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哲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哲学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
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
“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
如果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打扰过你,那么恭喜了,能“难得糊涂”地走完这一生,无疑是幸福的。
如果这个问题开始缠上你,搅得你寝食难安,找不到答案你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那么祝贺你,你已经不自觉地加入到“求道者”的行列。
你顺着这个问题不断深入地追问下去,会发现自己能找到的所有答案,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些曾令你钦佩、敬仰的道理、观点,在这种残酷的追问下都变得粗鄙、可笑、不值一提。
你的价值观崩塌了,你需要重构你的世界观,重构属于你自己的哲学。
于是你开始向周围的一切寻求能给出答案的线索,去看书,去请教,去发圈,去旅游......四处碰壁后,转向自己的内心。你情绪激动、喜怒无常,你辟谷、静坐、入定、冥思苦想。你向内观照,残忍地解剖自己的每个念头、每个冲动、每段情绪,不断地追问着“为什么”,探索每一条因果链的最终走向,试图找到那个“终极答案”。
这样的过程可能要经历几天、几月、几年,甚至更久。这个过程就像溺水一样痛苦不堪,不着边际。此时你在别人的眼里是行为可笑、举止失常的,但你又无法与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分担,只能自己熬着。
泰戈尔在他的小说《四个人》中,对这种生存状态有过细腻的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有一直追问下去的勇气;你需要有客观到冷血的勇气,不给自己的矫情留一点点活路,然后才能不至于半途而废。
当某一时刻,这种自我折磨累积够了,机缘巧合,你幡然醒悟、醍醐灌顶,终于从冥思的苦海中爬上岸。
当把云还给天空,把风还给树林,你莞然一笑,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所有的因果链条一瞬间变得通畅、清晰,你的世界观格式化成功了,你涅槃了,你“悟道”了。
当然,你还是你,工资没涨一分,油盐酱醋的烦恼依旧。但你从此变得坦荡、豁达,不与“世俗”一般见识,吃得香、睡得眠,为人处事也更加纯粹和专注。不再在意粉丝有多少、点赞有多少,谁谁是不是在针对你、算计你。随缘、随意、随喜、随便,都挺好。
然而,你找到那个“终极答案”了吗?没有!那个“终极答案”只不过是勾引你入坑的幌子。
那哲学对于个人到底有什么用呢?有与没有,重不重构有什么不同呢?
它能让你活得更简单明了、心智清爽、襟怀磊落,彻底告别日常的虚伪和矫饰,且不会患上忧郁症,当衰老和死亡来临时,你也不会那般恐惧。
凡是没有经历过这种格式化历程的豁达大度、洒脱超然,统统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
为了减少生存的烦恼,铃木大拙曾鼓吹凡人要做“生活的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你的生活是无论如何“艺术”不起来的。
哲学巨著的作用:
如果你没有重构自己哲学的需求,又不以此谋生,最好不要去攻读那些大部头哲学巨著,你的兴趣很快会被消磨殆尽,最后连半句话也读不进去,手倦抛书,拉倒了事。
而如果你在冥思的苦海里挣扎到绝望时,这些巨著有可能成为你的救命稻草,书中那些迷宫一般的概念、词句、逻辑,再读起来一下变得简单直白,被你心领神会,你会没日没夜、如饥似渴地读下去,似乎“答案”就在下一页。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你遇到的难题,有那么多人早就遇到过,而且比你更拼命地寻求过救赎之道。
在路上,总有走在你前面的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当然,一般这些巨著并不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它们更像是一种陪伴,让你觉得在求索的路上并不孤单,在艰苦的“修心”过程中给你一丝温暖,仅此而已。
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