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创新设计助推陶瓷业发展 浅析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很不明朗。
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陶瓷产业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行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陶瓷新产区的不断崛起,形成了东西、南北相互呼应的全国格局;质量品牌的逐渐优化;老产区的重组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国际重要市场(欧美等高端市场)的不断渗透;创新设计能力的日益提高;商业模式的市场化创新;新兴品类陶瓷的不断诞生;政府的扶持与鼓励……所有一切都表明,中国陶瓷将走在“春天里”。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乐观。国际上尤其是欧盟的陶瓷反倾销诉讼不断,贸易、技术壁垒的重重设置,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还处在后金融危机之中导致市场萎靡等,这些因素让出口型的陶瓷企业甚至产区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国内节能减排政策上升为政治层面,瓷砖减薄的呼声日益高涨,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管理成本、物流成本等不断攀升,产区之间、同类产品之间在市场的内斗消耗,生产过剩导致产品大量积压,传统老产区企业的整顿或关停并转,技术、设计、品牌意识的淡薄和能力的欠缺,新产品更新缓慢,市场渠道建设的单一……这一切又让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走进了云里雾里。想要拨开云雾见天日,需要智慧与勇气,更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购物导报》长期关注着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陶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福建产区的动态。福建陶瓷产区中又分为三大生产基地——德化县的工艺瓷和日用瓷,闽清县的内墙砖和电瓷,晋江、南安的外墙砖和仿古砖。这三大陶瓷生产基地各具特色,相辅相成,构成了福建陶瓷产业的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特色。福建陶瓷产业就是中国陶瓷产业的浓缩版本。近期,《购物导报》在福建三大陶瓷生产基地进行了详细的行业调查采访,在了解了福建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后,大胆展望未来几年福建陶瓷产业乃至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将成为陶瓷产业的核心价值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等,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国际上,工业设计被称为 “创造之神”“富国之源”。工业设计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普及与推广。2007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视。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办发〔2008〕1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其中,“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业态,被清晰地纳入现代服务业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助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助推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一直为中国的薄弱环节,研发设计的缺失导致中国战略缺失。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软实力必需确立研发设计战略。工业设计改变中国经济“全球制造工厂”角色,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设计已经从一个行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初,福建省政府召集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在福州召开了关于推进福建省工业设计工作的会议。福建省陶瓷协会作为重要的与会单位,被政府委以重任,被要求在行业内大力推广工业设计的工作和工业园区建设、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推荐等工作。为了更有力的推动福建省工业设计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今年春节过后,福建省分管省领导亲自前往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洽谈相关合作支持事项。政府的重视与推广,让福建省陶瓷行业看到了推广工业设计带来美好的前景。
2010年12月30日,中国卫浴工业设计中心正式在厦门路达集团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卫浴工业真正由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创造。《购物导报》曾密切关注报道这一事件,并对福建其他行业展开了工业设计相关的采访调查。采访结果表明,目前福建省陶瓷产业跟其他产区一样,还没有树立工业设计的意识,产品的研发创新也没有提到企业核心价值的高度。今年以来,《购物导报》积极配合福建省陶瓷协会,在业内展开工业设计理念的灌输和引导相关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工作。福建三大陶瓷生产基地的一些代表企业已经对政府推广工业设计工作的政策与作为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在自身企业展开工业设计工作。
