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白居易诗词鉴赏「白居易的诗的特色是什么」

时间:2022-12-17 16:53:20 来源:国学明志

大家好,白居易诗词鉴赏「白居易的诗的特色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白居易诗词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1]古道,晴翠[2]接荒城。
又送王孙[3]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远芳:向远方蔓延的芳苹。侵:蔓延。
[2]晴翠:指芳草被阳光映照得更翠绿。
[3]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指出门远去的人。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繁盛一次枯萎一次。野火如何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向古道蔓延,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这是白居易传唱极广的一首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首联两句开篇点题,用平淡的语言点出了古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形容草生长繁茂的样子。"一岁一枯荣",先说"枯"后说"荣",意在强调后者,体现"古原草"生命力之强大,为下文展开描绘埋下伏笔。颔联两句形成巧妙的对仗,在精练的语言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颈联转而写"古原"。"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而来,又分别与"远芳"、"晴翠"相互映衬。此处,"送别"的题意也一点一点引了出来。尾联借用古诗回应主题,揭示送别之意。这两句诗借鉴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原句意思是看见繁茂的青草心中思念远方的游子,这里诗人稍作变动,改为萋萋芳草亦充满离情之意,无形中给人增添了一丝送别的忧愁。"王孙",本指贵族子弟,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该诗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流畅,字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墓[1]》
采石江边李白墓,绕田无限草连云[2]。
可怜荒垅穷泉[3]骨,曾有惊天动地文[4]。
但是[5]诗人多薄命,就中[6]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注释】
[1]李白墓:在安徽省当涂县采石江边。
[2]草连云:形容墓地荒草丛生,一片荒凉。
[3]荒垅:荒坟。穷泉:黄泉、九泉。
[4]惊天动地文:极言李白诗文声势浩大,使天地都为之震动。
[5]但是:凡是,只要是。
[6]就中:其中,当中。
【译文】
采石江边的荒芜的田野里,野草向着天边肆意地蔓延。一代诗仙李白的坟墓,就孤独地掩没在其间。可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伟大诗人,如今竟凄凉地埋葬在这荒野。但凡杰出的诗人,大多命运多舛,可又有哪一个的命运,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尚可称为佳作的诗文面世,但像李诗那样继承了《诗经》正声的杰作,却再也见不到了。
【赏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边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传说而得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这首诗最为有名。
诗的首联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随后的两联,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通过所处时代文坛的凋敝和李白辉煌艺术成就的对比,表达了"大雅遗风已不闻"的叹惋,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
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望月有感》
(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1]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2],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3],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羁旅:漂泊流离。
[2]寥落:冷落。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3]千里雁:大雁行列整齐,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前两联诗人自述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长恨歌》
汉皇[1]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2],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3],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4]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5],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6]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8]西南行。
翠华[9]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10]。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11]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部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12]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13]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14]阿监青蛾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15]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16]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17]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18],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19]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20]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入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1]汉皇:指汉武帝刘彻,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2]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
[3]金步摇:一种金质首饰。
[4]金屋:指杨贵妃的住所。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年幼时说,如果能娶表姐阿娇做妻子,就给她造一座金房子住。妆成:打扮好。
[5]列土:指受封为高官。
[6]渔阳:唐地名。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这句是说安禄山起兵反叛。
[7]霓裳羽衣曲:舞曲名。本名"婆罗门",西域乐舞之一。
[8]乘:指车辆。骑:指马匹。
[9]翠华:指帝王专用的仪仗。
[10]"六军"二句:玄宗逃到马嵬坡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代表将士,要求玄宗诛杀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令高力士把她缢死。
[11]萦纡:曲折环绕。剑阁:大剑山与小剑山形成剑门关,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是古代由秦入蜀必经之路,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12]太液:池名,在大明宫内。未央:未央殿,沿用汉代未央宫旧名,故址在今西安市城区西北。
[13]西宫:太极宫。南内: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玄宗回京,初居南内,后肃宗左右恐其复辟,将他迁往太极宫甘露殿,形同软禁。
[14]椒房:后妃所居之宫殿。
[15]鸳鸯瓦:成对的瓦。
[16]临邛:今四川邛崃县。
[17]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
[18]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
[19]小玉:传说中吴王夫差女名。双成:即董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
[20]昭阳殿:汉宫殿名,赵飞燕姊妹所居,这里借指杨贵妃生前寝宫。
【译文】
唐玄宗贪恋女色思念美人,登基多年来仍旧寻访不得。
杨家有个美女刚长大成人,娇养在深闺里别人不认识。
天生丽质怎么能长久埋没,果有一天被选到君王身侧。
回头一笑那容颜百媚千娇,六宫嫔妃都显得没有姿色。
初春时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润滑的泉水洗她细腻肌肤。
侍女扶起她显得娇弱无力,这是刚刚得到君王宠爱时。
鬓如云面似花头戴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度过春宵。
春夜太短睡到太阳升很高,从此多情的君王不上早朝。
承欢陪宴她没有丝毫空闲,春天她随着游玩夜伴君王。
后宫中有美女不下三千人,三千人的宠爱集于她一身。
金屋里细梳妆恃宠又撒娇,玉楼上宴罢更增醉人风韵。
她姊妹兄弟都享高官厚禄,杨家门庭光彩真令人羡慕。
于是天下的父母改变思想,不重生男只重视生个闺女。
骊山华清宫高耸直插青云,仙乐悠扬随风飘荡处处闻。
轻歌曼舞应和着管弦节奏,君王整天迷醉看也看不够。
渔阳叛乱战鼓惊天动地来,惊破那华丽的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顿时滚滚起风烟。千乘万骑护着君王西南逃。
君王车驾正走忽然又停止,这时出城向西大约百余里。
六军不肯前进君王无奈何,只好把杨贵妃在马前赐死。
花钿丢弃地上没有人收拾,还有满地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悲痛掩面想救救不得,泪洒地上和着杨贵妃的血。
秋风劲吹扬起漫天的黄土,顺着连云盘曲栈道登剑阁。
峨眉山下一片荒凉行人少,旌旗没有光彩日色也淡薄。
蜀江水澄碧蜀山林木青青,日日夜夜触动君王相思情。
行宫里望月全是伤心景色,雨夜里听铃像断肠的悲声。
战乱平定之后君王返长安,来到美人死处伤感又留恋。
在这马嵬坡下的黄土陇中,不见玉颜只见她的惨死处。
君臣彼此对看泪水湿行衣,东望京都任马由缰缓步归。
回京后看到池苑依然如旧,太液荷花辉映着未央宫柳。
荷花似面容柳叶像她弯眉,面对此景怎能不叫人垂泪?
