及时闭合,导致釉面留有“针孔”。上述缺陷使二代釉的釉面质量一直差强人意,同时二代釉产品必须用特制窑炉烧制,窑位利用率低,不适合批量生产。
高温包裹釉
第三代高温包裹釉料 采用包裹色料配以高温基础釉,烧成温度达1200℃,发色好,釉面光洁平润,釉面烤花、烤金不受限制,并且烧制可用现在通用的工业窑炉。色料经过包裹处理后垫稳性提高,另一突出优点是高温下不与其他色料反应。基于这一优势,长沙锦东公司开发出大红釉中彩技术,产品已投放市场,该项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
伪劣瓷器
中国红瓷产业是陶瓷行业的一支新秀,为古老的陶瓷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缺乏统一的规范与行业管理,产业整体的信誉度正在下降。长此以往,优势技术企业不能够成长,劣质产品不能淘汰,必将对中国红瓷产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制定相应标准,规范生产和市场,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