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鲍勃迪伦的画展「鲍勃迪伦创造民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来今日美术馆看迪伦艺术展,寻找创造的秘密。
”
主笔|袁越
图片提供|今日美术馆
不会画画的歌手不配拿诺奖
据说爱因斯坦是个不错的小提琴手,假如他还活着,会有人买票看他演奏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谁不想亲眼见到这位传奇人物呢?但是,会有人花钱买他的唱片吗?答案就不一定了,因为音乐和物理相差太远,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不会很高,这张唱片的艺术价值不大。
那么,假如一位流行歌手打算举办一场个人画展,会有人看吗?这就是上海艺仓美术馆理事长张熹需要面对的问题。他是个资深摇滚乐爱好者,2009年在上海朱家角办过一次音乐节,英国翡翠国际艺术集团(Halcyon FineArt Group)全球CEO伍迪·西尔格(Sir. Udi Sheleg)前去拜访他,顺口提到有位音乐家也喜欢画画,而且水平还不错。张熹先猜是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又猜是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尔,结果都猜错了,答案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
过了几天,西尔格给张熹寄了一张迪伦的画,画的是一辆停在树边的自行车。张熹看后觉得迪伦确实不是在玩票,但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2016年张熹去伦敦办事,正赶上翡翠画廊举办了一个名为“平凡之路”(The Beaten Path)的迪伦画展。张熹看后大吃一惊,发现迪伦作画的态度、规模和画法都有了很大提高,便找到西尔格,希望他帮忙说服迪伦,在中国举办一场迪伦的艺术生涯回顾展。
西尔格跑去问迪伦,得到的答复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展览?”要知道,迪伦本人一直不喜欢这种大型的综合性回顾展,此前从来没有答应过任何人。西尔格连忙解释说,这个展的重点是迪伦的画,这是将迪伦的绘画作品介绍给中国歌迷的最好机会,这才终于说服了迪伦。之后,迪伦的经纪人出面联系了多位迪伦艺术品藏家,从他们手中把大量迪伦画作租借了出来,连同迪伦自己的收藏和一部分铁艺作品一起运到了上海,这才有了2019年9月在艺仓美术馆开幕的“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Retrospectrum Bob Dylan)。2020年7月25日,今日美术馆将这个展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北京,首都的迪伦迷们有福了。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场
不过,在中国举办迪伦艺术展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大部分中国歌迷对于迪伦的认识非常模糊,名人效应的号召力有限。一方面,迪伦在中国的知名度不能算低,凡是涉及西方音乐史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中国知名音乐人也都把迪伦视为自己的偶像。但是,迪伦的歌在中国的流传度却不高,除了那首曾经被许多中小学选为英语课听力练习教材的《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以及那首因为多位中文歌手翻唱而走红的《敲天堂的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之外,大部分中国歌迷恐怕就再也没有听过任何其他迪伦歌曲了。
《答案在风中飘》歌词,29.8 × 21 cm,鲍勃·迪伦,钢笔,纸本,2018
这可是个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迪伦迄今为止一共创作了将近600首歌曲,这些歌曲无疑是迪伦最大的艺术成就。著名的美国流行音乐杂志《滚石》曾经在2015年选出了100首迪伦好歌,排名第一的《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是一首非常吵闹的摇滚歌曲,旋律不够优美,远不如《答案在风中飘》那么容易被中国歌迷接受;
排名第二的《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虽然是一首民谣作品,但歌词非常长,而且意思抽象,远不如只有几句简单歌词的《敲天堂的门》那么容易翻唱;
排名第三的《纠缠在忧郁之中》(Tangled Up in Blue)是一首关于失恋的歌曲,照理说应该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此歌的歌词又长又复杂,一般人听不明白,而且迪伦的唱腔很不讨喜,不但没有失恋歌曲常见的那种华丽的伤感,反而带有一点滑稽的自嘲。其实这种唱法源自美国的乡村布鲁斯,迪伦深受这种黑人唱腔的影响,特别注重个人情绪的释放,绝不刻意追求演唱的技巧和音色的美感。这种唱法很难被中国歌迷接受,但听惯了布鲁斯的美国歌迷倒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深受中国歌迷喜爱的《敲天堂的门》仅仅排在这份榜单的第25位,另一首在中国很有知名度的《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排名第23位,被誉为迪伦成名作的《答案在风中飘》勉强挤进了前20名。