熬过了和风吹开桃李之春,又到了冷雨滴落桐叶之秋。
西宫南内长满了衰黄枯草,红叶落满台阶也无人清扫。
梨园弟子头上已生出白发,椒房的女官也都容颜衰老。
夜晚殿上冷冷清清流萤飞,孤灯燃尽君王还是不成眠。
钟鼓迟迟不响秋夜多漫长,面对银河一直看到天大亮。
鸳鸯瓦上铺满寒冷的浓霜,冰凉的翡翠被里有谁同眠。
生离死别悠悠已经有一年,她的魂灵未曾到君王梦中。
临邛有个道士名叫鸿都客,他能以精诚招来死者魂魄。
因为感念君王的一片真情,这道士尽力寻觅贵妃芳魂。
道士穿云拨雾飞奔如闪电,上天入地四面八方找个遍。
上面查天宫下面细看地底,两处茫茫都不见贵妃的面。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仙山,山坐落在虚无缥缈白云间。
玲珑楼阁立在五色彩云里,里面尽是温柔婉丽的天仙。
其中有一位仙女名叫太真,雪肤花容和杨贵妃极相像。
轻叩华丽西厢房的玉石门,让小玉转告太真侍女双成。
听说汉家天子的使臣来到,九华帐里贵妃从梦中惊醒。
穿衣服推开枕头慌忙下床,珠门帘和银屏风依次打开。
她的云髻半偏着刚刚睡醒,花冠不整就急忙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飞动,像跳霓裳羽衣舞姿态轻盈。
她玉容凄凉泪水纵横流淌,就像春天的梨花带着雨珠。
含着无限的深情感谢君王,自分别以后彼此音信渺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早已断绝,蓬莱宫中的岁月寂寞漫长。
经常回头下望热闹的人间,看不见长安只见尘雾迷漫。
只有拿当年旧物表达深情,捎去钿合金钗与君王留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合留一扇,掰开黄金钗钿合分成两片。
但愿心心相印像钗钿坚固,天上人间总有相见的一天。
临别之时殷勤嘱咐捎话语,话中的誓言只有两人心知。
那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私订的山盟海誓。
在天上愿做双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做并生的连理枝。
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绝期。
【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元和元年(806)诗人任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全诗以叙事为主,主要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成功地塑造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元和元年冬,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其间,有人无意中提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引发了大家的感慨。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以传后世。诗题源于诗歌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把这篇诗文称为"长恨歌"。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坚定不移;"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开篇即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首句提纲挈领,统摄全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不早朝"。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胡人安禄山,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在渔阳。"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第二部分,先讲兵变,这正是杨贵妃的死因所在。"六军不发",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军士们都要求处决杨贵妃。这里,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对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写唐玄宗在蜀中的孤独伤心,回京路上追忆往昔,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由景生情,语言委婉、含蓄,语调酸恻动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在写寻找杨贵妃的这一部分中,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道士在上天入地寻找之后,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境中出现,并托物寄情,重申当初的誓言。这是对玄宗苦苦思念的回应,进一步深化主题,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
这首长篇叙事诗,围绕"长恨"这个主题展开叙事和抒情,中间又穿插着景物描写。多种表达方式融会在一起,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全诗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为千古绝唱。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1],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
[1]邯郸:今河北邯郸。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冬至:二十四节之一,在古代是一个重要节日。
【译文】
寒冷的冬至夜晚,我孤身一人旅居在邯郸的驿站里,在孤灯前抱着膝盖而坐,只有摇曳的影子沉默地与我相伴。这时我的家人大概也像我一样夜深了却还未入睡,坐在一起谈论着出门在外的我吧。
【赏析】
冬至是唐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朝廷会在这一天放假,百姓们会在这一天穿上新衣,互赠酒食,庆贺节日,场面十分热闹。然而白居易却恰好在这一天宦游于他乡,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即交代了诗人在本当和家人团聚的佳节里,被迫夜宿于异乡的驿站。第二句通过"抱膝"二字,将诗人独处异乡的神情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而"灯前",既暗示出了"夜"的时间背景,又给"影"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伴"字则赋予了"影"人的情感,并通过"影"与人的相伴,进一步烘托出了人的孤寂。后面的两句,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怀,而是使用了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诗人想象出了这样一种情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却因少了自己而有所缺憾,以致夜深人静仍不能入睡,像自己一样坐在灯前,想念着远方的亲人。精彩之处恰恰在于,"说着远行人"的家人们究竟说了些什么,诗人并未写明,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看到这里,每一个有过思乡之苦的人,大概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

《观刈[1]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
妇姑荷箪食[3],童稚携壶浆[4]。相随饷田[5]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割。
[2]覆陇黄:小麦黄熟遮住了田埂。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簟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或者酒。
[5]饷田: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
【译文】
农民们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五月正是农忙时节,就更是加倍的繁忙了。仿佛只在一夜之间,田里的小麦就被南风吹成了一片金黄,覆盖了田垄。妇女们肩挑着饭食,孩子们提着汤水,去南冈为他们正在劳作的亲人们送饭。那些年轻的男人正在收割小麦,湿热的土气蒸着他们的双脚,灼人的太阳照射着他们的脊背,他们却仍然不顾炎热地劳作,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白日。他们旁边还有一个贫困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在那里,右手握着收割时散落下来的麦穗,左臂挎着一个破旧的竹筐。她望着大家,说自己卖了田地应付朝廷的税赋,如今只好捡拾这些麦穗来充饥,人人听了都忍不住为她悲伤。想我有什么功德,可以不事农桑,每年却领取三百石粮食的俸禄,年末还能有余粮?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都暗自惭愧,终日都不能将它遗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苦劳动场面和拾麦者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贫苦百姓深切的同情。

《买花》
帝城春欲暮[1],喧喧车马度[2]。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3],酬直[4]看花数。
灼灼[5]百朵红,戋戋[6]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7],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释】
[1]帝城:指唐代的京都长安。春欲暮:将近春末时节。
[2]度:来来往往。
[3]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4]酬直:所付的价钱。直:即"值"。
[5]灼灼:形容花的艳盛。
[6]戋戋:浅小,此处可引申为"少数"。
[7]幄幕:帐篷。庇:保护。
【译文】
京城又到了暮春时节,车马喧闹奔驰,往来不休,人们都说现在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相约着一起去买牡丹花。牡丹花的价格并不固定,主要看花朵的多寡。一百朵鲜艳的红花,价格相当于二十五匹帛。要卖的花上面均遮起帷幕、周围又编起篱笆来加以保护。将牡丹花从卖花处移栽过来,需要为牡丹花洒上水、给花的根部封上泥,才能使花色鲜艳如故。家家户户都以养牡丹花为风俗,人人执迷不悟。有一个务农的老者,偶然来到了卖花的地方。看到这火暴的场面,老者独自低着头,发出了无人理解的叹息:一丛浓艳的花的价钱,竟能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啊!
【赏析】
首句点明时令是"春暮时",地点在"帝城"。"春欲暮"之时,农事加倍繁忙。而长安城却"喧喧车马度",到处都是买花卖花的景象。"贵贱无常价"四句是说一些贵族子弟为买花毫不吝啬,挥金如土。更可怕的是,城中家家都以买花养花为俗,执迷不悟。于是,诗人最后借"田舍翁"的叹息,揭示出这些买花钱都是从人民身上榨取的,劳动人民才是这些买花钱的真正承担者!

