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享受艺术愉悦的途径是「感悟艺术愉悦心灵」

时间:2022-11-20 19:57:19 来源:正心正举

大家好,享受艺术愉悦的途径是「感悟艺术愉悦心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正心正举微信公众号(bjzxzjyjy)


文丨果其然



电影界有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如果画面里的飞机穿过云层,接着又隐身于云层,就是欧洲电影;如果飞机穿过云层,接着突然发生了爆炸,则是好莱坞电影。


笑点在于夸张调侃艺术和娱乐之间的区别:欧洲电影赋予内涵,总是激发出观众内心久违的体验,它是艺术电影化的鲜明写照;好莱坞电影则擅长营造和调动观众情绪,它饱含视觉和音效的冲击力,它成为电影娱乐化的王者。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电影艺术几乎汇集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所有特点。文学的精妙化成电影台词,绘画的伟大变成电影画面,音乐的丰富成为电影音效,摄影的冲击力则影响着电影构图。


最终,电影这门即年轻又古老的艺术,成为人类新的艺术体验,成为我们对于自身的观照和启迪。这也是电影之魅力所在,它能营造无限接近现实的画面,同时映射出我们不可言说的内心,它是电影人写给自己以及世界的情书,身在其中的我们,发现了久违却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


曾经的电影并无严格的艺术和娱乐之分,《第七封印》能激发我们的思索,《虎口脱险》让我们开怀大笑,《红高粱》显示着我们民族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阿甘正传》则让我们笑着流泪直至不能自已。


于是我们从电影中得出艺术愉悦我们的秘籍:


艺术总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层层打开我们的内在视域,这个内在视域就是我们曾经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直至有些麻木的内心。


所以我们对于电影的理解,便不会停留在影像的表面,而是通过电影这一特定的形式,层层抵达我们自己内在,直至启发生活的真相,最终发现我们真实的自己。


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说:艺术是生活的比喻,是自我真理的现身方式。


启迪多元思维


曾经的时代被称作电影的黄金时代,无数大师熠熠生辉,无数作品值得顶礼膜拜。而现在却是娱乐井喷的时代,爆发的速度让艺术都来不及投降就被裹挟其中,于是电影的味道越来越富有感官的刺激性,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被一同发射到光怪陆离的娱乐星球之中。


如今的艺术电影,是“小众”、“乏味”的代名词,它的潜台词是“没人看”、“不赚钱”,而娱乐电影则是“喜闻乐见”、“院线飘红”的风向标,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鲜有人再去探讨,电影艺术俨然成为一门标准的生意。


又岂止是电影,娱乐年代也不断涂抹着文学、美术、音乐、雕塑和摄影。艺术的大厦在娱乐面前瑟瑟发抖,无人问津,它仅有的砖瓦也被贩卖到互联网上,成为“泛娱乐化”的工具。


这个尴尬的现状,本身就特别的“娱乐化”:


一方面人人感到心里慌乱,空虚感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却不断为娱乐投怀送抱,摇旗呐喊,把针对心灵的艺术束之高阁,抛在身后。


《平凡的世界》里,作者路遥“借”孙少平之口感叹:

人们宁愿将所有过剩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一个三流明星的吃喝拉撒上,却不关心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内心世界,曾泛起过多少壮丽的波澜。


路遥30多年前的话,已经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人情感无处安放的同时,却被娱乐驱使而浑然不觉,被动放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一定会吃惊:原来人类在未来并没有被集权主义所奴役,而是被娱乐化完全控制。于是辨别艺术和娱乐之间的不同,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正心正举


艺术是后天培养的能力 娱乐是本能的感受


正如前文康德所说:艺术是真理的现身方式。是真理,就需要揭示;要揭示,就需要能力。


比如美术画作,除了感受画面带给我们的愉悦之外,还需要领会画面的主题;又比如小说,除了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更需要理解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动因。


哲学家陈嘉映说过:重要的不是作品说了什么,而是它在隐藏什么,没说什么。其实陈嘉映实在揭示艺术之美的魅力,艺术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观众的能力予以共鸣。


于是欣赏艺术,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看不懂《红楼梦》,觉得《红楼梦》极其乏味,那是因为不了解当时时代的特征,历史的厚重,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


所以要想读懂《红楼梦》,自然需要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应的人情世故的经历,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艺术本就是智力和情感的碰撞,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理智和情感的双重满足过程。


这同时也是艺术比娱乐更加精妙、更值得付出的原因,正如小说家毕飞宇所说:看不懂艺术不愚蠢,拒绝艺术才愚蠢。


艺术拥有丰富的内在世界 ,娱乐仅停留在浅层的表象


曾经有档节目,号称苏东坡是第一代“网红”。节目还信誓旦旦的旁征博引,比如苏东坡十分专注吃喝,并写成诗歌进行记载,并且广为当地的民众传颂。


这当然是以娱乐的眼光看待苏东坡,毕竟在表面看来,苏东坡的确和现在“网红”的操作无异。但隐藏在吃喝之下的,是苏东坡敏感而有豁达的内心,否则他无需在遭贬之地苦中作乐,更不会发出“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的感叹。


所以苏东坡的诗句,并没有停留在浅层的经验表象,而是拥有“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内心世界,他也才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为吃吃喝喝仅是娱乐,而吃喝背后的内在世界才是艺术,这也是艺术和娱乐之间区别的标志:能否在感官和快感刺激之外,获得更加深刻的内心世界。


艺术启发时代 ,娱乐顺应时代


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曾经说过:艺术不仅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还是锤击现实的铁锤,唤醒未来的银铃。


有关艺术的作用,布莱希特一语中的。比如熠熠生辉的文艺复兴,并非当时的艺术大家们的灵感爆发,接着闭门造车一蹴而就,而是社会的发展要求摆脱宗教的癫狂控制,然后倒影在艺术尤其是绘画领域的结果。而文艺复兴又深刻启迪了荷兰的艺术运动,一时间宗教沉闷死板的空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赞颂,对现在人性的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有了物质化、扁平化的趋势,于是艺术开始反思和反抗,突出的特点就是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的诞生。此时的艺术家们,用解构的手法重新描绘文艺复兴时的诸多作品,此时的艺术是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娱乐对于时代来说,却无法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我们对感官娱乐的愉悦方式,几乎从来就没变过,单纯娱乐笑话,让古代人发笑也让我们快乐,唯一的变化,只是从现实的场地转变成了互联网之中。


正如媒体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引发马戏团般的围观式娱乐,从古至今总是一成不变,而艺术却不断激发了数个时代,改变了无数的人。


娱乐总是告诉你,开心就好,把一切抛在脑后,而艺术却告诉你,该喜欢什么,什么值得喜欢。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艺术与娱乐原本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你中有我,相互拥有。


但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显然打破了这一和谐局面,在曲解了艺术的同时,娱乐也日益浅薄化。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有三座高峰,科学、宗教、艺术。于是艺术日益地位低下的现实,也感染了哲学和科学,泛娱乐化正在使得科学愈发狭隘和功利,宗教则慢慢变成了回避现实的心灵鸡汤,三座人类高峰,逐渐被人类自己蒙尘。


于是明确艺术和娱乐的界限,变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艺术绝不是娱乐附庸和婢女,而是全人类的光辉闪现。只有这样,人类才无愧于创造、延续、并不断革新艺术这一伟大的独特性,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做到关照现在,无愧于未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