《滚石杂志》的这份榜单可以说是迪伦创作的精华所在,也是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颁发给他的主要理由。即使你对他的唱腔不感兴趣,也应该花时间读一读这些歌词,看看这位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代言人的作家究竟写了些什么。
问题在于,这100首歌词大部分都是《暴雨将至》那样的现代派诗歌,即使你英文很棒,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也听不太懂,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有好几本专门解释迪伦歌词含义的书,一本比一本厚。但如果你没有时间去读那些大部头,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来看迪伦艺术展,看看迪伦是如何用一幅画来为自己的歌词做注解的。
看图识文
说到画画,迪伦还真不是个玩票的。他20岁从家乡跑到纽约,认识的第一个女朋友苏珊是个艺术爱好者。受她影响,迪伦开始学习素描,从身边的小物件开始画起。从这次迪伦展上展出的几幅早期作品来看,迪伦确实是从零基础开始起步的,但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水平进步得非常快,到后来已经相当有模有样了。
迪伦获得诺奖之后,翡翠画廊请他抄写自己的歌词,再为每首歌配一幅素描画,合起来办了一个展,取名“书写世界”(Mondo Scripto)。此次迪伦艺术展展出了其中的部分作品,对于迪伦的资深乐迷来说,这是个理解迪伦歌词的绝佳机会。
布伦戴奇巷汉堡屋,104.6 ×122.4 cm,鲍勃·迪伦,布面丙烯,2017
其中部分歌词的插图比较直接,很容易理解。比如,《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里有句歌词是“炮弹究竟要毁灭多少次,才会被禁止”,迪伦为这首歌画的插图是两个人在开炮,一枚炮弹正从炮口射出;再比如,《时代变了》(The Time They Are A-Changin")唱的是年轻人想要打破旧秩序的渴望,迪伦配的插图是两个身穿上世纪40年代装束的、表情阴郁的中年人,代表了束缚年轻人思想的老一代;《玛吉的农庄》(Maggie"s Farm)这首歌表达的是迪伦不想再给旧体制卖命的决心,配的插图果然是一个配有谷仓和风车的旧式美国农庄,属于意料之中。
还有一部分插图则把歌词的意思加以延伸,或者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暴雨将至》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古巴导弹危机,但迪伦并没有画核爆炸之后的惨相,而是画了一张大洪水袭击曼哈顿的插图,更像是《圣经》故事的现代版。这说明在迪伦脑子里,“暴雨”并不单指自天而降的核爆碎片,而是泛指一切天灾人祸。迪伦是在警告世人,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世界将会被毁灭。
再比如,《自由的钟声》(Chimes of Freedom)这首歌是迪伦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此前只为无产阶级或者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唱歌,但在这首歌里,他开始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唱歌,不管对方是个被人歧视的孤儿寡母,还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甚至是个遭人唾弃的小偷或妓女,都是迪伦安慰的对象。迪伦为这首歌配的插图上画了一个被绑在火刑柱上的中年男人,他穿了件普通的工作服,体格健壮,一点也不像个被歧视的弱者。这个男人应该是按照垮掉派诗人们的形象画出来的,迪伦在创作这首歌时正好受到这些人的影响,意识到禁锢现代人灵魂的绝不只是阶级、财富和意识形态,而是思维的枷锁。只有像垮掉派们那样主动砸碎枷锁,人类才能重获自由。
还有几张插图表达了和原歌相反的意思,迪伦似乎是在通过这个办法暗示自己的心态和当年不一样了。比如《绝对是第4街》(Positively 4th Street)这首歌原本是迪伦借机把当年美国民歌圈里的老友们讽刺了一通,指责他们嫉妒自己的成功,暗地里给自己穿小鞋。但迪伦为这首歌配的却是一幅乡村教堂的画,一个男人坐在教堂门外的阶梯上,显得孤苦伶仃,迪伦似乎在用这张画表达自己的后悔之心。事实上,成名后隐居伍德斯托克的迪伦后来确实厌倦了乡村生活,又搬回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重新和自己当年的那帮民歌兄弟聚在了一起。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迪伦为自己创作的那几首爱情歌曲配的插图。迪伦写的情歌不算多,但几乎每一首都来源于他自己的真实生活,懂行的人都知道哪首歌唱的是哪个女人。这一次迪伦为这些歌配上了风格迥异的插图,似乎可以从中看出迪伦爱情观的转变。
纽约城中的曼哈顿大桥,89.2 ×121.3 cm,鲍勃·迪伦,纸本水彩,2015~2016