《杜陵叟》
杜陵[1]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2]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3],急敛暴征求考课[4]。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5]。
白麻纸上书德音[6],京畿[7]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8],手持敕牒榜乡村[9]。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10]。
【注释】
[1]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2]秀:指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3]长吏:官员。申破:指向上级奏明真相。
[4]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以定职位的升降,此处指作为考核标准的征税任务。
[5]恻隐:怜悯、同情。弊:劳瘁困顿。
[6]白麻纸:在唐代,一般的诏书使用黄麻纸,重要的诏书用白麻纸。德音:一种诏书,内容多为免租、赦罪等与"施恩"有关的事。
[7]京畿:唐代设有京畿采访使,管辖都城长安周围的四十多县。这里指靠近京城的地方。放:免。
[8]里胥:里正,古代的乡村小官。方:才。
[9]敕牒:指免除租税的命令。榜:张贴、张挂。
[10]蠲:免除。
【译文】
杜陵老人在杜陵居住,靠耕种一顷多贫瘠的田地维持每年的生活。今年三月份无雨,又刮着旱风,庄稼大多没有抽穗开花就枯死了;九月份早寒,降下了寒霜,庄稼的子粒还未长饱就都干了。地方官明知灾情却不上报,反而凶暴地加紧征税,以求税收达标而获得升迁。卖掉了桑园和田地来缴税,可明年该怎么生活?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走我们口中的粮食,虐人害物的家伙便是豺狼,不一定非要长着钩一般尖锐的爪和锯一般锋利的牙。不知是谁将灾情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怜悯百姓的困苦,颁布了广布恩德的诏命,免除了京城附近一年的赋税。可是直到昨天里正才拿着公文到来,张榜宣布诏命。这时十家中已经有九家都交完了税,大家只是领受了皇帝的虚恩而已!
【赏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至次年春天,长安周边和江南的广大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新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疏为民请命,请求皇帝下诏减免租税。虽然唐宪宗批准了白居易的请求,并下了罪己诏,但百姓并没能得到实惠,免租成了一场骗局。白居易因此创作了《杜陵叟》和《轻肥》两首讽喻诗。
《杜陵叟》用严重的灾情为背景,展现了凶暴的官吏"急敛暴征",强逼受灾的百姓"典桑卖地纳官租",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才"手持敕牒榜乡村",宣示皇帝的"德音"的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很有艺术感染力。白居易自称这首诗是因"伤农夫之困"而创作的。他通过"杜陵叟"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对天下所有农民共同的遭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因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他在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悲愤之情无法抑制,以致改用第一人称,借用"杜陵叟"的口,发出了"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的控诉,更作出了"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直接的判断。身为封建王朝的官员,能够用如此激烈的言辞抨击封建官吏,其勇气着实令人敬佩。而"杜陵叟"这一形象,至今仍极具艺术价值。对于官吏的横征暴敛,尽管白居易只用了两句来进行正面描写,着墨不多,但他却通过前面严重灾情的铺垫和后面一针见血的控诉,将"明知"百姓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几乎颗粒无收,已经面临饥荒乃至死亡的威胁,却"不申破",并且还要"急敛暴征"以"求考课"的官吏们凶暴的形象描写得更加逼真。
《杜陵叟》看似抨击了官吏却歌颂了皇帝,实际上诗人揭露了更为隐秘的社会矛盾。诗歌对于官吏的抨击,集中于"求考课"和"方到门"两点。官吏们"急敛暴征"的目的是"求考课",而考课的标准,恰恰是皇帝决定的,因此官吏们"急敛暴征"实质上是为皇帝服务。"德音"乃是皇帝的诏命,地方官吏们如无强力的支持,怎敢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榜乡村"呢?一方面"恻隐"、"书德音",另一方面却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皇帝是昏是明,岂不是昭然若揭吗?白居易能够凭着一颗"伤农夫之困"的心,挥笔揭露问题的本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卖炭翁[1]》
卖炭翁,伐[2]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3]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4]?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5]冰辙。
牛困[6]人饥日已高,市[7]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8]?黄衣使者白衫儿[9]。
手把文书口称敕[10],回[11]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12],宫使驱将惜不得[13]。
半匹红绡[14]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5]。
【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5]辗:同"碾",轧的意思。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直:同"值",价值。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做炭的价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鲜活地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牵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夜雪》
已讶衾枕[1]冷,复见[2]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3],时闻[4]折竹声。
【注释】
[1]讶:惊讶,诧异。衾枕:被子枕头。
[2]复见:又见。复:又。
[3]雪重:雪下得很厚。
[4]时闻:不时听到。
【译文】
已经对衾被枕头的冷凉感到惊讶,又看见窗户外的雪异常洁白。虽然夜很深,我却知道雪下得很大,因为时时听到竹子被雪压折断的声音。
【赏析】
唐人咏雪诗中描写夜雪的诗并不多见,而白居易不但选取夜雪作为描写的对象,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一场夜雪,立意脱俗,新颖别致。全诗首先从人的感觉写起,一个"冷"字,既暗示下了"雪",还暗示出雪很大。因为雪初落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放热,气温不会马上下降,直到雪越下越大,开始从空气中吸热时,气温才会下降。诗人感到"衾枕冷",可见雪已下了许久。此外,"讶"字是诗人的感受,因为雪落无声,所以开始下雪时诗人浑然不觉,直到感到寒冷时才忽然醒悟。而感到"衾枕冷"说明察觉下雪时诗人正拥衾而卧,于是又点出了下雪时正是夜间。接下来诗人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是由于积雪的反光,这从侧面写出了"夜雪"的特点。随后诗人又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夜雪"。不断传来的竹枝折断的声音说明雪势有增无减,而竹枝被积雪压折,又与"雪重"相呼应,别有情致。
全诗句句写人的感受,却处处点出夜雪,浑成熨帖,没有一点刻意安排的痕迹;语言平易,不假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此处,"夜深"却"时闻折竹声",既写出了冬夜的寂静,又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透露出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境。正是由于诗人在描写时怀着真切的情感,才使得这首诗拥有了含蓄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2]。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3]。
【注释】
[1]元九:即诗人元稹。元稹当时奉命前往东川复查狱刑案件。在长安的白居易与李十一、白行简同游曲江慈恩寺,在饮酒时思念他,于是写了这首诗。
[2]酒筹:饮酒时记数的筹码,行酒令用的签子也叫酒筹。
[3]梁州:位于陕西汉水流域。
【译文】
花开的时节我和朋友们饮酒作乐、排解春愁,酒醉中我折下花枝当做酒筹。忽然之间想起好友元稹此时正远走他乡,计算一下他的行程,现在大概已经到了梁州吧。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朴素、直白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元稹浓厚的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为解春愁饮酒作乐以及席间的豪兴,重复使用"花"字与"醉"字,使两句彼此相映成趣,诗人似乎乐在其中。然而第三句忽然转写思念故人,波澜陡生,打破了饮酒的欢乐。通过"天际去"写出故人行程遥远,也侧面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诗的最后一句并没有进行空泛的抒情,而是推算好友此时大概到达了何处。通过这样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了诗人对元稹深厚的感情,给读者带来了非常真实和亲切的感觉。而这种于浅处见深,于平处见奇的艺术感染力的产生,靠的正是诗人自然流露的真情。

《浪淘沙[1]》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2]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列为近代曲辞,所收白居易、刘禹锡之作都是七言绝句,与五代、宋以后的长短句不同。
