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玉雕大师张焕学「张玉成雕刻」

时间:2022-12-10 17:25:53 来源:石道手工艺

大家好,玉雕大师张焕学「张玉成雕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眼睛是心灵的河流,它总是按照心灵的编码向着预设的目标流淌。张焕学清楚地记得他还是一条小溪时,父亲就说过“学儿这双眼睛能成大事。”父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石匠,他雕刻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活灵活现趣意盎然,小时候的张焕学随母亲在田间干活时就经常用泥巴模仿父亲的作品,而且模仿的有模有样。舅舅邱瑞坤很喜欢这个极有天赋的外甥,有时候也有意无意地点拨几句,张焕学经常说长大后要像舅舅一样当玉雕师,舅舅也总是爽快地答应等他长大后收其为徒。

邱瑞坤,中国寿山石雕艺术大师,毕业于广州艺术学院,专攻寿山石雕,业余爱好书法,是中国少壮派石雕大师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他在继承传统寿山石雕刻技法,大胆创新表现题材方面独有建树,他雕刻的“猫”系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称“猫王”。

寿山石雕刻技法是我国南派石雕风格的代表,它丰富多样,精湛圆熟,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作品题材广泛,善于表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正是这些题材使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钟爱。

1997年,“猫王”正式收张焕学为徒。

这位严师在将近一年的传帮带中,不仅教授雕刻技术,更督促外甥阅读大量传统文化书籍,收集研究上千幅神话传说画片,并反复教导他玉雕的灵魂不是技法而是创意。

张焕学不负师父的厚望,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认真完成师父安排的各项作业,业余时间师兄弟们拉他去玩,他也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那一段时间尽管很累,但对玉雕艺术的执着追求,支撑着他向高精尖目标迈进。有时候,他躺在床上幻想着未来,心灵的河流总会交织在窗外的银河之上,畅想着自己像舅舅一样被行家称为大师的情景,那岂止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境界。大师与工匠的区别就在这里,大师表现的是创意,工匠表现的是技法。他要像舅舅一样做一个有创意能力的人。这些朴素的想法就像旷野里升起的一颗月亮,人生最初的“图腾”就这样悄悄地挂在了天边。

有了奋斗目标,学艺就不觉得苦,长进自然就比别人快。有一天,舅舅跟他说你可以出去闯闯了,不离开师父永远也出不了徒。就这样他离开了舅舅,刚开始他买了一台雕刻机准备单干,觉得这样自由,可以按照个人的想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起初,他踌躇满志,那时候,觉得风都是甜的,迎着风冲上去喝到嘴里像蜜一样蠕动。然而,想法与现实总是隔着一层肚皮,想法在肚皮里面绽放得五彩缤纷,现实在肚皮外面却承受着艰难困苦。舅舅心痛自己的徒弟,不忍心看着他犯难,恰好广东广宁一间玉雕厂老板请他推荐几个玉雕技师,他就把张焕学介绍给了这位老板,并说明这是自己的外甥加徒弟,言外之意请多关照。老板连声诺诺,带着张焕学就回了广宁。张焕学心想,这次要好好练技术,多搞一些创意作品。

命运,有时候专门捉弄人,张焕学到广宁时,刚好赶上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玉器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张焕学苦苦干了半年,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反而离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远。他感到天都塌了,而且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让他缺氧、窒息。他好不容易挣扎起来,沿着一条河床兀秃、鹅卵石重叠的小河往前走,突然眼前一亮,那些鹅卵石蓦地变成了一块块翡翠原石,偌大一片只有他一人拥有,他大声欢呼惊喜雀跃,或许是动静太大了,惊扰了自己,他“噌”一下从床上坐起来,眼前的一切全都消失了,只剩下黑夜中的自己和窗外挂在树梢的弯月。哦,却是一场美梦。不过,这半年他收获蛮大。本来,他学的是寿山石雕技术,寿山石属于软玉,硬度只有2,由于软,雕刻的难度就小,容易表现各种形象。而翡翠属于硬玉,硬度在6、5以上,雕刻难度相对较大。张焕学刚接触翡翠时,常感到技不从心,手不听使唤,为此他苦恼了好一阵子,后来他专门请教广东玉雕大师高兆华,高老师告诉他:无论是硬玉还是软玉,技法大同小异,主要是手感不同,雕刻硬玉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

2006年,他在广州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初创阶段依然艰难,他走遍了华林寺玉器街几千个档铺,给他的答复大都是三个字“去!去!去!”后来他才明白,那些老板为什么如此冷漠,因为玉雕行业鱼龙混杂,经常出现骗石骗玉的案件。

就在他山重水复之时,有个老板扔给他一块原石:“去雕吧!”那位老板试图考验考验他的诚信度,张焕学觉得这是一个“石”来运转的机会,他决心不计工本雕一件精品出来,经过半个多月的雕琢,一件灵光活现的玉佛摆在那位老板面前,老板喜出望外,从此张焕学的工作室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意。

