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古文字对书法篆刻的作用「篆书创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杨国栋
篆书篆刻创作中古文字的使用存在正确性和变通性的问题。
用古文字创作书法篆刻作品并不等于古文字学,篆书篆刻创作是以古文字为体裁的艺术创作,在一定情况下对古文字的形体是可以变通的。当然这种变通应当符合文字发展规律或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能任意杜撰。
(汉.校尉之印)
通假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假借字)来代替本字(同声通假、近音通假),如:谷本为山谷之谷,常借为稻谷之谷。冲本为山区的草地,为方言专用字,后常借为冲动之冲。近音通假如:信与伸常互用。形声字在造字之初总是和他们的声旁音同或音近。因此也可以用形声字的声旁来代替本字。如:“卖”借为“读”。通假不能乱通,应当有所依据,工具书以高亨先生的《古字通假汇典》为最好。
(汉.鹰扬将军章)
混用
即篆书篆刻创作时不同书体文字的混合使用。(1)该书体中有其字,为使字形结体有所变化而合用其他字体。如吴让之《与朱元思书》用了籀文的流、树,古文的自、绝,石鼓文的鱼(2)该书体中所无的字,在别的古文字字体中有,将所有字补足所无字。吴昌硕常以小篆合入石鼓文。
偏旁组合
在篆书篆刻创作中常有篆文没有的字,这时可利用古文字中已有的偏旁进行组合。商承祚先生书于谦《石灰吟》用“水”与“青”合为清白之清。又如烤字说文所无,齐白石书“烤肉苑”,将《玉编》之字形合为“火稿”。这种方法常为古文字学家所不屑
“以世俗字为钟鼎篆体……形古字今,杂乱无法”
吾丘衍《学古编》
其实,这种方法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宋初文字学家徐铉,根据后起俗字的楷书结构合成了一批篆书,并在《上书〈说文解字〉表》中说“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说文》大徐本中四百余“新附字”就是徐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