[2]淘:淘洗,冲刷。
【译文】
白色的海浪连着大海,一望无际。岸边的沙子辽阔无边。每天早晨涨潮,傍晚退潮。海浪从不停歇地淘洗着白沙,致使东海变成了桑田。
【赏析】
这是一首感叹潮汐涨落的巨大力量的诗。诗的首句描写了大海壮美的景色,气势开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雄浑浩大的意境之中,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波涛翻涌,滔天的白浪汹涌澎湃,绵延不绝。极目远眺,海的尽头与天的尽头连成一线,人的心胸顿时开阔起来。而后,诗人进一步描写了潮汐对海岸反复的冲击,使海岸不断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迁,长年累月,沧海竟然变成了桑田。诗人站在海边,看天地磅礴,不由得深深地感慨自然之力的雄伟,感慨个人的渺小卑微和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以及时间的无情。时间总是以固有的速度,永不停止地打磨着世间万物,就连浩瀚的东海,最终也会在时间的打磨之下变为桑田,世间又有什么是不会被时间所改变的呢?这首诗的前两句语言平易,后两句意蕴丰富,细细品味,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1]江潮与海水,何似[2]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注释】
[1]借问:请问。
[2]何似:哪里像。
【译文】
借问江潮与海水,哪里像郎君你的无情和妾身我的思念之心?恨你的时候只说你一去之后不如那江湖起落有个音信,想你的时候才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比那大海还要深沉。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位抱怨丈夫久出不归,而又情深似海的女子,笔墨简练,语言活泼,富有民歌般的气息。四句诗都是一位多情女子的独白。诗的前两句是女主人公向着江潮和海水抛出的一个问题,表达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炽烈爱情和不满。而对"江潮与海水"的发问,有着三重不同的用意:首先是为了紧扣"浪淘沙"的题目;其次是以江潮海浪的起伏借喻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最后,责问本来同"君情与妾心"并无关联的江潮与海水为什么不像"君情与妾心",就好像江潮与海水本来应该像"君情与妾心",充分展示出了女主人公的纯真烂漫和对爱情的执著。诗的第三句责怪丈夫久出不归,并通过江潮涨落尚有信来与丈夫的一去不归相对比,进一步显示出丈夫的负心薄情。封建社会里,男子重利轻离别,常常为了经商、入仕等原因离开妻子或是情人远赴异乡,杳无音讯,使得许多痴情的女子独守空房。"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词》)就是这种现象最好的注脚。诗的最后一句,以大海来衬托女主人公的多情,与丈夫的薄情形成对比。纵使丈夫薄情,女主人公对他却是又恨又爱,丈夫愈久没有音讯,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也就越深,所以就连大海,也不如女主人公的情意深。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四句,却通过借用江潮与海水这两个意象,以及男女主人公薄情与多情的对比,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真切自然,显示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1],村南村北行人绝[2]。
独出门前望野田[3],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1]霜草:被霜打过的草。苍苍:灰白色。切切:虫叫声。
[2]绝:绝迹。
[3]野田:田野。
【译文】
秋天,小草在被霜打过后变成了灰白色。小虫在草丛中鸣叫,山村的周围没有行人。我一个人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月光下的荞麦花像白雪一样美丽。
【赏析】
这首诗并不以动人的丽句或惊人的创意取胜,而只是通过描写诗人闲居的乡村的一个普通的夜晚,将诗人因母亲去世而悲伤,以致难以成眠的情景娓娓道来,风格清新恬淡,有很浓的诗意。
"苍苍"的"霜草"交代出了秋季的时间背景,也写出了秋色的浓重;"切切"的虫吟,写出了秋夜的凄清;而"行人绝"则写出了秋夜乡村的寂静。虽然诗的前两句都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凄凉的景物既将诗人孤寂的情绪透露了出来,也使诗具有了更深的韵味。接下来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既是过渡又是转折,既将描写的对象由村庄过渡到了田野,又将全诗由秋夜凄清萧疏的意境引向了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意境。诗人忽然间看到了月光之下的一望无际的荞麦田,皎洁的月光将荞麦花照得很是耀眼,好像晶莹的白雪。诗人为大自然如画的美景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最后一句所描绘的奇丽的美景同开头两句所描写的凄清的景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巧妙地表现出了人物情绪的变化,灵活自如,不露痕迹,可谓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真是"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唐宋诗醇》)。
这首诗对意象的选择堪称匠心独运。诗人放弃了全景式地描写凄清萧索的秋夜来表达自己哀伤之情的方法,而是只选取"霜草"、"秋虫"、"野田"、"明月"、"荞麦花"这几种景物,以"有尽之言"写出了心中的"无穷之意"。

《望驿台[1]》
靖安宅[2]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3]思家。
【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白居易《酬元九东川路诗》中又有嘉陵县望驿台,即望喜驿。
[2]靖安宅:元稹在长安靖安里的住宅,在长安城南,是元妻韦丛久居之处。
[3]居人:指韦丛。客:指元稹。
【译文】
靖安里的家中,韦丛凝望着窗前的柳树;元稹身处的望驿台畔,春花凋落,飘落地面。夫妻远隔的两地,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散。家中的妻子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丈夫,异乡的丈夫也同样思念着家中的妻子。
【赏析】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其间写下了题为"使东川"的组诗。在长安担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白居易随后写下了《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作为与元稹的和诗,本诗是《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十一首。全诗采用了与所和元稹原诗相同的平起仄收式,与原诗不同的是,《望驿台》一下笔就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句。这种手法使诗具有了整饬之美,加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也是内容的需要,可以表现出两位主人公情感的深厚和相思的缠绵,使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而结尾处散收,又使诗的结构于严谨中有变化,增加了声情之美。
《望驿台》的中心思想在"思"上,全诗的内容围绕着"思"层层展开。"当窗柳"写闺中盼归之思,"扑地花"写驿旅望乡之思,都是以景传情,并不写出"思"字但思念之情已现。而后"春光尽"三字,将两处相思更加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到最后一句,主人公含蓄克制的相思之情终于爆发,用两个思字,把前三句所含的意蕴一举点破,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最高点。

《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1],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人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2]。主人退后立,敛手[3]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4],身属神策军[5]。主人慎勿语,中尉[6]正承恩。
【注释】
[1]紫阁峰: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长安西南。
[2]飧:食物。
[3]敛手:交叉双手置于胸前,表示恭敬。
[4]采造家:掌管采伐木料、建造宫殿的人。
[5]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
[6]中尉:即神策军头领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此诗所指的"中尉"即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吐突承璀。作者另有《论承璀职名状》一文,反对他兼充"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
【译文】
我清早前往紫阁峰游览,傍晚时借宿在山下的村子里。村民见我来了非常高兴,倒酒欢迎我。我们举起酒杯还没来得及喝,忽然有凶暴的士兵闯进了大门。这些士兵有十几个人,个个身穿紫衣,手持刀斧,气势汹汹。他们抢走酒杯饮尽酒浆,夺去盘碗吃光饭菜,主人退到一旁,战战兢兢地站着,反倒像是客人一样。主人家的院中有一棵珍稀的大树,主人已经小心地培植了三十年,现在却没法保护它,只能任凭这些士兵砍断大树。那些士兵宣称自己是神策军,受了命令来采伐木料。主人啊,你千万要小心,切莫开口,神策军的头领现在可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当时正在长安担任左拾遗。该诗布局巧妙,以前四句游览名胜、主客欢饮的愉快场面,同后十六句所描写的丑恶场面构成强烈对比。对受害者和害人者的描写也是层层深入:受害者先喜,后惧,终恨;害人者起先是没有交代身份的"暴卒",而后亮出"采造家"、"神策军"的身份,最后诗人指出他们的头领是"中尉","承恩"二字矛头更是直指皇帝。

《上阳白发人》
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上阳人,红颜暗老[1]白发新。
绿衣监使[2]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3]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4]。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释】
