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在20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绘画由再现走向了表现「中西方绘画的主要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不同,二者在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念上有着根本的差别。
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
西方绘画主张描绘对象的本来面貌,其审美趣味在于以真求美。所谓真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对象的真实,二是环境的真实,三是视角的真实。从古希腊起,摹仿论就开始支配着西方的绘画创作。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伟大画家达·芬奇认为,“绘画是科学”, 他强调绘画要真实、准确地将自然万象带给人的知觉表现出来。西方绘画的明暗比例、透视、解剖等造型方法,就是依据光学等科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古典绘画,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中,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艺术则更重视想象、直觉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虽然中国画也摹仿自然,但更注重画家的感情与体验。画圣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图》,就是在饱含激情、忧愤之极的情感状态下一挥而就的。
中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这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清朝的方熏认为“气”就是画家的内在激情与冲动,“韵”是画面体现出来的韵味情趣,都些实际上都是主观的东西,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整合归纳而形成的,重在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唐朝的张璪提出绘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摹仿自然与内心体验相结合,也就是画家与他的描绘对象之间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根本表现手法。要求充分发挥画家的艺术想象力,抓典型特征,避免机械摹仿、照相式地描画。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的基本艺术精神是“达意畅神”,不以“像”与“不像”为优劣的标准。所谓“似与不似之间”,以不似之似为真似,才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与西方绘画追求真实感、空间感,追求再现客观物象是不同的。西方绘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注重表达主观情感,所以形体准确有余而神情不足,直到浪漫主义兴起,才开始注意绘画的情感表现。
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因为东西方绘画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的差异,在创作方法上自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西方绘画以焦点透视为基本原则,透视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画面的中心或者焦点只有一个。
中国画当然也注重透视关系,遵循散点透视准则,这实际上是“多点透视”,是为了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景表现在同一画面中。在我看来,这就大大突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中国画家通过景物衔接、场景转换,恰当地表现了时间流动和时空连续的完整过程。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国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这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两位中国现代著名绘画大师于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这幅画的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前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衔接南北的田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构图才能够做到“以大观小”,把万水千山包容其中,既能总观全局,又能通过近景、中景的细致刻画,把观赏者引入到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画的表现力是巨大的。
东西方绘画在虚实关系方面的差异
西方绘画的虚实关系,一般靠明暗处理,虚与实都是具象的。空间光影交织,是视觉直感的、具象的、客观的。而在中国绘画中,虚实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形的可以是虚,无形的又可以是实,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空白是表现虚的主要手段,但有的时候着墨处也可以为虚象。比如云水烟霞,浩月长空,可以不着笔墨,通过留白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烘托渲染来表现。云、水、烟、雾虽无形而“皆成妙境”,给人广阔神游的审美享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西绘画在根本精神上的差异。
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是写实,是“眼见身临”模拟物象的再现真实。画阳光就要象阳光,画黑夜就是黑夜,捕捉每一处细微的色彩变化和明暗转接,阳光与黑夜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里。中国绘画是写意,强调“空间流动”的意境。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中国画不是靠形象来说话,不是说画的“像”就是水平高。中国画的形象崇尚提炼和夸张,在形象之外还有笔墨气韵。
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中西方绘画在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有本质的不同。对于西画来说,以油色为主要材料,用笔的主要方法是描、涂、抹、覆盖、堆砌,可以反复修改或者刮掉重画。西画往往不强调过程美,只看重最后呈现的效果,一笔不行再加一笔,重复累加、涂抹,直到满意。而中国画所用的是毛笔和宣纸,也有在丝织品(绢)上作画的,所用的色彩除了墨(墨分五彩)以外,主要还有两类,一类是石色,一类是水色。水色是用植物的汁液制成的,特点是透明,覆盖力弱。石色也称之为天然矿物质颜料,是用天然矿石制成的,覆盖力相对较强,色泽沉着艳丽,经久不变。中国画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不能用重描或盖上重画的方式来挽救败笔,因此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可改动。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要求组成画面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要恰到好处。由于水墨和纸张特性的变幻不定,即便是最高明、经验最丰富的画家,也很难说可以完全控制每一次落笔或设色的效果。故而中国画的创作,更注重“熟后生”,因势利导反而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奇效。充分利用笔墨工具带来的千姿百态的偶然变化,随形就势,随意生发,达到契合自然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和西画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妙合,画上要有题识(及题跋、落款,题款包括诗文、散记等),还要加盖印章,形成、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是西画所没有的。特别是宋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样态固定下来,文人画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山水画,大多是书绘并工的,“行款诗歌清奇洒落,更趋画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朱耷、石涛、郑板桥等无不是诗书画兼工,诗书画“妙理同归一致”,相互发明,营造出诗情画意、意蕴完美的的艺术世界。
中西绘画各有特色和长处,不应妄作褒贬或厚此薄彼。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蕴含的生命意识、超越意识,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方面,未来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邵光亭,知名学者、经学史专家,书法家、画家,安华教育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典哲学、史学、经学、书法、绘画等,在诸多研究领域皆卓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