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弘扬敦煌文化的文化价值「敦煌文化总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视点】
敦煌文化的时代回响
传承艺术之美 点亮文明之光
敦煌守护人·敦煌魂 (油画) 张 晖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 盛唐 第130窟 段文杰临摹
彩塑佛陀袈裟图案 初唐 第392窟 姚志薇临摹
冯丽娟
1900年,尘封已久的敦煌藏经洞被开启,重现于世的各类古代文献,以及延续千年营造的敦煌石窟艺术,为中古中国社会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广阔视野。
作为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等于一身。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人们从中探究着艺术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着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实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一
彩塑天王腹甲图案 盛唐 第194窟 崔 岩临摹
20世纪40年代,敦煌莫高窟迎来了分别由张大千、王子云以及向达等人带领的“临摹团队”“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史地考察团”,他们在敦煌的临摹、考察,开启了学界关于敦煌美术研究从“文本”到“石窟”的聚焦。“面壁”临摹使敦煌壁画得以实现从墙壁到纸本上的“转换”,兼具了保护、展示和传播功能。随后举办的《西行纪游画展》《临抚敦煌壁画展览》《敦煌艺展》等,使敦煌艺术逐渐走近公众。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9年,敦煌石窟临摹艺术展共举行了23次。
1951年4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主办,敦煌文物研究所等协办的《敦煌文物展》在故宫展出。敦煌学及敦煌艺术研究方面的专家举行研讨会,郑振铎、徐悲鸿、向达、常书鸿、吴作人等25位学者对敦煌艺术的内容与价值初判进行了探讨,此次展览也成为敦煌艺术规范化推广展示活动的开端。
此后,敦煌艺术展览相继在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日本、法国等地举办。这一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壁画图像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敦煌艺术的大众普及得到有力推进。
1953年10月,文化部教育司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编写研讨会”提出,中国美术史教材要有敦煌美术这一内容。由此,“敦煌”一词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书写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二
法华经变化城喻品 盛唐 第217窟 常书鸿临摹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扎根大漠,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建立“数字敦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科技赋能、点亮敦煌”的有效探索。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国际敦煌项目(IDP)启动,开始实现文本与艺术品图像数字化资源共享;
1996年,“濒危珍贵文物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课题设立;
1998年底,随着“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壁画数字化档案的摄影采集和图像处理工作启动,标志着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2004年,敦煌研究院向有关部委递交《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报告,“敦煌莫高窟重点洞窟的数字化”项目被同时申报;
2008年,《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学术性与观赏性共融的全新展陈设计,打破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参观量多项纪录;
2013年,《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展陈启动,“数字再现”与“虚拟交互展示”提升了敦煌文化多元的体验感,也让参观者更加深入了解、感受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启用,“数字+实景”的参观模式,着力解决旅游价值提升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
2017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从2019年到2021年,借力数字化技术的转型升级,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加速走向新业态——《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大盛敦煌艺术大展》《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等展览以沉浸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多样的交互体验;《敦煌岁时节令》《吾爱敦煌》《字在敦煌》《敦煌壁纸》《点亮莫高窟》《敦煌诗巾》等一系列数字化项目借助互联网链接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小程序“云游敦煌”作为数字文博的标杆作品,让千万用户通过指尖“走近”敦煌,《神鹿与告密者》《太子出海寻珠记》《谁才是乐队C位》《仁医救鱼》和《五百强盗的罪与罚》等动画剧在“云游敦煌”上同步首映……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地解读跨越千年的敦煌故事,让优秀文化艺术传播得更广更远。
三
“云游敦煌”小程序封面
随着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升级,科技赋能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主题内容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速度实效性、实时阅读便捷性、大众体验互动性等优势,使文化传递超越时间、超越地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艺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如何以创意塑造文化、以美学联结生活?如何对敦煌文化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表达以及再设计,渐进引导文化消费的主流方向?这一系列问题,是亟须解答的现实课题。
紧跟时代、推陈出新,应当依托“5G AI”技术,增强敦煌文化艺术“走出去”的能力,创新呈现数据化与智能化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敦煌艺术资源的辐射力,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云直播、云音乐、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驱动文化艺术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发敦煌文化艺术衍生品、图书出版、电影制作、创新展演等,依托网络和现代化视频影像技术等实现线上线下交互传播,探索文化产业去中心化、去等级化沉浸式体验;针对敦煌文化艺术对文化认知、设计能力、艺术品位及审美基调的影响、带动作用,形成对相关产业市场审时度势的把握;探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在文化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应用,促进新型旅游文创设计的功能和体验升级等。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搭乘“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快车,敦煌文化艺术守护者、研究者、传承者使命在肩——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敦煌文化艺术品牌的精神与特质,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让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更加闪亮。
(作者系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