[1]红颜暗老:青春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变老。
[2]绿衣监使:唐制,京都诸园苑各设宫监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六、七品宫着深、浅绿色公服。
[3]残:残余,剩下。
[4]侧目:生气怨恨的样子。
【译文】
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慢慢变老;如今已到垂暮之年,白发如银。绿衣的宫监把守着宫门;被幽闭在这上阳宫里,不知已经过了多少春。说起来,还是玄宗末期被选进皇宫,进宫的时候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一起被选的本来有一百多个,可是,日久年深,如今剩下的只有老身一人。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哪晓得进入皇宫,还没见到君王一面,就被贵妃娘娘远远地冷眼相看。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秋夜是那样漫长,夜长无眠,天又不肯亮。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人的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潇潇,敲打着门窗。春日的白天是那样长,那样长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黄莺儿离开了,小燕子飞走了,官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走春天,又迎来秋天,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大概已经圆了四五百回。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虚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装扮,还是天宝末年流行的打扮。上阳宫里的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少小的时候苦,老大的时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无可奈何,又能怎样?你没有看到从前吕向的《美人赋》,难道也没见到今日的《上阳白发歌》?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春。全诗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四十余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同时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以满足自己淫欲的罪恶行径提出强烈的控诉。语言生动形象,又极富概括力。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对老宫女的身世和上阳宫的环境做一个交代;"忆昔吞悲别亲族"到"一生遂向空房宿"是第二部分,追忆往事;"宿空房,秋夜长"到"东西四五百回圆"描写的是宫女"潜配"上阳宫后的情景,为第三部分;"今日宫中年最老"等六句为第四部分,是主人公的自嘲;诗歌尾声是"上阳人,苦最多"之后的部分,表达了诗人的控诉。
诗歌用倒叙开篇,先让人看到了一个老迈的宫女和一座早已豪华不再的上阳宫。几十年幽禁深宫,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本已十分残酷,岂料还有更不幸的事情。与她同时被征召入宫的秀女早已经像残花般飘零、凋落了,唯独剩下她自己。深深的凄凉、悲苦之情在"残"字中慢慢流出。
第二部分表达了两层意思。前四句是少女入宫时与家人分离场面的再现。离别本已让人伤心,而她却连哭都不准哭,场面更让人感到悲恸。"皆云入内便承恩",是对即将入宫的她的劝慰,但看过结局之后,这里更多了一层嘲讽的意味。后四句叙述了她入宫后的悲惨结局。"一生遂向空房宿",这是宫女最后的归宿。刚刚入宫,悲惨的命运便已注定。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诗人用十三句写出了老宫女一生的痛苦,这也是后宫佳丽共同的不幸。诗人对宫女潜配上阳宫后生活的描写,采用的是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诗人先用"秋夜"、"春日"两个时间,总的点明宫女幽禁生活的漫长。在"秋夜"中,诗人抓住秋风、暗雨、残灯、空房等景色,渲染出环境的凄凉,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使故事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在"春日"中,诗人则以景衬情。"宫莺百啭"和"梁燕双栖"两个美好的春景,分别反衬上阳宫女的不自由和孤独,达到了用乐景写衷情的效果。无数个朝朝暮暮,便是上阳宫女由希望到失望以至绝望的悲惨一生。"莺归燕去长悄然"四句也说明了上阳宫女被幽禁的时间之长。前面主人公尚嫌"秋夜长"、"春日迟",但到了这里,主人公已是"春往秋来不记年",反映出主人公对目前的生活已经麻木,不再抱有幻想和希望。"唯"突出了宫女的寂寞。"东西"指月亮东升西落,暗示宫女经常彻夜不眠。
第四部分的六句话,读来语气轻松,又有点调侃的味道,但背后所隐藏的是主人公长期幽居冷宫、无人相伴的悲惨境遇,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封建最高统治者无情的嘲讽和批判。这部分说了两层意思:其一,主人公已经是宫中最老的宫女了,并因此得到了"女尚书"的封号。在上阳宫女被幽禁一生的情况下,"女尚书"这个空衔充分映射出"皇恩"的极端虚伪。其二,外面的世界已是"时世宽装束",描眉也流行短而阔,而主人公依然一副天宝末年的装扮,她对自身装扮的嘲讽中,透出的是深深的无奈。正是这沉重的现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凉。
诗歌的尾声,诗人就上阳宫女的遭遇发出感叹。在感叹中,我们既看到了诗人对女主人公深深的同情,也看到了诗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吕向曾在《美人赋》中嘲讽了宫廷"密采"秀女的行为,这里诗人借《美人赋》对广选妃嫔制度进行讽刺,使主题得到深化。
整首诗兼用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错落有致,语言浅显,含义深刻,充分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新丰折臂翁》
新丰[1]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2]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3]几年,兼问致[4]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5]无征战。
惯听梨园[6]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7]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8]。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9],椒花落时瘴烟[10]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三二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11]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12]大石槌折臂。
张弓簸[13]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14]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15]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16]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17],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18],欲求恩幸立边功[19]?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注释】
[1]新丰:县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2]左臂凭肩:左臂扶在玄孙肩上。
[3]来:共。
[4]致:导致。
[5]圣代:圣明时代。折臂翁大概生于开元中期,并在开元后期度过青少年阶段。开元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故称"圣代"。
[6]梨园:玄宗时宫廷中教习歌舞的机构。新丰是骊山华清宫所在地,所以老翁能听到宫中飘出的音乐。
[7]无何:不久。
[8]"户有"句:每户人家,三个成年男子中要抽一个壮丁。前一个"丁"指丁男,后一个"丁"指壮丁。
[9]云南:此处指南诏。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江流。
[10]瘴烟:即瘴气,一种有毒的气体。
[11]兵部:唐尚书省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
械、军令的事宜。牒:文书,此处指征兵的名册。
[12]将:介词,以、用。槌:通"挝",捶,敲击。
[13]簸:摇动。
[14]且图:苟且图得。拣:挑选。
[15]此臂折来:一作臂折以来。
[16]万人冢:作者自注说,云南有万人冢,是李宓军队覆没的地方。呦呦:形容鬼哭的声音。
[17]宋开府:指宋璟,开元时贤相,后改授开府仪同三司。作者自注说,开元初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斩突厥可汗默啜,自谓有不世之功,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请赏而滥用武力,挑起与少数民族的纠纷,在第二年才授他为郎将,结果郝氏抑郁而死。
[18]杨国忠:天宝十一年(752)拜相。
[19]"欲求"句:作者自注说,天宝年间,杨国忠两次挑起与云南王阁罗凤的战争,唐军战死者数万,天下怨哭,民不聊生。
【译文】