日子终于有了色彩,就像华林寺玉器街上琳琅满目的玉器,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舒坦。这是大自然的精华,它历经亿万年地壳运动之磨难,吸收大自然凝聚的深度美感,生成了让世人惊叹的稀世瑰宝。因了它,广州充满了灵气,也因了它,广州燃烧着欲望。玉雕师每时每刻都要在灵气与欲望间做出抉择,灵气充分的玉器叫艺术品,欲望沉重的玉器叫商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前者是一种美的展现,它永恒于人类的审美史册,为人类提供修身的力量;后者是一种价值的刻度,它随着人类的审美标准变化而变化,它始终是一种奢侈和消费。

时间的厚度在张焕学的生命中积累,他欲想做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理论高度的玉雕师,于是他毅然决定到广州美院进修。在那里他眼界大开,看到了世界艺术殿堂的辉煌成果,品味到了玉雕艺术的真谛,掌握了艺术追求的内在诀窍,他的玉雕观念和玉雕技术也在此时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为他形成软硬玉雕刻技法融会贯通的风格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他越发感到自己的艺术表达冲动在升腾,只是在等待一个能够满足他表达的机会。有一天,一个温州老板拿来一块石头,色彩红润,肉质细腻,堪比寿山石,一见到它,张焕学立马就有了创作灵感,他毕竟是从寿山石故乡走出来的玉雕师,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喜好。他忙问客人这是块什么石料,客人告诉他这是台山蜡石(现在叫台山玉),这给他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后来他又认识了台山玉专家凌文龙,凌当时是台山玉协会会长,他告诉张焕学台山玉产于台山市那琴村。那天,张焕学迫不及待地坐上大巴,颠簸了300多公里到了北陡镇那琴村,那是一个北靠山南邻海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蓝天白云下,海鸥嬉戏着拍岸的海浪,微风从山上流下,抚慰着人们的面颊,让人惬意清爽。台山玉本来是山上的石英石,是地壳运动和千万年的风雨把它推到了海里,经过海水长期冲刷和滋养,使石英石玉化染色,形成了今天的台山玉。它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唯一在海水中玉化的石头。

张焕学赶到北陡镇时已经傍晚了,开店的乡亲们已经打烊,只有一个老人家还在看着石头发呆。他走过去仔细端详老人家面前的那堆石头,其中有块石头很扎眼,颜色和润度都很好,他指着那块石头问:“多少钱?”老人家伸出两个手指头:“20元!”他心中暗喜,原以为上千元,没想到如此便宜。他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在还价:“15元卖吗?”老人家欣然同意。

他抱着这块石头立刻返回广州,不久,一件“锦上添花”就雕成了,这是他的第一件得意作品,也是他的第一桶金。接着,他创作了“贺寿图”,这件作品显示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此,他名声大振,并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大丰收。

“石破天惊”是他化腐朽为神奇之作。一块裂纹纵横的黄蜡石,外表出奇的平庸,他为了激发创作灵感,在这块石头上打了十几个探洞,最后在他脑海里莫名其妙地蹦出四个字“石破天惊”。作者在石头裂纹中央雕刻了一只喷薄欲出的猴头,恰巧猴头处为红色石底,石猴两眼怒视前方,表情凝重,仿佛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该作品运用石头的形、裂、色,简练而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神话传说,该作品高票获得浙江省金华市第一届玉石大赛 “金”奖和广东省“玉魂奖”银奖。

其实,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文化符号,玉雕师的使命就是将每块石头的生命和文化符号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完美。“梦回湖林”是他雕刻的又一件得意之作:在一个湖光山色的景湖岸边,枫林晓月,树叶婆娑,婀娜的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舞蹈,云水相衬,人间胜景,无不令人陶醉。看到这幅油画般的景象,你不得不叹服玉雕师的巧夺天工。在他近期的作品中,像“梦回湖林”这样的完美之作还有很多,而且都获得了国家级“金奖”。

一山清幽的松树林,绿荫交织的小桥流水,花墙草屋栀子花开,天地间竟然装点出如此沁人心脾的纯净之美。此刻,一个农人穿过松林遮盖的小桥,在老叟与孩童的迎接下,载着丰收的果实回到农家小院。此情此景,定会勾起你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回想,于是你忍不住伸手掬一缕清冽的山泉于指间流淌,一泻千里的柔情泛着温馨的涟漪,投影在温润的玉石之上,沉吟成一种千古不变的意境。这就是张焕学雕刻的 “小桥流水人家”,此作品荣获2012年中国“神工奖”金奖。

获奖,已经成为张焕学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获奖不仅仅是拿几个奖牌,重要的是与全国一流大师们交流学习,更好地取长补短。几年来,他已经多次摘取全国玉器雕刻行业三大权威奖项:中国“天工奖”、中国“神工奖”和中国“百花奖”。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这位年轻而卓有成就的玉雕大师头脑很清醒,他觉得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探索的题材和技法还很多,他将秉持“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大胆吸收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创作出更多文化内涵深厚、符号性质更强的玉雕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