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在这个喧嚣嘈杂的社会「可是我还在坚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是相通的。这里提到这句话我想指的是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受到的待遇的是相通的。所谓真正的艺术我认为是有一定独立性,一定深度的,尊重个体意志的,不尾随时尚潮流(中国现今出现的潮流是一窝蜂的以高端奢侈为目标的的时尚)的,不以物质利益驱使下违心(或本就无心)创作的小众艺术。
其实小众艺术这词在一些西方国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最多称之为亚文化,并且喜欢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群体数量相差并不是很明显。近期国外有一则新闻。英国的一名士兵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歹徒行凶,国内的民众知道之后示威游行反对此类的极端暴力行为,但参加游行的人数也只有2000左右。这样的新闻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国外人们由于有一定宽松的环境,各类声音都可以自己发声公平的机会。这样长期以来,人群就会独立自主平等包容地选择自己的意愿去支持自己喜欢的观点,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直至艺术(这一切当然有一个宽松的却有底线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现今国外的艺术从很久以前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后现代等等的先锋艺术,各类艺术都有一席之地都分一杯羹,不存在特定意义上“小众”艺术一说。当然只在类似中国特殊的环境底下才有“小众”一词,艺术也是如此。
人们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是:1、懂了以后喜欢或者不喜欢。2、因为不懂而由于一种自尊过度的敏感起来而去反对。在中国民众基本属于后者。
因为在中国有一种隐藏的阶级性,有一种隐藏的不尊重,比如一些仇富心理(是因为分工不均,也或者是因为社会中地位不同造成)是因为一些上层阶级的不尊重造成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人们迫切需要被尊重但是却得不到解决和缓和,发展起来就成为强烈的不满,强烈地希望自己也成为压迫阶级。往往在此类情况下,人们会失去理智,失去相互的理解,包容和关心。因此大部分人对不了解的事物比如艺术会比较粗暴地反对并且不愿意表示出他们不懂。
还有一个原因造成很多人不懂真正的艺术、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去接触艺术,是和我们从小养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有关。德国法律规定6岁之前儿童是不接受任何形式学前教育的,在中国的父母巴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面目的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虽然我们知道是时代的压造成这扭曲的现象一再发生,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压力,难道不能解决么?是可以解决,但是依然需要更多人的觉悟才能对社会的变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此之前在中国受到的教育其实就是剥夺了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处理问题的单一呆板,形同机器人一样只知道执行固定的程序。没有了个体,只有一个庞大数量组成可怕丑陋的机械社会。
说了那么多,我只想一再重申,在中国由于有了这样的土壤,才有了所谓的小众文化。至于那些坚持自己艺术创作,并不畏人言坚持自己的艺术家们,大众往往报以耻笑,又或者说排斥。
这里也不得不提下什么是主流大众艺术:主流社会,主流道德和有关势力喜欢推崇的艺术,它是长期占据主要广泛媒体的艺术,主要功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是城市的繁荣背后却有更多的环境问题,道德问题,这是主流文化或者主流艺术忽视的)。比如关于草根的达人秀,比如中国好声音之类的节目往往就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又或者开始复兴的国学,国产导演的那些附庸主流道德的电影等等。这类艺术受众广泛,又和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共性。于是于是现代社会中,商业渗入了大众艺术的每一个毛孔,流行艺术顿时粉墨登场,艺术角色开始分工明细,艺术生产者可以分化为创作、表现、烘托等多种分工,传播者也被分化出来,艺术理论却并不一定层次很高。主流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所推崇的一类,一类是大众的泛文化,比如喝茶喝酒喝咖啡统统变成了文化,摄影的技巧,化妆的技巧,朋克,英伦服饰的流行统统变成了所谓的文化所谓的艺术。
这些其实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商业手段,表面是欣欣向荣的艺术发展,其实却是降低艺术的养分和门槛的如同嚼蜡的鸡肋,也掩盖大部分群体内心的苍白空虚和因为无知而带来的不安全感,不被认同的紧迫感。
在艺术的传播方面,主流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所使用的途径和覆盖的范围都有很大的不同。主流大众艺术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还有部分的网络。小众艺术的传播途径一般仅限于小范围的网络以及线下一些艺术空间,展览馆以及咖啡馆,独立艺术工作室等等。
在当下鱼目混珠的年代,要欣赏和认识小众艺术、真正艺术的人是需要有一定的修养的。阅读和思考是帮助迅速提升人的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我们怎样准确获得这些小众艺术的资讯,了解它,接触它呢?在网络上我们也许可以去一些口碑比较好的文艺、艺术网站比如豆瓣网,虾米网等。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艺术咖啡馆,青年旅社,艺术空间,展览馆发起的活动去接触它们。
也许有部分朋友已经接触了小众艺术,但是由于认识度不深往往会出现管中窥豹的现象,因为这个时代迷雾很厚,我们需要更清晰的头脑更敏锐的眼睛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心灵慰藉。
近年来中国独立的电影,作家,画家,音乐特别是民谣等等的盛行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会发现小众艺术也存在急功近利也存在思想腐朽作品不成熟的现象,小众艺术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部分作品封建等级观为创作内核的现象依然存在,小众艺术家交往还是喜欢中国封建传统里所谓厚黑学的圈子文化,小众艺术家圈子里依然存在互相捧臭脚而忽略真正的好作品,小众艺术家由于环境和认识度的问题,作品的题材还缺乏哲学层面的思考,人文关怀的重视,追求公正平等却忽略生活的本质,拥有了美好的诗人情怀却缺少了正直善良的心,热爱了大自然有爱心的人却一再排斥思考盲目随波逐流,作品呈现单一性,跟风盲从现象也是普遍严重。
因此在中国小众文化自身的推广或者普及不但需要更多艺术家的努力,需要大众的理解支持,在创作者本身更需要更多一些思考,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