新丰有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样白。他的右臂已经断了,只得将左臂搭在他玄孙的肩上,由他的玄孙扶着向店前走来。我问他右臂折断有多久了,又问他是因何折断的。他说:"我的籍贯就在新丰县,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遭遇过战争,经常欣赏梨园子弟的歌唱演奏,连什么是旗枪和弓箭都不知道。谁知不久就赶上了天宝年间朝廷的大征兵,有三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就要抽取一个当兵。抽取这些壮丁以后,要驱赶着他们去哪儿呢?要在五月里远征万里之外的云南。听说云南有一条泸水,夏季椒花凋谢之时,泸水就会烟瘴弥漫。大军徒步渡河的时候,河水会热得像滚汤一样,渡不过十个人就会有二三个死掉。当时村里到处都是儿子告别爹娘、丈夫告别妻子那哀痛的哭声。大家都说,前后几次远征云南的人足有千千万万,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我那年二十四岁,名字也在兵部征兵的名册之中。我不敢让人知道,趁着夜深的时候,偷偷地用一块大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臂。于是,我就因为既不能拉弓也不能摇旗,得以避免被远征云南。我不是感觉不到伤筋碎骨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够在选征兵丁时被淘汰,从而留在家乡。这条胳膊已经折断了六十年,我虽然残废了一肢,但保全了性命。如今每逢刮风下雨的寒夜,我的断臂都使我疼得彻夜难眠,但我不但不后悔,还为自己能够活到现在而欣喜。否则我也会死在泸水旁,连尸骨都没人收,只能成为身死云南的望乡鬼,在万人坟里呦呦地哭号。"这个老人的话,你一定要认真地听一听。你难道没听说过,开元年间的宰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穷兵黩武而不赏边疆的战功?你难道也没听说过,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鼓励征战?等不到建立战功,人民就会怨恨四起,若是不信,就请问问新丰的折臂老人吧。
【赏析】
《新丰折臂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四年(809)。当时诗人正在长安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正处于一生中政治热情最高的时期,积极进取,敢于直谏。《新丰折臂翁》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敢于针砭时弊的勇气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白族创建的云南南诏国是唐王朝的藩属,然而天宝九年(750),唐王朝委任的云南太守张虔陀迫辱南诏王阁罗凤,致使后者愤而起兵反唐。唐王朝于次年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八万人马讨伐南诏,阁罗凤请和,鲜于仲通却不许,结果大败而归,致使六万人阵亡。天宝十三年(754)夏,时任宰相兼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派兵七万再次讨伐南诏,结果竟全军覆没。杨国忠一方面将战败说成是取胜,向皇帝报捷,一方面大举征兵,继续进攻南诏。前后几次讨伐南诏,最终使唐王朝阵亡了近二十万人。《新丰折臂翁》作为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正面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或是尸横遍野的沙场。诗人选取了自折臂膀这一比较罕见的事件,借助折臂老人对亲身经历的回忆,讲述了被抽调出征者与家人分别的悲痛场面,以及老人忍受自残手臂的痛苦逃过征兵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了唐王朝发动的不义战争令广大人民蒙受的巨大苦难。在诗的最后,诗人还直接地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吸取历史教训、体恤百姓疾苦、切莫穷兵黩武的劝诫。

《溪中早春》
南山[1]雪未尽,阴岭[2]留残白;西涧[3]冰已消,春溜[4]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5]。潜知阳和[6]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7]。
蓬蓠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8]。
【注释】
[1]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阴岭:山的北面。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3]西涧:即渭水。
[4]溜:春天山上冰雪融化,注入山川河流中的水。
[5]蛰动:潜藏起来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萌草:草木破土发芽。坼:草木发芽。
[6]潜知:默默地领会。阳和:和暖的春天的气息。
[7]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8]烹荠麦:把荠菜与麦饭煮在一起吃。
【译文】
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阴还残留着片片白色。渭水的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融
化的雪水从山上一路含着新绿注入渭水之中。东风吹来不过几日而已,潜藏起来过冬的虫类就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而草木也开始破土发芽了。和暖春气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啊。真是喜欢这天气带给人的丝丝暖意,我轻轻地拂拭溪边的青石。一坐下来就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晚归的鸟儿啧啧鸣叫着把我从沉醉中唤醒。透过稀疏的篱笆以及桑树与枣树隐隐地看见夕阳中的炊烟和灶火。我慢慢踱回家中问一声今晚吃什么饭啊,家人回答:荠菜煮麦饭!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和七年(812)或八年初春,作者住在渭村之时。诗的前四句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地描绘出了早春特有的风光。诗人远眺山岭,已经看不到大片的积雪,只有北面的山坡仍残留着星星点点的雪片。诗人通过对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冰雪消融而"未尽"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随后,诗人又看到了"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西涧的冰已经融化了,流水之中已经蕴涵着生机勃勃的新绿了。这四句诗将读者的视线从"南山"拉至"西涧",通过残雪、冰消、新碧这几个早春时节典型的景象,将"溪中早春"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真可谓是"通首写早春之景,一结言外有情,悠然不尽"(《唐宋诗醇》),隽永含蓄,回味悠长。
接下来的四句,与前四句相呼应。诗人通过对早春时节自然环境的观察,发出了对春风的感叹:仅仅几天的工夫,就令昆虫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嫩绿的小草破土而出,春风化育万物,果真一天都不虚度啊。"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的感慨,在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之后发出,毫无空讲道理、硬发议论之感,而是景中含理,理从景出,景与理自然融会。而后的四句,从对自然环境、初春风光的描写,转换成了对"爱此天气暖"而出门赏春的诗人的描写。敏感的诗人最先发现了初春时节大自然每一丝细微的变化,察觉到了世间事物的变动的征兆,以及春天的到来。受够了严冬折磨的他迫不及待地走出了家门,去感受期待已久的春风送暖、冰雪消融、溜含新碧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一个"拂"字,将诗人受到明媚春光的感染,仿佛孩子一般高兴地抚摸着溪边石头的样子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也将诗人喜悦的心情描摹了出来。诗人被初春美丽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以至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他看着傍晚啧啧鸣叫着归巢的飞禽,心灵也得到了纯然的净化。诗最后的四句,描写了诗人春游"归来问夜餐"的情景。乍看,这个场景似乎脱离了"溪中早春"的主题,但事实上则不然。"蓬蒿隔桑枣"引用了汉代张仲尉居处蓬蒿没人的典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清贫,另一方面则通过与"隐映烟火夕"的组合,表现出了一种宁静的气氛。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这两句诗很像陶渊明的风格(见《白香山诗评》),就是这个缘故。诗人虽然清贫,却能够超脱世俗,在大自然中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是十分难得的。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静中有动,既表现出了初春静谧的气氛,又表现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活力。全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将写景、叙事与抒情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眷恋。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1]冻死,况彼[2]无衣民:
回观村闾[3]问,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4]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5],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被[6],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7]。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注释】
[1]皆:全,都。
[2]况:何况。彼:那些。
[3]回观:向周围看。村闾:泛指村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4]蔽:遮。
[5]乃:才。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6]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被:绸被。
[7]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译文】
元和八年(813)冬,渭村(在今陕西渭南县境内)连下了五天大雪。严重的雪灾之下连竹子和松柏都被冻死了,更不必说那些没有御寒衣物的农民了。村里的农户十之八九都很贫困。北风如利剑一样,衣服单薄且无法遮住全身的农民们,只能愁苦地坐在燃烧蒿草和荆棘的火堆旁,等待天亮。见到这些,我才知道隆冬时节,农民们的生活尤其辛苦。再看看我,此时在紧闭着门的草堂里,坐着有裘皮衣御寒,躺下有绸被保暖,坐卧都无寒冷之苦。我是什么人,可以不必忍饥受冻,也不必种地干活?想到这些真令我深深地惭愧。