比如迪伦写的第一首爱情歌曲名叫《北国姑娘》(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唱的是迪伦出道前在家乡明尼苏达的第一任女朋友。迪伦为这首歌配的插图画的是一位正在厨房里洗碗的姑娘,她有一头披肩长发,腰间系着一条围裙,这大概就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小镇少年心目中的完美爱人形象。
《她属于我》(She Belongs to Me)是成名初期的迪伦创作的一首相对较为直白的爱情歌曲,迪伦为它配的插图是一位正在画画的女艺术家,这也是当时迪伦最喜欢的类型。有意思的是,女画家身边的一个水桶上画了一个骷髅头,暗示迪伦后来终于意识到和艺术家谈恋爱是死路一条。果然迪伦很快就抛弃了艺术家们,和一位善于倾听的漂亮的女模特结了婚。
迪伦为《我要你》(I Want You)这首歌配的插图画的应该就是这位善于倾听的女模特,她非常漂亮,双手各拿着一副扑克牌,好像在给人算命。而在真实生活中,迪伦的第一任妻子萨拉就很善于各种算命术。
《躺下女士》(Lay Lady Lay)是迪伦创作的一首相当少见的乡村歌曲,当时迪伦刚刚和萨拉结婚不久,两人感情甜蜜。迪伦为这首歌配的插图是一位穿着性感睡衣坐在床沿的姑娘,看来这就是迪伦当时的心情。
《这不是我,宝贝》(It Ain"t Me, Babe)是公认的迪伦写得最好的一首爱情歌曲,歌词其实是“反爱情”的,歌中的“我”对女友说:“你不要指望我什么都听你的,心甘情愿做你的奴仆,那不是我。”迪伦为这首歌配的插图是一个男人的背影,行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迪伦一生经历了太多复杂而又热烈的感情,但现在的迪伦很可能就是画中的样子,一个人孤独而又义无反顾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写到这里必须指出,关于迪伦插画的含义,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没有正确答案,大家自己去评判吧。
创造力的秘密
上文的这个“书写世界”系列非常适合资深的迪伦迷仔细钻研,但对于那些不那么熟悉迪伦的普通歌迷来说,这个展还有必要看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你可以从中一窥创造力的秘密。
创造力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一直进步下去的关键所在。迪伦在美国歌坛素以创造力旺盛而著称,他让原本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的美国民歌走上了世界舞台,又把原本只用来娱乐的摇滚乐引入了艺术的殿堂。曾经有段时间,迪伦代表美国单枪匹马对抗来自英国的文化入侵,他用自己旺盛的创造力让披头士、滚石和谁人乐队(The Who)等一大批英国摇滚乐队甘拜下风。
迪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很可能需要一本厚书才能解释清楚,但迪伦创造力的线索大都可以在这个艺术展上找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迪伦的画就是他一生的图解,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从视觉的角度理解迪伦歌曲中蕴含的无穷力量。
简单说,创造力有三大要素,迪伦不但每样都不缺,而且他还把这三要素全都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各种现有元素的全新组合。要想提高创造力,首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灵感的诞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迪伦不光在音乐上博采众长,还主动涉足很多其他艺术领域,从戏剧、电影和小说那里寻找灵感,绘画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比如排名滚石百大榜单第三位的《纠缠在忧郁之中》就深受立体画派(Cubism)的影响,这一画派拒绝使用单一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而是故意把来自不同时空的物体展现在同一块画布上,以此来表现客观世界的连续性。迪伦的这首歌同样如此,他把发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统统混在一起唱了出来,让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纠缠在一起,以此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从效果来看,迪伦的这次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如果他当初没有花时间学习绘画,恐怕就不会有这个创造。
为了保持自己的创造力,迪伦一直在学习新东西。近几年他甚至进军雕塑界,尝试用铁器来制作三维艺术作品。大家可以在本次迪伦艺术展上看到他最新创作的几件铁艺作品,从中体会迪伦创造力的丰富来源。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场
其次,凡是创造力强的人,骨子里一定要有一点叛逆的性格,否则就很难冲破旧观念的束缚。迪伦在音乐上有过几次惊世骇俗的创新,每一次都引起过很大的争议。比如他是第一个把现代派诗歌融入传统民谣之中的美国歌手,也是第一位操起电吉他,把民谣唱成摇滚乐的人。这两次重要革新均遭到了来自传统势力的疯狂攻击和诋毁,但他毫无惧色,固执己见,最终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为流行音乐创造出了两种全新的流派。
