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收藏要闻:“一日观博,胜于十年所学”

时间:2022-07-03 20:45:28 来源:亚心网

“一日观博,胜于十年所学”

自近代以来,作为现代性重要象征之一的博览会兴起,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示地。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让博览会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此次,一年一届的亚欧博览会落地新疆,博览会成为助力新疆的重要关键词。

8月27日,记者采访了国内博览会史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听他畅谈博览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马教授看来,要从全球化进程、大众文化、人类共识等不同角度认知博览会事业的发展。

记者:请您先介绍一下,近代博览会是如何兴起的,诞生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其功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敏:博览会的起源,可追溯到融商业贸易与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大型集市,但博览会一开始就刻意摆脱了以集市为代表的商品交易特征,更注重商品的展陈、宣传效果。l76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农业机械品博览会,集中展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各类技术发明,包括微型风车、脱粒机、苹果榨汁机等。但英国并没有坚持定期办下去。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博览会起源于法国。1797年,为了展开与英国的商业竞争,法国首次在卢浮宫前举办了以挂毯、陶瓷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艺品展览会,取得很大成功,一批滞销的产品被推销出去。第二年,法国在巴黎练兵广场搭建专门的建筑来举办第二届展览会,并规定展品只展不卖,使之初步具备了博览会的雏形。到1849年,法国共举办了l0届国家工业展览会,规模越来越大,使之成为展示国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舞台。

记者:人类历史上博览会时代的真正降临在什么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马敏:博览会虽源于法国,却成型于英国。法国举办的工业展览会引发欧洲各国仿效,但这些博览会只限于各国内部,规模也小,真正突破这种国别局限的,还是英国。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英国把法国人创造的博览会形式发挥到极致,在1851年发起多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工业品大博览会”,从而创造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博览盛会世博会。

世博会从一开始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尽情展示着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并宣告着世界各国将来发展所应该走的道路。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为了夸耀其强大和繁荣,英国政府花4500吨钢材和30万块大幅玻璃建筑了一座长l848英尺、宽408英尺、高66英尺、面积9万平方英尺的“水晶宫”作为主会场,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钢材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巨型视觉空间,也预示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

记者:自博览会诞生后,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博览会的功能?

马敏:首先,从历史和社会功用看,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博览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带动整个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1851年伦敦为首届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艾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

其次,博览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科技和经济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在近代中国,以参与世博会为契机,相当一批士子和商人的观念开始变异,萌发出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使命意识,这是近代中国人观念的一大飞跃,这种内在价值观念的变异更为根本和长远。

第三,博览会对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形象塑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博览会的举办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场地和展览馆修建工程,同时对城市交通及各项市政设施也提出很高要求,这一切都有力刺激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若规划得当,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必能大大提升城市的现代气息,留下艾菲尔铁塔那样的永久性标志。

第四,博览会推动了近代大众娱乐与城市文化的兴起。博览会是一场大的嘉年华,创造出一种集展销、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展览体,展示着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营造着无与伦比的欢乐喜庆气氛。

记者: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博览会的历史功能与现实运用有了怎样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怎样的博览会?

马敏:进入20世纪后,博览会的显著特点是:格外关注人类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共同问题,并谋求解决之道,这使博览会成为“人类共识”的集中诞生地,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

1、国际合作的共识。世界市场的开辟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各国认识到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来解决争端,面对人类共同的难题。

2、世界和平的共识。追求和平的生活始终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也是许多博览会所热衷表现的主题。

3、进步与发展的共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惟有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才是消除贫穷,走向富裕的惟一之道。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遂成为博览会永恒的追求与最大的共识。几乎博览会都力求能够最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与进步,都竭尽所能地鼓励创新与发展。持续的创新与进步也成为博览会最大的亮点和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4、重视环保的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正视人类发展的极限,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远、平稳的发展之道。

记者:我有个疑问,在全球化已成不可遏制浪潮的今天,博览会的功用和意义会不会因此而削弱呢?应该如何理解全球化进程与博览会的关系?

马敏:其实,大规模的博览会也是观察全球化进程及其复杂面相的极佳视点,在博览会与全球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尽管全球化进程最早可追溯到15至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但其加速推进的时期,却正好是博览会所诞生的19世纪中叶。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交往空前增加。之所以当时能迅速掀起全世界范围的“赛会热”,与全球化进程在背后的推动不无关系,博览会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供人们直观感受世界一体化的大舞台。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通讯、交通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越来越像居住在一个地球村。而大的博览会,比如世博会,恰好就是一个缩微的世界,是“地球村”最早的呈现方式。

全球化进程也是一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全球性交往和全球性流动的过程,博览会正为文明与文化在全球的流动提供了天然的理想场所,这里所流动、交换的,不仅仅是商品、技术与金钱,更是思想、文化与观念。有些博览会的参观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或上千万,其间的大规模人际交流达到惊人的程度,其产生的文化传播效应也是无法估量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往往认为“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

博览会,为人而设以人为本

记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观看博览会的最大意义何在?

马敏:博览会的根本作用和功能还是在于对民众的教育,说到底,博览会是为人而设、因人而设,而不是为物而设,是以人为本的。

比如说,历届世博会都被视作强化国民素质教育的良好时机。但凡举办世博会的国家,都无不调动一切手段,鼓励民众前往参观。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期间,整个伦敦万人空巷;日本在1970年举办大阪世博会时,参观人数竟高达6400多万人次,其中6200万为日本国民。

中国近代所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博览会,虽无国外世博会那样宏大的规模,但也同样注意到博览会在启迪心智、教育民众、提升国民素质上的巨大作用。如晚清中国在南京举办的首次全国博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其《观会指南》中便特别强调:“赛会者,试验产业之最重要机关也……凡人参观之时,尝可唤起兴味,实于精神上施以实物的教育,而养其兴业殖产之观念,此赛会最大之功效也。”

通过博览会而展开的国民素质教育,除通过参观各种新设计、新产品、新发明而增进知识、广博见闻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审视我们的民族精神,塑制我们的民族心态和大国民风范,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还要借博览会召开之机,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文明风尚和礼仪教育,表现出作为大国国民的高度的修养和涵养。

记者:对于组织者而言,操办一场盛大的博览会需要注意些什么?

马敏:首先,要秉承博览会一贯的创新性特征,力求最集中地反映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与进步,使创新成为进步的灵魂和全社会的追求。博览会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为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文化的大碰撞、大聚会提供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大舞台。

其次,按照博览会的惯例,展与会密不可分,有展必有会,要设计、组织好论坛和会议,使之成为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之地,同时使之成为一个最大的科普场所,使民众从中受益,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的精神。

最后,要注重把给大众提供娱乐也作为博览会的目的和功能之一。近代博览会的兴起固然主要是源于商品经济与科技传播的需要,但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群众之所以对博览会感到兴趣,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好奇心,即“找乐子”的需求。大众娱乐正是将博览会传播科技、文化功能与群众“找乐子”心态连结起来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不仅能丰富博览会的内涵,更增强了博览会对大众的吸引力。

记者:您对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有何愿景和寄言呢?

马敏:中国-亚欧博览会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在我国举办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综合国际博览会,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重要走廊,这次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办,既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又能使欧、亚文明再度相会,相互交流,在全球化浪潮中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为一位长期的博览会史研究者,我以欣喜的心情关注这次博览会,衷心预祝它取得圆满成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