【赏析】
这首诗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诗人描写了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季,贫困的农民缺少御寒衣物、夜不能眠的痛苦;在第二部分中,诗人为自己不必种地劳动,却能紧闭家门、穿裘衣、盖绸被以躲避严寒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和不安,并进行了"自问是何人"这样的思考。全诗纯用白描,用语十分浅显直白,所表达的也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现了白诗通俗易懂的特点。

《舟中读元九[1]诗》
把[2]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
[1]元九:即诗人元稹,因排行第九,故称元九。元稹被贬通州五个月后,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2]把:持。
【译文】
拿着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眼睛疼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前行,浪花拍打着小船。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寂寞的谪戍途中所作。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的一个夜晚,诗人想到了先于自己遭贬的好友元稹,于是借着灯光,细细品读元稹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诗。
整首诗对诗人在船中灯下捧读友人诗卷的情景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由此诗人抒发了心中的万般感慨,表达了对好友深沉、真挚的思念。
前三句中,句句都有一个"灯"字:第一个"灯"字,是掌灯夜读,从中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迫切;第二个"灯"字,指诗人读到灯残时分,时间之久正表明思念之深;第三个"灯"字,是灭灯暗坐,此刻体现出的是诗人的思念的深和苦。诗人对好友的思念程度层层加深,这正是三个"灯"字连用的妙处所在。最后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内含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惊涛骇浪既是当时诗人身边险恶的政治环境的写照,同时又是诗人心中激愤之情的映射。这激愤中既有为公的正义之情,又有于私的不平之意,二者如两股小溪汇成一股强大的河流,泛起阵阵波涛,无法平息。
全诗的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前三句蓄势,在叙事中抒情:用"灯残"、"诗尽"、"眼痛"、"暗坐"等环境、氛围、色彩,渲染出一种浓郁的凄凉、悲苦之情,带给读者一种沉重的感觉;最后一句厚积薄发,在"逆风吹浪打船声"中,诗人的悲愤、思念之情释放出来,犹如激浪涡流咆哮而下,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全诗以"灯"作为线索,连用个"灯"字,句句紧密相连,读来自然流畅,毫无重复之感,对诗歌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琵琶行》
并序:元和十年[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5]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6],初为霓裳后六幺[7]。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8]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9]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10]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11]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12]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13]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元和十年:即815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2]左迁:降职,贬官。九江郡:九江郡、浔阳城、江州都是指九江。司马:刺史的副职,当时属冗员散职,无实权。
[3]湓浦口:湓水进入长江处的渡口。
[4]善才:唐代对技艺高明的曲师的称呼。
[5]浔阳江:指长江流经九江市北面一段的别称。
[6]拢、捻、抹、挑:均指弹琵琶时手指的动作。
[7]初为霓裳:开始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六幺:唐代流行的舞曲,又名"绿腰"。
[8]拨:拨子,弹琵琶用以拨弦的工具。
[9]虾蟆陵:原名"下马陵",在唐代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歌姬舞女的聚居地。
[10]教坊:唐代官办教习歌舞技艺的机构。
[11]阿姨: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12]浮梁:唐代县名,盛产茶叶。
[13]呕哑嘲哳:形容声音不悦耳,杂乱细碎。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官做九江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湓浦口送一位朋友,夜间听见江上船中有人在弹琵琶。声音清脆动听,有京城流行的音乐的风味。询问此人的身世,原来是京城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二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了,嫁给商人做妻子。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她弹完了曲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神色,述说了年轻时欢乐的往事,现在已经衰老,却飘泊沦落在江湖间。我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已两年,自己觉得安适,这个人的话使我感慨,这天晚上我才开始觉得有被贬官的不愉快的意味。因此写成七言歌行,朗诵给她听并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个字,题名为"琵琶行"。
秋夜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秋风吹枫叶荻花瑟瑟飘零。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舱,举杯要饮酒却无音乐助兴。醉不成欢将要悲伤地分别,分别时江水茫茫映着明月。忽听江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人也不肯动身。寻声音暗打听弹奏的是谁,乐声停那人想说却又迟疑。移近船只邀请那人来相见,添上酒拨亮船灯重开筵宴。千呼万唤她才慢慢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面。扭动轴子拨弄丝弦两三声,未弹成曲调先充满了深情。弦弦声声充斥着她的哀思,好像在诉说她平生不得志。低头不语信手不停地弹奏,弹奏出心中无限的伤心事。轻拢慢捻用指尖又抹又挑,首先弹霓裳曲然后弹六幺。大弦急嘈嘈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声细缓好像切切私语。嘈嘈切切声音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玉盘。清脆婉转像花下黄莺啼鸣,幽咽冷涩如冰底下的流泉。流泉冻结好像琵琶断了弦,琵琶弦断声音也渐渐停歇。平静中却流露出幽愁暗恨,这时虽然无声却胜似有声。忽然间银瓶爆破水浆迸奔,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一曲弹完拨子从弦心划过,四弦同时发声像撕裂绢帛。东西船舫静悄悄无人言语,只见江心中秋月无比皎洁。迟疑地放下拨子插入弦中,整衣起立神态更安详肃静。她自称本来是京城良家女,老家就位于城边虾蟆陵下。十三岁便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被排列在教坊第一部。一曲弹罢曾使名乐师叹服,妆梳起来往往被秋娘嫉妒。五陵富豪子弟争着赏财物,弹一曲送的红绡不知匹数。打拍击节敲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不惜把罗裙溅污。今年欢笑明年依然是欢笑,秋月春风一年年轻易虚度。子弟到外从军阿姨又去世。无情时光使我的容颜衰老。门前冷落车马越来越稀少,年龄老大只好嫁做商人妇。商人只看重营利轻视别离,上个月到浮梁买茶做生意。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明月照着空船江水又清寒。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欢乐事,梦里涕泪纵横布满了脸面。我听了琵琶声已经长叹息,又听她这番话更感慨悲戚。我和她同是流落天涯之人,既相逢又何必要曾经相识。我从去年离开了京城长安,被贬官后到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之声。在湓江附近地势低洼潮湿,黄芦和苦竹围绕住宅丛生。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什么?只有杜鹃悲啼和猿猴哀鸣。无论春日花朝还是秋月夜,我往往把酒解闷自饮独倾。难道这里没有山歌与村笛,声音嘶哑嘈杂实在是难听。今夜有幸听你弹的琵琶声,像听到仙乐耳目为之一新。请不要告辞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按曲调写篇《琵琶行》。听了我这些话她站立很久,退步坐下弄弦弹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像方才的声音,满座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要问在座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早已淹湿。
【赏析】
