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夹江”换“炉子”烧“新瓷” 西部瓷都夹江的痒与痛

时间:2022-10-07 12:33:27 来源: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夹江”换“炉子”烧“新瓷” 西部瓷都夹江的痒与痛》。

3月8日中午12点多,夹江三洞镇,正是用餐时间,镇上的金牛饭店又迎来周边陶瓷企业的老主顾。“两桌?等十多分钟哈。”老板石志华有点招呼不过来了。

对这些陶瓷企业,石志华又爱又恨。“我60%的客人都来自陶瓷厂,没有他们,生意都做不走。但是,这些企业带来的粉尘、噪音又让我们不舒服。”石志华现在就盼着陶瓷企业转型升级,把污染问题解决了。

夹江陶瓷业发源于1987年,2004年当地即获得“中国西部瓷都”的美誉。陶瓷产业占该县工业产值的70%,税收占半壁江山,上下游从业人员有6万多人。夹江建陶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之为“夹江现象”。

如今,西有夹江,东有佛山,除此之外,新兴的陶瓷产区还在不断涌现。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环保的压力。如果把夹江的陶瓷产业比作“炉子”,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当今,如何转型升级烧出“新瓷”?

市场之变

意外的“红包”拖延了计划中的转型

转型升级,对于夹江的陶瓷业来讲,早就在想,早就在尝试。

已经干了近20年建筑陶瓷的东方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灵讲起了10年前的一段往事。2004年,夹江一家企业换了瓷砖规格,技术却没跟上,“那一天,供应商开车堵门,工人立马丢下围裙跑了……这个厂只好关门。”这一幕,让胡灵意识到:除了要有规模,还一定要有技术。

中国建筑[0.34% 资金 研报]卫生陶瓷协会名誉会长丁卫东也给夹江建议:应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质量管理上下工夫,淘汰落后生产线,新建高品质、低能耗的高端产品生产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们一直在升级,在节能降耗。”胡灵介绍,能源要占生产成本的30%左右,节能也关系到生存。

然而,意外的一个市场“红包”,让夹江陶瓷老板们的升级想法变得不再那么急迫。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巨大的建材需求汹涌而来。“当时就靠量取胜。”建辉陶瓷行政副总经理邓勇回忆,短暂的“牛市”让中低档陶瓷成了畅销品,库房里放了两年的产品都被拉得一片不剩,品质高的建筑陶瓷反而不好卖。

好日子来了,企业都在忙着扩大产能。那两年,山东、贵州等地的建筑陶瓷也在加速扩张。

2010年下半年,终于到了梦醒时分。“库存又多了,路边很多地方都堆着地砖,不少公司的窑炉变成了库房。”邓勇感叹。夹江陶瓷的国内市场份额从最高峰的20%,一度降到8%。全县有101家陶瓷企业,生产线218条,多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窑炉普遍短窄、能耗较高,高中低产品比重为2:3:5。

企业之变

改变工艺和产品结构有的甚至彻底转行

市场变了,瓷都老板们不得不变。

胡灵的公司,2008年之前反复在生产内墙砖或外墙砖上调换,但只是在规格上做文章,技术没上台阶。直到2011年,才投入1000多万元将丝网印花变成了喷墨印花,真正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工艺。

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走中低端路线的夹江康荣陶瓷厂,不久前也决定投资一亿元上高档瓷砖生产线,9月就将投产。“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投入和改变有点冒进,因为工艺、技术都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是市场变了,你就得变。”新厂区厂长黄石源说,“当年建厂时,中低端和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比大概在7:3左右,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5:5;未来还可能变为3:7。如果不主动去变,迟早要被淘汰。一片高端瓷砖的利润,是普通瓷砖的10-20倍。”

今年1月20日,建辉陶瓷中恒分公司张灯结彩,新生产线点火了。原来投资5000万元的4条老线,直接当作废铁卖了300万元。公司董事长杨建忠算了笔账:现在这条投资1.5亿元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天生产的地砖面积是原来一条线的两倍,人要少用三分之二,每片砖成本下降了1块多钱,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一句话,原来的四条线不如现在的一条线。

