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下乡支教活动「大学生短期支教」

时间:2022-11-21 10:29:18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大家好,下乡支教活动「大学生短期支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首站走进苟坝红军小学

当炎热的暑气随着夜幕降临逐渐消退,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苟坝红军小学,近200名师生端坐在操场上观看露天电影。

当天放映的是《1921》,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

135分钟的片长、厚重的题材,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但是这些孩子们大都认真看完。苟坝村没有电影院,这是大多数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看电影。

红色的贵州遵义,是北京师范大学“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的首站。苟坝红军小学就在苟坝会议会址不远处,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发起,活动将持续一年,全程分为 12 条路线,途经 50 个站点。活动将以“边走边播”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行走的电影思政课”。

支教团和全校小学生一起观看露天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徐隆胜与其余四位同学一起担任此场“首秀”的放映员,他们还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电影美育公开课。

徐隆胜是其中一节公开课的讲师,他的课程内容围绕革命先烈刘胡兰展开。他向孩子们解释这堂公开课与之前放映的电影之间的联系。

“优秀共产党人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1921年,是在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的领导和推进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顺利召开。”徐隆胜希望孩子们认识到“因为年轻,所以一切皆有可能”,并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徐隆胜是从贵州黔西南州小城考到北师大的公费师范生。苟坝红军小学作为一所村小,学校齐全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曾经也在村小念书,那时候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苟坝红军小学和我印象中的村小完全不一样,设置了电子琴、书法、绘画甚至陶艺课。”徐隆胜回忆道。

“上大学后,我发现来自城市的同学们都是多才多艺的,会弹钢琴、会弹吉他、会跳舞,特别羡慕。”徐隆胜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十分渴望练习钢琴,但没有条件。

苟坝红军小学对于徐隆胜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推开后他看到了十年来中国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徐隆胜和学校学生一起上课

谈起此次美育支教活动的初心,“电影下乡”活动的总策划、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说,希望用光影点亮乡村少年的未来路,从而逐步提升乡村青少年的艺术感知力和人文素养。

“也希望通过这种联结,让新时代的大学生重新认识到电影对于大众的意义,重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新时代师范生、未来教师的意义所在,坚定投身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他补充说道。

从2021年起,教育部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的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优秀教师,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公费师范生在校培养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到设岗县(市、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不少于 6 年。

作为公费师范生,徐隆胜大学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基层学校任教。他说,“这次支教,让我更加坚信: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乡不再贫困。”

19岁的李若雨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也是此次支教团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看过一场电影。虽然《1921》的剧情他们并不能看太懂,但孩子们都很认真、很享受于这个过程。“或许,这个活动本身就像一束光,打开他们心中好奇的、对外面世界期待的光。”(记者 徐帆 编译 赵妍迪)

原文见7月25日中国日报18版 英文链接: 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207/25/AP62dddae6a3104446d8d1e338.html

来源:中国日报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