迪伦这种我行我素的叛逆性格在绘画上的表现反而是回归写实传统,“平凡之路”系列就是典型。如今各行各业的名人们都在画画,大家不约而同地玩起了先锋派,每个人都试图用画笔表现自己的个性。迪伦却反其道而行之,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景象用最简单的办法画下来,力求准确地反映出真实场景的本来样貌。他希望所有观众看到这些画之后都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他相信这就是人类能够团结成一个整体的原因。
迪伦甚至一反常态地专门写了篇文章,解释“平凡之路”的创作过程。这是史无前例的做法,要知道迪伦一直非常善于营造神秘感,为此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从来不会跟记者解释自己歌词的含义。但这一次他不但亲自撰文详细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还主动爆料说,自己的绘画能力有限,有的场景太过复杂,他应付不了,便将其拍成照片,然后通过类似古代小孔成像(Camera Obscura)的办法将照片放大到一张空白画布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这种绘画方法在古代欧洲很可能流行过一阵子,但早已失传很久了。英国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尔克(Charles Falco)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这个技巧的可行性。霍克尼甚至认为欧洲写实画派之所以画得如此逼真,原因就是采用了这项技术作为辅助,甚至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也和这项技术的采用有很大的关系。
两人于2001年联名出版了《重新发现古代大师们失传已久的绘画技巧》(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一书,在艺术圈引起了轰动。其实很多画家私下里都用过这个方法,但却几乎没人敢于公开承认这一点,生怕别人以为自己的技术不行,只能用这个办法投机取巧。迪伦很可能读过这本书,并因此而知道了这个方法。但和别人不同的是,迪伦公开承认自己这么做过,目的是让自己的画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真实世界的样子。
所谓“叛逆”,其实就是永远忠于自己的内心而已,迪伦就是这样一个绝佳案例。
创造力的价值
具备了上述两项特质的人,很容易创造出很多全新的组合,但只有具备了第三个要素的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才会有价值。
作为一名艺术家,作品被人认可才有价值。要想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被更多的人喜欢,除了技术上必须过硬之外,还要在精神上贴近大众的内心。本次展出的这批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走进迪伦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迪伦早期的素描作品画的都是他身边常见的物体,以及朋友们的肖像。这些画大多数都是迪伦为了放松心情而随手画的,技巧比较粗糙,但看得出来迪伦并不在乎画得有多么准确,而是试图通过寥寥数笔画出一件物品或者一个人最显著的特质,这一点和他的歌词风格非常吻合。
从1989年开始,迪伦尝试着画一些大幅的作品。他先用铅笔在纸上画一幅草图,然后用丝网印刷技术将其放大成不同的尺寸,再用丙烯或者水彩上色,这就是1994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的第一本迪伦画册,取名《填绘留白》(Drawn Blank)。2007年,德国开姆尼茨美术馆展出了这批作品的实物,这是迪伦画作的第一次公开展览,大获成功。受此鼓励,迪伦又画了巴西系列、亚洲系列和新奥尔良系列,这些作品的技巧倒在其次,他对题材的选择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迪伦显然更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尤其是黑人文化更是他的最爱。事实上,本次艺术展的大部分展品都已被卖掉了,但这组新奥尔良系列没有卖,至今还保存在迪伦自己的工作室里。
如今声称自己喜欢黑人文化的名人非常多,但今天的政治气氛和上世纪60年代完全不同,那时公开表示喜欢黑人文化是需要勇气的。迪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喜欢黑人布鲁斯,曾经写过不少布鲁斯风格的歌曲。成名后他积极投身民权运动,曾经和马丁·路德·金并肩游行。这些事情充分说明迪伦一直就是个充满平等观念的人,这种博爱的世界观才是迪伦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根基所在。
除了这件事之外,最能反映迪伦世界观的无疑是“平凡之路”系列。这是迪伦在美国巡演的路上创作的,展现了迪伦心目中美国应有的样子。同样,这些画的技巧并不重要,题材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迪伦选择的是公路、铁轨、街道、码头、桥梁、旅店、加油站和电影院等普通美国人最常见的景观,这才是他写歌时最主要的灵感来源。他用一种近乎街拍的手法把它们画了下来,还特意选择了明亮的色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国的热爱。
