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现在很多大学生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困扰有哪些」

时间:2022-12-08 18:45:22 来源:优家在线UHOME

大家好,现在很多大学生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困扰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12月24日,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进入庭审环节,拥有AB面的吴谢宇首次“坦诚”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所有人眼中,吴谢宇都是完美的,他不仅成绩优异,还能和身边同学打成一片。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为残害亲生母亲的魔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这一切:“他虽然有高智商,但内心却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吴谢宇看似完美的背后,有着空洞的内心,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种心理障碍——空心病。据徐凯文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优秀如北大学生居然有‘空心病’倾向?很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心病呢?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有所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情绪低落,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没有动力,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身心被掏空等等,这便是空心病最常见的现象。

徐凯文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大多都是学习好的孩子。这些他人眼里的好孩子,很多都不喜说话,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自我交流和沟通,他们努力成为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满足家长对自己学业上的期望与满足。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被迫拿起书本,逼迫自己记住那些枯燥乏味,没有理解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全部都是其他人强塞进他的心里的。等到他们熬过高考,考上大学,却发现离开被掌控的生活后,自己的心里是空的。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完成了父母老师的期望后一时间便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内心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成为了一个毫无趣味的空洞灵魂。

孩子患上“空心病”,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和孩子谈分数。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只专注于那一张张试卷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孩子们陷入了枯燥的应试学习之中,没有和真实世界的链接,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在现实中迷失了。很多娃已中招“空心病”,父母却没察觉!

那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空心病”的魔爪呢?父母不妨这样来做。

一、给孩子充分的人生体验。

现在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把书读好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做。所以父母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干。其实,家长越是把孩子保护起来,越是给他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他的无力感、无意义感就越强。因为他的生活都是你在帮忙代劳,你变成了他生活的主角,一旦你不在身边,他就会失序失控,那么他的沮丧不安就会如影随形。

孩子需要切切实实的去体验他自己的人生。家长不要再包办孩子的生活,把生活的主权还给他们,让三岁的孩子独自吃饭走路,让六岁的孩子独立睡觉,让8岁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让10岁的孩子帮妈妈洗菜打扫房间,让12岁的孩子能自己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暑假……

二、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成长需要健康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家人之间互相关爱、感情真挚,孩子就容易成为独立自主、情感丰富的人。爱是孩子精神力量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有了家人的爱,孩子的心灵就会充盈。

三、创造学习成绩以外的成就感。

家长要帮助发展孩子学习以外的多种技能,让他们的成就感不再仅依靠学习这一条路来获得。无论是运动,手工,画画,音乐,只要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就陪伴并鼓励他坚持,让他在其中体验到充分的乐趣,让他们在获得艺术和运动滋养的同时,还能增加自己多领域的自信和价值感。

四、鼓励孩子交朋友。

孩子成长需要伙伴,十二岁以前结交的朋友我们叫“发小”,十二岁以前男孩女孩感情的萌芽我们叫“青梅竹马”,我们都知道“发小”的感情最真挚最牢固,我们也知道“青梅竹马”的感情最纯洁最美好,这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防护林和鸟语花香。一个有朋友的孩子,他不容易对生活产生厌恶。朋友之间的安慰和鼓励,会让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被关心的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里,感受到温暖和共鸣,他会更加的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五、注重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充实。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充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宽视野、提升境界。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增加了他对世界的好感觉。家长们要带孩子多读书,古今中外,历史现实,眼睛看见世界、看见他人,心灵就会充实,思想就会深刻,情感就会细腻。要带孩子多旅行,让孩子开阔眼界,看到世界的美好。

家长们要从现在做起,眼睛不要仅仅只盯着分数,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自己,多让孩子体验这个世界,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让“空心病”远离我们的孩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