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古代马车轿子「马车 古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之前咱们讲过一期轿子,这回来聊一聊马车。轿子的豪华程度和舒适程度其实是要在马车之上的,但是毕竟轿子靠的是人力,所以只适用于短途,长途跋涉,还是得靠马车。
马车既可载人,又可载货,其历史极为久远,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
19世纪,马车仍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喜欢马的优雅和诗意,但是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车轮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优雅和诗意终究抵不过现实,马车不得不将主要交通工具这个头衔拱手相让。
马车在中国的使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而最古老的马车被发掘出来是从殷墟中出土的。
中国的马车以两轮马车为主,而西方马车以四轮马车居多。
春秋时期,有“千乘之国”的叫法,其中一“乘”就是一辆标配的战车: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手、长枪兵、弓弩兵各一,不同国家不太相同),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所以千乘之国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10万大军。
两轮马车机动性强,操作简便,在作战时灵活性更好。而且,两轮马车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出现了故障维修也更方便。
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前,两轮战车是战场上机动的主力,只是后来中土政权的疆域逐渐扩大,战场逐渐延伸至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一带,机动性能更加强大、后勤成本更低的骑兵部队逐渐取代了战车部队,两轮马车的使用也逐渐转向了民间。
民间大多数都是使用的两轮车,之所以在这称为“车”,是因为广大的群众买不起马,车的动力系统变成了牛、骡等牲畜。
正因如此,四轮车也逐渐被使用。因为牛、骡速度更慢但是力气更大,这样能够使得四轮车更加安全可靠。
秦始皇统一车轨,在全国修建了驰道,其中道路和马车宽度的规制就来源于秦车的规格。自此以后,历朝历代也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秦驰道都是以咸阳为中心,这些驰道可以说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其宽度大约为五十步(约69米),这一宽度除去中间皇帝出行的路宽之外大约是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道路。不过这些驰道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始皇出行和战时运兵,百姓沾光只是意外之喜。
早期的轮毂与车轮其实就是一整块木头,这种车轮技术含量很低,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时间一长就容易破损。
后来人们发现,与实心车轮相比,辐式车轮不易破裂,且重量较轻,可以承受高速运行下的综合受力。后来,人们又在轮辋上打上金属钉,或者包上金属外缘,使轮辋更加坚固耐用。
很多人不明白马车怎么会比轿子的舒适性低呢?原因很简单,古代的橡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马车的轱辘是一个赛一个的硬,如果赶上一个大坎的话,能把你屁股颠裂了,而轿子就不会出现这个弊病。
不过古人是充满了智慧的,没有橡胶制作的轮胎,人们想到用牛皮把车厢悬挂起来,这是罗马人的一个创新技术。
随着钢材应用的增加,促使弹簧诞生,这带来了马车减震的一次革命,两轮马车也可以方便减震了。
《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意思是,按照礼制,天子可以驾乘六匹马拉的车,诸侯、大夫、士人、庶人拉车的马数依次递减。
按照“礼”制,该是什么阶级的人,就应该用相应匹数的马来拉车。如果越级配马,比如庶人用两匹马、诸侯用六匹马,就是僭越。放在古代,是要杀头的。
虽然马车已经淡出了人们的事业,但在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欧式马车依旧是不可多得的夺目利器。
欧洲的一些王室,也都保留有大量精美的马车,它们是艺术品,同时也是欧洲文化的活标本。
比如说,每逢重大节日,英国女王还是会乘坐经典的皇家马车出行,而不是乘坐宾利或劳斯莱斯。也许在女王心里,马车才是专属于贵族的标签吧。
本文为“车市白话文”原创,请各位读者或媒体人不要恶意转载,如需转载必须注明转载自“车市白话文”,否则必被追究法律责任,原创不易,请您尊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