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搞艺术更要有文化素养吗「提升文化素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热点观察】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明星指着自己的脚踝说“脚裸”;一位以“创作才子自居”的歌手把“尴尬”唱成“监介”;一位歌星在某档节目中被问“三国是哪三国”,竟然回答“刘备、张飞、关羽”;还有一位演员发微博喜欢“引经据典”,可经常错用成语、曲解原著。这样的尴尬场面屡见不鲜,“艺人没文化”的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
为了从培养端提升进入“圈子”人员的文化素质,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2018年年底,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自2019年开始,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当地二本线的70%或75%,而2018年的要求是不低于当地二本线的65%。今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更是决定对部分专业采用高考文化课成绩直接录取,文化素质不再是艺考的“调味品”,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菜”。不管是从提升艺人自身素质的现实角度,还是从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长远角度,相关院校的改革措施都可谓正逢其时,而这反映了我们艺术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
“讲艺术,不讲文化”的弊端逐渐显现
“文艺”一词,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文化和艺术,我们很难将艺术与文化完全分割开来,它们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其实,艺术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根植于文化的,只不过是通过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艺术的生动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支撑。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甚至一些家长中间,将文化课成绩与艺术课成绩、文化素质与艺术水平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艺术生能唱会跳、能画会演就行,语、数、外、理、化、生这些文化课没啥用。这在客观上导致从艺术院校到艺术生长期以来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过去艺术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三四百分甚至二三百分就能上大学。
重艺术技能轻文化素养的弊端逐渐显现。笔者从事艺术教育多年,现实中很多“艺术苗子”虽然上了大学,可文化功底太差,毕业论文语言不通顺、错字连篇。一些学表演的学生,由于阅读积累太少,直接影响了台词功力,并且对一些剧本中的历史背景毫无概念,所以也就很难塑造好人物角色。这些文化素养偏低的艺术生,不要说开宗立派成为艺术家,就算普通的艺术工作往往也很难干得非常出色。此外,近年来娱乐圈频繁“爆雷”的吸毒、家暴、性侵等事件,关乎三观取向、道德品质、人格健全,不是艺术修养过于精湛的结果,恰恰是文化素养欠缺招致的恶果。
艺术就像是金字塔,塔基就是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讲艺术,不讲文化”“艺术与科学不可兼得”的偏颇,不仅是对艺术人才培养内涵的误读,更是对艺术与文化关系的误解。爱因斯坦不仅创立了“相对论”,小提琴拉得也很好,音乐几乎成为他的第二职业。艺术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师、数学家、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总之,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之间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互促进,互通互鉴的。
文化修养的厚度决定艺术水准的高度
文化修养的厚度决定艺术水准的高度。人们常说,演戏演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和修养。众所周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殿堂,曾推出《雷雨》《龙须沟》《骆驼祥子》《蔡文姬》等艺术经典。北京人艺经典作品频出,跟一代代北京人艺演职人员深厚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历史上,北京人艺的编剧郭沫若、老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院长曹禺、焦菊隐都兼有艺术家、学者双重身份,演员于是之、蓝天野也都是学者型演员。据蓝天野回忆,北京人艺人过去是有学习、开书单、艺术总结的传统的。时至今日,北京人艺仍延续着浓浓的读书风气,排练厅的墙上张贴着“做学者型的演员”的标语。
对从艺者个体而言,文化修养影响着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会影响艺术创造力。已故词作家阎肃,86版《西游记》歌词多数都是他写的。写《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时,前几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很快写了出来,可再往下就卡住了。阎肃在屋里来回溜达了两个星期,看到地毯上踩出的一道道印,一下子想起鲁迅小说《故乡》里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化用写出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既大气又耐听的歌词。阎肃从小熟读《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上学后又熟读了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书架占满了他家客厅整整一面墙,阅读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曾说:“我创作的剧本和歌词,从古典诗词和民间戏剧中汲取的营养难以计数。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临时抱佛脚肯定是行不通的。”
写歌需要文化积淀,唱歌同样也需要。唱歌其实是赋予一首歌新生命的过程。歌曲承载的情感、思想、内涵能否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最考验歌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评价歌曲唱得好坏,除了歌手的嗓音、唱功,其实就是对两种能力强弱的评价。生动的艺术表现只有在广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感情的宣泄,还是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平时文化底蕴积累并内化于心的产物。只有文化积淀深厚,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热情,进而在演唱中动情动容,完全展现作品的魅力。
艺术技能之外要让精神变得更加充盈
那么,从事艺术工作到底该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是不是所有从艺之人都要读很多书,都要会写诗作文?多读些书对于从艺者来说肯定是必要的,也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写诗作文,也是最好不过的,对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也大有裨益。但这里的文化素养是个广义的概念。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这种广义上的文化修养都是需要的,并非只在艺术领域和从艺者身上才必需。
如果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来讲,艺术家的文化素养还不完全如此,而应该是他(她)在整个从艺的历程中,在其艺术创作的技法里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审美、格调,以及他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对自然、世界、人生、艺术等是如何理解的,理解的程度是肤浅还是深刻,能否通过你的思考和作品来很好地传递给外界并影响到他人,这些才真正是艺术家文化主体的表现。
从艺之人除了要在创作的技能上多下功夫,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认知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的生命、思想、精神变得更加充盈,更加有厚度、深度与内涵,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增添无形的“砝码”。这个“砝码”,主要指的是单靠技术训练所无法取得的一些东西,诸如作品的格调、韵味、神采、风骨、境界等。而这些也恰恰最能反映和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修养,也往往决定了其创作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和高度。
所以说,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其实是艺术家及其作品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一种气质,所传达给外界的一种感觉和信息。从作品的气质、感觉与信息中,能够看出艺术家的格调、品位,看出其对自然、世界、人生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夏侯琳娜,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