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之间 如何抉择关系「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胡祥
《绿皮书》是奥斯卡典型的后半程选手,在颁奖季前以黑马姿态杀出,甫一亮相就被人视为最佳影片最有力的竞争者,最后不出意料夺魁。但是它并没有赢得所有人掌声,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就愤然离席,《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也是“袖手旁观”,想来无非是因为影片采用了白人视角。电影中黑人钢琴家唐博士的后人也抗议编剧强行升华两人的友情,违反事实,是对观众撒谎,一时“鲜花”与“板儿砖”齐飞。
按理说,这是一部“政治非常正确”的电影,为何还会引起这么多争议?尤其是在种族平等意识已经相当普及的当下语境,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部电影无法覆盖社会所有阶级层面的现实。不用白人视角,采用黑人视角就一定正确吗?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中对白人狂热分子的表现是否就完全客观?在我看来,《绿皮书》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采取了充分的改编智慧,是近年来反映种族问题最好的一部电影。
《绿皮书》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而且是黑白配的公路电影。男主角托尼是一个夜总会看场子的混混,和很多经典黑帮片中的意大利人一样,他热爱家庭,信奉拳头解决问题,追求的是世俗生活的舒适。而唐则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臻化。电影最大的看点是在当时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南方,两人如何顺利完成钢琴巡演,如何从肤色、阶级、价值观的对立方走向相互理解,最后成为好友的过程。如果没有高超的剧作技巧,很容易落入俗套。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类似电影,如《遗愿清单》《无法触及》《为黛西小姐开车》等,这些电影的特点是在人物的设置上突出差异性,差异越大戏剧张力越大。比如,刚从监狱走出来的无业青年和上层社会富豪,大字不识的黑人老头和严厉的教师老太太,就像是上下两个原点,从平行慢慢走向交叉,最后必定有个价值观认同的一刹那,而那个交汇点就是电影最动人的时刻。《绿皮书》的难度在于,它有一个历史环境,人物要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完成改变。
“绿皮书”是专门为黑人撰写的旅行手册,上面标注的是黑人能进的旅馆和饭店。它看似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却是一个赤裸裸的歧视地图。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会偷偷扔掉有色人种修理工用过的杯子,他对唐博士高高在上的第一印象也不好。随着两人旅行的深入,他逐渐被唐博士高超的钢琴技巧征服,被他优美的情诗打动,更重要的是,以他的视角看到黑人所遭受的严重不公,让他反省自身的种族偏见。电影最后,他会为唐博士挺身而出。电影对托尼的转变描写是非常细致的,通过丰富的细节让人信服。相反,对唐博士的表现相对要模糊和普通。作为被歧视的黑人,他只能在清洁间换装,不能进入白人餐厅,还要被白人警察盘问羞辱,这些遭遇我们在别的电影里已经看过太多,黑人导演们的不满也就在于此。
实际上,这部电影重点表现的并不是种族歧视,它的重点是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能超越历史的。就像电影中托尼和唐两人在汽车中手抓肯德基直接嘬的情景,它真实而生动地捕捉到了逼仄的历史环境中两人是如何打破隔阂敞开心扉的过程。多年后,我们再回忆起这部电影,将不会记住片中有多少关于种族歧视的细节,但是这个超脱肤色、文化、阶级的细节肯定能深入内心。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中,完全是以黑人罗恩·斯塔尔沃斯的视角,讲述和《绿皮书》几乎相同历史时期的故事,这部电影辛辣讽刺历史上仇视黑人的3K党的丑陋,再现那个时代一个黑人警察遭受的歧视,电影结尾表明当下种族歧视的暴行依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深思。但这不正说明《绿皮书》所表达的种族认同在当下更应该被重视、被大众所了解吗?
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所有人喜欢,而民众的价值观分歧不应试图在一部电影中找到最大的公约数。《绿皮书》的创作难度本身就像唐博士的南方巡演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它贡献了近几年最生动的人物,最有社会愈合价值的故事细节,在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中找到最好的平衡,举重若轻,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