企业家们的紧迫感,从数据上看更直观:近三年来,该县共技改升级陶瓷生产线68条,陶瓷行业技改投资占全县技改投资的62%。通过技改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产品产值能耗下降幅度在20%-40%之间,综合成本下降近30%。

还有彻底转行的。在夹江率先倒掉煤烧窑烟囱的新万兴,20多年之后,又在夹江第一个“吃了螃蟹”,转向了新材料领域——成立了碳纤维公司。“今年4月,碳纤维自行车龙头、圈等零部件就将陆续投产,我们要生产自己的品牌碳纤维自行车。”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建称。目前,公司一期工程预浸料车间已正常生产,生产国内乃至国际上宽度最宽的碳纤维预浸料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待二期复合材料工程竣工,就将形成年产500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能力。

环境之变

缺人才缺技术成本高让人忧虑的问题还不少

“我现在差人,你分点过来哇?”“明天我还要去广场摆牌牌呢。”

在一个会议的间隙,建辉陶瓷董事长的杨建忠和胡灵在交流如何找人。两家企业都在搞技改扩产能,人却成为问题,都希望能在县里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上有所斩获。“传统生产线粉尘大、噪音大,年轻人不大愿意干。现在钢筋工都两三百元一天。”即便技改了,陶瓷行业也难像其他产业一样,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在上海陶瓷企业工作过多年的“技术范儿”黄石源,焦虑的是其他事。

“哪个说转型升级光是买好设备上新生产线?”黄石源一下提高了嗓门。如果技术人才储备、企业管理跟不上,转变也是一句空话。“比如现在的高端喷墨产品,不需要工人在生产线上操作大半天去描绘花纹,只需要在线下在电脑上设定好就行。可是,如果企业没人能用好电脑,那再好的生产线也毫无用处。”

虑的不仅仅有人的问题,“各种成本,尤其是物流上涨太厉害,起码涨三四成。”宏发瓷业负责人道出夹江陶瓷老板们的心头痛。

万兴瓷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刘永彬介绍,从去年底开始,委托的第三方物流“涨声一片”,“路程越近费用涨得越多,每吨运费涨了40元至120元左右。”原来一车货现在要分三车运,货运费用就吃不消了。除了公路货运,铁路货运今年也在上涨。

布局之变

陶瓷企业太分散建高端园区支持产业升级

2月27日下午,工信部来人,征求夹江陶瓷企业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看法。这将是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第一部产业政策。

“早该有产业‘门槛’了。”当地企业家发出近乎一致的声音。夹江人都觉得,陶瓷企业太分散了,几十家陶瓷企业散落在黄土、甘江、甘霖、土门、三洞、新场镇等地。

夹江当地,也对陶瓷业的转型升级有思路。2012年,夹江县拟定《西部瓷都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行动计划》,其中就对技改、排放、布局等方面做出规定,还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陶瓷企业转型升级。这项资金目前已从1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

除了计划,一个规划总面积6.5平方公里的高端陶瓷产业园区也在建设中。入驻项目有明确门槛: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万元/亩,单条建陶生产线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进不了这个园区。目前,入驻园区的10条生产线正快速推进,而全县48家落后产能陶瓷企业都将全部关停并转。

有业内人士出主意:夹江陶瓷可以从“厚砖”转产“薄砖”。一般薄板砖的厚度只有厚砖产品的一半左右,每片砖能省一半的原材料和能源,烧制时间也更短。重量变了,物流成本也会降一半。但多数夹江企业现在还不敢尝试。“消费者往往认为瓷砖厚重才好、才实在,生产薄砖,会认为你偷工减料。”胡灵认为。

“不敢”也许只是一时的状态。“以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未来呢,消费习惯也可以引导。”邓勇说。经历过喧嚣与冷清后,瓷都老板们认为,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一切变化都有可能。外部环境会逼着企业去改变,不仅仅是厚砖变薄砖。

变化需要眼光,需要勇气,也需要忍受嬗变过程中的种种痒与痛。

好了,关于“夹江”换“炉子”烧“新瓷” 西部瓷都夹江的痒与痛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