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潮安”潮州陶瓷工业60年(上篇)》。
潮州市是我国的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潮州陶瓷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1949年以前,潮州陶瓷产区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瓷业濒于破产。 潮州枫溪解放前的瓷业经济结构,为资本主义个体分散的经济体制。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商号和家庭手工业户作坊。商号,就是老板开设的陶瓷工厂。这种工厂较大的规模有三四十人。当时枫溪瓷业商号有“潮瓷”、“陶玉丰”、“锦合”、“胜记”、“合利丰”、“坤记”、“玉顺”、“合成”……等等60多家。手工业经营的瓷业为家庭手工业,一般连个名称都没有,规模小,几个人一户。商号靠雇工扩大生产,榨取利润,资本较大,经营额也较大。手工业则绝大多数是自食其力的生产者,普遍资金薄弱,生活贫困,受商号的控制。 生产使用的工具设备简陋,短缺。原料没有动力加工,一般用人工踏碓粉碎原料。淘洗连淘洗池都没有,用水缸人力漂洗。坯料的脱水用陶锅,连简单的过滤陶缸都没有。练泥靠体力,手工搓练,成型没有辘轳机,在人力蹬动的“柴车”上手工拉坯。干燥靠太阳。烧成设备为龙窑,以柴、草为燃料。 1949年末,枫溪有工商业瓷户61家;工商业陶户1家;手工业瓷户122家;手工业陶户209家。陶瓷工业总产值为20万元;产量为2236万只。生产品种主要有:杯碟、莲只壶、通花瓶、花钵、阳盖、桶盖、痰盂、鸡盅和品锅等。 第一章经济体制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工作。1949年底,人民政府派工作人员进枫溪,首先是对失业工人的情况进行调查,分别召开工人、厂主座谈会,讲解工商政策,打消厂主思想顾虑,对私营瓷户给予货款。同时大批收购瓷器,解决因交通受阻,瓷器滞销而积压等困难。到1950年,垂死的瓷业就复甦了。 潮州枫溪是生产陶瓷的小市镇,但它与农村有密切的关系。农村的地主、豪绅虽不在枫溪镇内设瓷厂,但却在镇内拥有专门出赁收税的烧成设备(龙窑)和厂房。而在枫溪镇内经营陶瓷生产的资本家,有些在农村却有大量田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土地改革运动搞好,采用工农联盟的方法搞土地改革。陶瓷工人全部参加土改工作,与贫雇农一起进行清匪、反霸、退租、退押、评阶级划成份等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为加速瓷业的恢复发展扫清了障碍。1952年末,土改结束,全部陶瓷工人归回工厂。工会在枫溪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生产自救。 瓷业全面恢复后,贯彻国家扶植手工业生产方针,解决了燃料的问题。工人劳动积极性非常高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改善,陶瓷产品销售地区不断扩大,土产公司已把瓷器销广州、厦门、上海扩大到华北、东北各省。1953年,枫溪的瓷业从业人数达1524人,全年总产值88.66万元,比解放初的1949年提高四倍多。 1、陶瓷业的公私合营和合作化1955年6月,枫溪开始在“潮瓷”搞公私合营试点,“潮瓷”就成了枫溪陶瓷行业的第一间公私合营厂。合营后,国家对公私合营厂优先供应原燃料,包购原来积压的产品,再加上国家投资的国营经济强有力的领导,充分显示了公私合营企业在生产上的优越性。经“潮瓷”公私合营的试点后,公私合营形成了高潮。 在进行对私改造的过程时划分了政策规定:长期雇工五名以上者,定为工商业,必须归口公私合营;雇工人数五名以下者,定为手工业,则走合作化道路。生产资料投股入社,每年可拿取股份分红。接受公私合营,阶级成份是工商业资本家,生产资料归为国有。至1956年1月1日,枫溪所有的61家私营工商业瓷户公私合营为7家公私合营厂,枫溪陶瓷私营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潮安县手工业科派工作组领导枫溪和组织手工业劳动协会。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正确引导,稳步前进”的措施,逐步将手工业者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地组织起来。将四家生产自救厂改为四个瓷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将19个生产小组和4个瓷器生产合作社全并为9间瓷器生产合作社。从业人数1231人。1958年,适应大跃进形势,把9间瓷器生产合作社转为一间枫溪瓷器合作工厂。 解放初期,潮安陶业共209户,839人。1951年,人民政府在潮安组织陶器联销组,把209户单干陶户组成6个联销组(枫溪4个,长美和湖下各1个),将产品集中销售。1955年,6个联销联购组合并为潮安陶器生产供销社和枫溪陶器生产供销社。1958年,把枫溪、长美、湖下三间陶器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一间枫溪陶器生产合作社。至此,陶业合作完成,209家单干陶户组织成为一家陶器生产合作社。 第一个五年计划,潮安的陶瓷业生产迅猛发展,质量提高,产量增加;在品种方面,也恢复了瓷花和瓷塑的具有地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日用瓷产品主要有高脚盘碗、桥梁壶、痰盂、花瓶、花缽、杯碟、英碗、品锅等,美术瓷观音、佛像等和迷信品。第二个五年计划,枫溪的陶瓷业在完成公私合营和合作化中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改变陶瓷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加速新型的全民所有制大工厂的形成。先后把7家公私合营瓷厂改为地方国营潮安第一瓷厂,一间瓷器合作工厂改为地方国营潮安第二瓷厂,职工总数3522人。枫溪陶器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潮安第一陶器厂;公私合营潮安云步陶器厂改为地方国营潮安第二陶器厂。1958年底,第一、二陶器厂又合并为地方国营潮安工业陶厂,职工人数1345人。