福建省陶瓷协会叶少芬秘书长在接受《购物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协会的积极推广,企业的自觉努力,福建省陶瓷业的工业设计工作将很好的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肯定能涌现出一批较有实力的陶瓷工业设计中心,在新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借此引领中国陶瓷产业的腾飞,让极具中国元素的陶瓷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福建省陶瓷业也将像卫浴业一样,争取中国陶瓷工业设计中心落户福建,福建有这个实力。叶秘书长强调,目前主要是帮助企业确立工业设计的概念。只要树立的正确的意识,就必然会把工业设计上升为企业的核心价值。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创新是陶瓷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陶瓷企业都意识到了,要想在这残酷的市场“战争”中存活和做大做强,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产品开发、渠道建设等方面都能有效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福建陶瓷行业在创新发面的表现很是活跃。福建华泰集团长期以来跟各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推出的TOB陶板和黑瓷太阳能陶板就是陶瓷产品升级创新的典型代表,这些产品一推出市场就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成为市场的宠儿。华泰集团也成了陶瓷行业创新发展的代表和先锋。闽清豪业陶瓷坚持与意大利设计师的长期合作,坚守产品创新和品质保证,其产品一直都是美国主要建材市场的首选。也正是因为创新,豪业陶瓷在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晋江万利瓷业公司也长期与世界著名陶瓷设计大师合作,同时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在产品开发创新上保持了旺盛的活力,使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德化工艺瓷更是创新的代表,从悠久历史传承、名扬四海的“建白”,通过艰苦的创新发展,推出了让人惊叹的“中国红”系列产品。“红”与“白”的传奇就是德化艺术瓷不懈创新的最好写照……
当然,这些创新活跃的例子都是行业的代表企业。而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甚至从思想意识方面都还需要加强。这也是福建省陶瓷企业年年上国家抽检黑榜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行业面对巨大的节能减排的压力,呼吁行业企业展开瓷砖减薄的工作,让行业陷入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之中。这无疑要求大小陶瓷企业都必须要把创新工作摆上日程。曾有一家上质量检测黑榜的福建陶瓷企业向《购物导报》诉苦,有关部门这边呼吁减薄,那边相关的标准又没有更新,让企业两难。其实,这家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重视创新工作。福建省闽清金陶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祯楚在《购物导报》关于瓷砖减薄话题的采访时,表现非常自信:“推行这项政策很有意义啊,是行业真正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企业也完全有这个技术力量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小规格的产品很早就是4毫米厚了,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标准,并且在市场广受欢迎。”
福建省陶瓷协会叶少芬秘书长告诉《购物导报》:“福建陶瓷还是中小企业居多,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实力解决减薄与质量指标之间的矛盾。协会将广泛收集企业的意见,集中向标准制定部门反映企业的诉求,建议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相应的更精细的标准,帮助企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强化创新工作,在资金人才的投入,在新材料的研发,新产品的开发上多做些工作,这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密切关注福建陶瓷业发展的福州大学材料学院、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福建省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教授,福建省闽清陶瓷研究所专家,多家具有代表性质的福建省陶瓷企业代表和一些媒体人士都向《购物导报》表示:创新在陶瓷行业复兴腾飞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勉励福建陶瓷企业抓住时机,认真开展创新工作,做强自身,这样就能抵御外来的风险冲击。他们还表示愿意为福建陶瓷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明星代言将是陶瓷行业品牌建设的风潮
随着陶瓷产品的日益创意化和时尚化,企业的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也将随之创新改变。《购物导报》在福建陶瓷产区深入采访后,强烈地预感到,明星代言将是福建陶瓷行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风潮。
对福建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明星代言是相对成熟行业急速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的常用手法。最先引领风潮的是晋江的鞋业,紧跟着是服装产业、食品行业。最近几年,福建水暖卫浴行业也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明星代言风潮。曾经有人这样调侃这一现象:不要说那些在屏幕上经常露脸的明星,就算是偶尔在屏幕上露过脸的角色,你就有可能在泉州密密麻麻的路牌广告上看到他们亲切的笑脸!这种调侃还是道出了福建一些企业喜欢跟风的习惯。当然这种大面积的跟风行为快速推动行业知名度的提升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个体企业谁受益,恐怕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购物导报》分析后认为,在福建陶瓷行业走精品时尚创新,完善工业设计工作之后,其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必然走明星代言这条路。“明星代言的品牌建设方式肯定会在我们陶瓷行业流行起来,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福建企业具备这种实力,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福建省陶瓷协会叶少芬秘书长这样认为。
美仑美奂的装饰陶瓷产品、充满中国元素或者外国风情的建筑陶瓷品、让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陶瓷精品,所有这些都是时尚与美的代表。如果旁边站着位同样时尚或内涵且知名度极高的明星在卖力品读。这一场景相信是所有正在进行品牌建设的陶瓷企业老板们最愿意看到的。在外省产区,已经有企业开始进行明星代言的品牌建设工作了。比如金意陶就盛情邀请港星周海媚倾情演绎时尚与古典的美。
《购物导报》认为业界内心已经蠢蠢欲动。谁率先运做,谁能打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在福建产区第一个请明星代言进行品牌建设,谁就能引领福建陶瓷产业的品牌建设,谁就能点燃和引领福建陶瓷产业明星代言的风潮。
工业设计、创新研发、明星代言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这些都将成为处在重重包围与重压下陶瓷企业转型升级或发展突围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