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关于老北京的歌曲 说唱「北京说唱代表人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白塔寺、护国寺庙会正是兴旺的时候。那时我正上小学,学习压力也不大,放学就到处游逛,哪儿热闹往哪儿跑。因为离家近,就成了这两个去处的常客。一进庙会大门,除了看到无数摊商和人头攒动的场面,最吸引我的是远处传来的敲锣打鼓声,有节奏的“咚咚锵”让人为之一振,我就循声儿往庙会的后院儿走,这里是护国寺仅存的金刚殿的后身,是各种演艺的聚集地,响动最大的就是拉洋片的。
只见木支架上有一个大木箱,箱子正面有几个孔洞,内装有凸透镜,交几分钱,人就可以坐在箱子前摆放的长条板凳上,一只眼盯着孔洞往里看,嘿!那里面可热闹了。有传统的故事,例如《水泊梁山》《刘伯温修造北京城》《水漫金山寺》等等,有各地的风景画,什么《西湖八景》《黄山云烟图》之类。那时刚解放,也有的艺人为了跟上新形势,自己编创了《十月一日这一天》《百万雄师下江南》等。一幅幅画面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再加上那艺人在旁边按故事发展的情节,唱着通俗易懂的唱词,唱腔抑扬顿挫,婉转亲切,真是太吸引人了!
在箱子的左侧上方装有一个小木架,分三层固定住锣、鼓、镲,一根绳子穿这三件,一拉绳子同时击打,这响动可就大了,“当当咚咚”地就把人就都招来了。箱子里有转轮,他通过操纵绳索带动绘有故事或风景的画框,上下启动转换。演出仅一个人操作,只见他左手拉绳子带动锣鼓镲,右手拉绳子带动转轮换画面,并同时操着河北一带的地方口音(北京人称“怯音儿”,有点儿像京东大鼓)就唱起来了。他们都有一副好嗓子,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并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里面一幅幅变换的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他们编的词都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多为劝世之作。他们行腔婉转,吐字清晰,音色圆润,再加上滑音拖腔和脸上的滑稽表情,真是独特的说唱艺术,很多人来围观,不是看画面,而是来听唱词唱腔的。比如画面是明朝的故事,他一拉画框,就接着唱:“再往里头看噢,又一层,大清以上啦,那是大明,大明他坐了十六帝,那末帝崇祯啦,可就不太平。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啊,价就往上升。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黎民百姓就遭了涂炭,这才出了一位民族英雄。英雄他是哪一个啊,那就是闯王,他叫李自成……”这种绘声绘色的演唱,再加上画箱里不断变换的画面,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盛宴,是那个年代的平民、儿童接受历史知识,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渠道之一。
拉洋片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天桥,代表人物外号人称“大金牙”、“小金牙”的师徒俩。他们都是有好唱功,韵味足,画片内容丰富,所以在天桥赫赫有名。但这种表演也只有在天桥和庙会为平民百姓服务,不能登大雅之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娱乐声光电的多样化,拉洋片的也必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为了恢复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又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和地点,例如春节庙会上,有了一些拉洋片的摊商,也算是温故和对旧景的介绍吧。
文并图/何大齐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