在大跃进的洪流中,又组建了国营潮安华侨机械瓷厂。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至1958年,潮安(潮州市)全行业企业数三间,即潮安第一、二瓷厂和潮安工业陶厂。职工总数5329人。生产规模达到了年产量5845.79万只,产值732.85万元。产品品种有日用瓷、卫生瓷、美术瓷、玩具瓷、迷信品瓷(如香炉、佛像等)等400多种和工业陶、日用陶等陶器。质量一级率达50%以上。 2.党委领导下的新制度的建立 1958年,潮安陶瓷工业建立公司和党委会。1960年,贯彻鞍钢宪法,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又建立起财务管理,劳动管理等制度。1964年开展工业学大庆以来,逐步建立六大管理,七项制度和八项技术经济指标。1965年,枫溪的陶瓷生产出现半机械化和转入生产细瓷后,开始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制度。 第二章陶瓷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诞生后,在“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导下,潮州陶瓷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成为广东省陶瓷研究所、广东省陶瓷学校的所在地,并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贸工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1、生产迅速发展 潮安陶瓷工业经过个体分散的经济结构解体,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因而陶瓷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6年,陶瓷工业工人总数达到3610人,产量达到1100多万件,产值达到266.5万元,生产设备也得到改善和增加。1956年,陶瓷系统共建新厂房26座,龙窑26条。陶业进入集体化,把298只手拉坯的“柴车”安装上滚珠轴承,使生产操作更加方便和轻松,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潮安陶瓷工人经过各项政治运动的教育和锻炼,觉悟提高,在革命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投到生产中去。1958年,成立了“潮安县陶瓷工业公司”和筹建“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对于加速潮安陶瓷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1年,潮安陶瓷公司系统的一些厂,虽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已经由集体所有制进一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了,但是都要倒退为集体所有制。地方国营潮安工业瓷厂,被分拆成为四个全民所有制的厂和一个集体所有制的第一瓷器生产合作社。地方国营潮安工业陶厂就被分拆为一个地方国营潮安陶厂和三个集体所有制的陶器生产合作社,地方国营潮安美术瓷厂被分拆为三个全民厂(美术瓷厂和彩瓷厂)和一间集体所有制的玩具瓷生产合作社。 至1966年,通过国家投资和外贸出口贷款,进行了大规模的矿山、厂房建设,使生产流程更加紧凑合理。增加新型的窑炉和机械设备,使生产实现了机械和半机械化。淘汰以前只用单种原料、单土成瓷的落后配方。手工拉坯成型及其所用的“柴车”,全部改为使用辘轳机和半自动双刀辘轳机旋坯成型。修坯至验坯过程的流水作业线也在各厂普遍使用。半成品干燥也改变了靠太阳的被动局面,全面使用了干燥房。将全部龙窑(陶器除外)改为还原焰烧成,以适应细瓷生产外,新型的窑炉出现,全系统相继建成11座倒焰窑和3条隧道窑。开始把柴草为燃料改变为以煤炭为燃料,歇间烧成也逐步向连续烧成过渡。产品的造型和装饰也起了很大的变化。1969年后,枫溪公社党委充分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再次把社队办的瓷厂搞起来了,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大。至改革开放前,全公社30个大队中,有21个大队都办起了瓷厂共32个,拥有36条龙窑,职工总人数为4606人。1976年的总产量为5500万件(其中出口2885万件),总产值650万元,利润200万元。 2、老产区不断扩大,新产区逐渐增多 老产区不断扩大,新产区逐渐增多,这是潮安陶瓷工业飞跃发展的一个特点,也是使陶瓷工厂星罗棋布,陶瓷工业布局趋于更加合理的表现。潮安县共有21个公社,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公社都有瓷厂;汕头地区共有12个县市,其中只有一个南澳县和汕头市没有瓷厂。这就可以看出,瓷厂的分布,真是尤如繁星满天一样。 3、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开展 ①陶瓷研究所、科学技术情报网的建立和刊物、简报的出版 研究所建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工作。如潮安瓷区原料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坯釉匣钵配方的研究和改革,龙窑的普查和改革,釉上、釉下色料和色釉、色土的试验研究,陶瓷美术装饰的研究,新产品、新画面的创作设计和试制等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以提高飞天燕瓷矿利用率最为重要,它使古老的生产工艺彻底地改变过来,使潮安陶瓷工业走上了新的阶段。艺术研究的成果,对于增加花色品种和使潮安瓷区的产品成为独特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1964年开始出版《枫溪陶瓷》,至1974年上半年共11期。以后又出版《日用瓷造型设计图选》共二册。1973年,出版建所14年科研成果的《技术资料索编》。好了,关于“潮安”潮州陶瓷工业60年(上篇)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