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艺术滋养灵魂」

时间:2022-11-19 10:45:27 来源:清风徐徐款款来

大家好,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艺术滋养灵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在文字间游走,笔墨浓淡中的深情安抚人心

何为历史?我认为,可以记录下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记录下曾经过去的事,记录下人的历史认识的书,才可以算是历史。何为艺术?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具象化影响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我想,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一下究竟可以怎么讲。而要是讲故事来讲艺术史,读读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同于刻板的印象,而是以故事的流传,“4帖经典书法、9幅传世名画、45位艺术名家、150件艺术珍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历史,“陶瓷、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知识框架,历史的脉络,在古今中外的美好作品和现代人历史审视里,呈现了丰富、生动、活泼、有趣的模样。

说起艺术史,我们还得从生活开始,毕竟,任何艺术都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而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吃饭,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所谓的“民以食为天”是也。在现代物质资产丰饶的社会,爱吃的人总会说自己是就是一个“吃货”。然而,“吃货”的专利只是现在吗?不是的,我们得从文明史和艺术史上去追溯一下,比如离我们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早已经记录下了第一批“吃货”的丰功伟绩。我们以为那时候生产力落后,但事实上那时候的人们,吃得就已经比现代人讲究了,以吃饭的方式为例,《大话中国艺术史》介绍到:周朝人除了蒸、煮、焖、烤等 多种烹饪方式之外,每一种美食的样式都有丰富的呈现,然后再在呈现的时候展现出现代人熟悉的模样,原来,各种做法其实早已有之。

当然,作为艺术史,自然避不开各种器皿,而国之重器——青铜器在《大话中国艺术史》的呈现就完全不同于普通的认知了,我们以前都觉得这只是历史文物和应该赞赏和保存的东西,但事实上,这些器皿很多时候都用来做饭,做各种各样的美食,比如“吃肉用鼎,调料盆用豆,吃饭用鬲,蒸锅用甗,饭碗用簋,装酒用斝或壶,喝酒用爵”,没想到吧?即使简单的吃饭的问题,每天所必须的这个程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人生活与不同的想法,这些创造力实在让今人惊叹。

对历史而言,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考究的时候,这些器皿所隐藏的更多是艺术的鉴赏价值,但是在历史文化上,艺术史所展现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样子,而是那时候的习俗、生活、身份、地位、历史文明的展示,青铜器不仅是餐具,而且代表着使用者的身份,像平民百姓,青铜器是他们没有资格使用的器皿,毕竟贵族和天子的身份都在这里。《大话中国艺术史》的视角也是这样, 青铜器这一章展现的不仅是文物里的文化和文明,还有历史和曾经生活的痕迹,之所从来,知其所往,这个才是历史的态度呀。

当然,艺术的态度是欣赏,历史的态度是追溯,而我们在追溯文明的时候可以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最基本的物质,还有精神文明的展现。在10000多年前,灵智得到启蒙的先民就开始在洞窟上面画画了,那时候的凌乱线条其实代表着最初的印记,而到了7000多年前人们意外发现将军岩画上的“禾苗”,那拙朴的线条和现代人的“笑脸”十分类似,这时候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开始蹒跚起步,一直青铜时代,艺术逐渐开始了启蒙时期,秦汉时代的刚健有力,如同青春时期的你我他,之后来到唐宋元明清,这时候的人类历史文明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开始从盛年走向了暮年,艺术史也开始纷繁复杂,开始有了传承与重生。

李白的《上阳台帖》为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亦如此。《大话中国艺术史》将历代名作都做了有意思的解读,不仅仅只是简单介绍,还有内容,更有背后的故事,比如像《兰亭集序》这样的至真,唐太宗、乾隆皇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尽办法要寻求得来,文学和书法并重的作品,背后的趣味与辛酸,落寞与孤独,各种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情绪,都在这里完整地呈现给了大家。所以意公子才在书中说:“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这怎么不动人。

艺术的价值大概就是可以让每一个挣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得以短暂抽离,开始在艺术里可以游走于山水画卷之间,字里行间洋溢的文明与文化,笔墨浓淡之间饱含的深情,都可以安抚人心,又引入现实。这种感情张力成就了一件件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大话中国艺术史》的意义也正是如此,每一件珍品都值得我们珍惜与细细体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