比迪伦画什么更有意思的是迪伦不画什么。他从不画纯粹的大自然,即使是最原始的自然风光,画面里也要有一条土路或者一段铁轨,说明迪伦最关心的是人类的生活状态;他也从不画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而是把目光集中在大楼后面的普通街道和平民街区,即使两者挨得很近。他也会刻意忽略前者;他画过很多街边小饭馆和加油站,但却尽量避免在画面里出现任何大品牌的商业符号,除非是可口可乐这样的美国老字号,似乎说明迪伦是一个反商业的人。
纪念碑谷日落三联画,274.4 ×124.3 cm,鲍勃·迪伦,布面丙烯,2019
总之,迪伦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他最喜欢前辈们创造出来的旧东西,这一点和一味追求时髦的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难怪迪伦的唱片一直卖得不怎么好,和他的名声极不匹配。虽然唱片公司号称卖出过一亿张迪伦唱片,但得到权威机构认证的唱片销量不到5000万,排名历史第64位,还不如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和“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多呢。
但是,迪伦的这种叛逆精神为他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听众,他的作品远比那些通俗歌曲更禁得起时间的考验。今年3月26日,迪伦通过个人脸书账号发表了一首关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被刺事件的单曲《最卑鄙的谋杀》(Murder Most Foul),登上了美国公告牌流行单曲榜的冠军宝座。这是迪伦演艺生涯的第一首冠军单曲,迪伦也以79岁的年纪成为拿过公告牌冠军的最年长艺人。
这个消息震惊了很多人,大家都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鲍勃·迪伦此前居然没有过任何一首冠军单曲,也不敢相信这位已年近八十的老人居然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创造力。
其实这件事正好说明了迪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一生都在和不公平抗争,用自己的作品号召大家挣脱旧体制旧思想的束缚,放心大胆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一诉求虽然不够商业,但最能持久,因为这才是艺术的真谛。迪伦优秀的个人品德,才是他创造力的价值所在。
结语
迪伦最伟大的作品还不是他写的那些歌,更不是他画的这些画,而是他自己。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齐默尔曼(Robert Zimmerman),1941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北方小镇。他对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很不满意,19岁时只身前往纽约闯荡。到纽约后他改了身份,甚至连名字都改了,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如今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齐默尔曼了,但迪伦却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这一点从贴满一整面墙的迪伦杂志封面照片就能知道。
迪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是为了寻找你自己,而是为了创造你自己。”(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这是迪伦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今中国还有很多类似齐默尔曼的年轻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出身,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只身去大城市闯荡,希望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迪伦可以成为这些人的老师,这场迪伦艺术展可以成为这些人的课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早日去掉“北漂”或者“沪漂”的标签,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本文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1期)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魏晋风度」
进入周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