《琵琶行》是一首与《长恨歌》齐名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是诗人送友人之际,因在船上听到一琵琶曲,引发感慨而写。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人心中惆怅之情无处倾诉,于是借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遭贬之后的伤感情怀,同时对朝廷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全诗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部分,引出琵琶女;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不幸遭遇;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尾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由琵琶女想到自己,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第一部分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琵琶女是在诗人夜晚送客的背景下出现的,在琵琶女出场之前,诗人先用开篇六句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背景交代清楚,并对送别的环境作了描述。在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劲吹的夜景之下,只有主客在江边话别。这其中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气氛的渲染。空旷的景色让人感到凄凉,离别的忧伤、惆怅更显出一份寂寞。这种氛围融合在主客充满失意的告别之中,使人倍感压抑。这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转机的倏忽而现做好了铺垫。
第一部分作后八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出场进行了正面的描写:就在宾主二人醉不成欢正要告别之际,忽然听到了从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这琵琶声顿时吸引他们循声望去。诗歌在这里场景由诗人与朋友话别转向了琵琶声和琵琶女,转换十分自然。听到传来的问话,琵琶女自然就"琵琶声停","欲语迟"说明琵琶女犹豫不决,好像有什么苦衷藏在心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在这里诗人用巧妙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把女子羞答答的形态写了出来,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女子历经磨难、饱经风霜。
第二部分先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再叙述她的不幸遭遇。尚未演奏曲目只是在调弦试音,女子精湛的技艺便已体现出来。调音之后,琵琶女开始正式演奏。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是描写她弹奏《霓裳》、《六玄》的过程。其中内容丰富,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又表现出了乐曲曲调的悲伤。"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好似女子在通过乐曲倾诉衷肠,给人以怅惘、悲凉之感。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十四句,是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这部分语言生动形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乐声形象化。乐曲的节奏变化在弹奏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先快后慢,逐渐细弱直至无声,而后又如急风暴雨突然而起,在最后一刻终于戛然而止。一系列的比喻中,听者的情绪也跟着不停地起伏: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曲子虽然奏完,但其中的魅力,却久久没有消散。"东船西舫"两句是侧面烘托,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回味。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对琵琶女神态的描写,借此过渡到"自言"。曲终之后,她为什么沉吟呢?由下文可知,与主客对她身世的询问有关。面对询问,她欲说还休,内心的矛盾在"沉吟"中体现出来。"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说明她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决定一吐为快。"自言本是京城女"等二十二句,是对琵琶女半生遭遇的叙述,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来,好似一曲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这部分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琵琶女的形象。最后一部分共二十六句,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遭遇,抒发了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之情。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十二句是诗人述说自己被贬之后的遭遇。对被贬之前的事,诗人只字未提,只说如今的孤寂。"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十句中,诗人对琵琶女的弹奏表达了衷心的称赞和感谢,并提出再弹一曲的请求,表示愿意为她作一首诗,名为"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有感于诗人的话,女子再次弹起了琵琶,声音较之前更加愁苦动人。诗人自己也再次被这乐曲打动,以至眼泪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以严谨的结构、流畅自然的语言,成为唐代长篇叙事诗中最优秀的名篇之一,至今传唱不衰。

《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1]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2]先下马,循[3]墙绕柱觅君诗。
【注释】
[1]蓝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地处长安东南要道。
[2]驿亭:修建在官道上供人休息的地方。
[3]循:找。
【译文】
初春飘雪之时,朋友奉诏返回京城经过蓝桥;秋风起时,我又要沿着这条路远行。一路上,我每路过一个驿亭都会下马,寻找你题在驿亭墙柱上的诗句。
【赏析】
元和十年(815)初春,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奉诏返回长安。在经过蓝桥驿时,元稹于驿亭壁上题下了一首七言律诗《留呈梦得、子厚、致用》,流露出了颇为得意的情绪。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地就又被远谪通州(今四川东北部)。不久,白居易也被贬斥,在赴江州上任的路上经过蓝桥驿,见到元稹先前所题的诗,想到政坛的多变,感慨之下创作了这首《蓝桥驿见元九诗》。
这首诗看起来只是一首旅途记事诗,表现了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事实上却蕴涵着白居易心中强烈激荡的情感。诗的第一句写好友结束贬谪生活返回长安的情景,第二句就急转直下:好友转眼之间再次遭贬,而诗人还在为此难过之时,自己也被贬江州。于是蓝桥驿旁的道路,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秦岭的秋风,也仿佛在为一对好友飘摇零落的命运而担忧。而诗人一路上在驿站循墙绕柱所寻的,也不仅仅是好友留下的诗句,更是好友面对与自己一样的坎坷际遇时,与自己同样悲凉的那颗心。好友的题咏、珍贵的情谊、相似的遭际,诗人一字不提,而只是感慨季节变迁、秋风萧瑟,将人事升沉的无奈和故友相惜的凄怆,统统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这也就是所谓的"言浅而深,意微而显"。诗人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及极富音乐感的语言的烘托,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细微的思想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读者,使读者被诗人和元稹之间深厚的友谊所打动,也唤起了读者对他们被贬异乡的遭遇的同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建昌江[1]》
建昌[2]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3],草风沙雨渭河边!
【注释】
[1]建昌江:即修水,在江西西北部,自西向东流入鄱阳湖。
[2]建昌:古县名,即今江西永修县。
[3]蔡渡:渭河渡口之一,在今陕西渭南县。作者故居在其附近。
【译文】
修水静静地横在县城边,我立马江边让人呼唤渡船。忽然觉得这很像那一年回到蔡渡的情景,一样盼微风、细雨、青草、银沙,一样的立马在水边。
【赏析】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谪任江州司马期间,描写了他某次因公前往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在渡口的所见所感,寄托了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
在贬谪江州之前,白居易曾为母亲守孝而居住在长安附近的渭村。那段自由的乡村生活,使长期沉浮于险恶的官场之中的白居易感受到了难得的坦荡和舒畅。然而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仅过了一年,就被贬到了江州。此时立马建昌江边的他,心中满怀忧郁。于是当看到此处的风光与渭河边的蔡渡有些相似时,他立即就想到了当年所居住的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渭村,想到了"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的闲适的心境。他所向往的,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躲避官场风波的渭村,更是一个可以令身心重拾安详与宁静的港湾。因此,尽管这首诗表面上是一幅熔诗画于一炉的水墨风景画,但事实上,这幅画寄托着诗人邈远的情思。县城依江水,江水映县城,勾勒出了风景的清幽;诗人立马江边,欲渡无舟,需遣人召唤,又暗示出了人迹稀少、江畔宁静。而就在清幽宁静之间,一个"忽"字体现出立马江边的诗人心中荡起了涟漪,也改变了读者眼前的画面:同样是立马江边的诗人,同样是"待渡"的情形,时光却陡然回到了几年之前,江是渭水,渡是蔡渡,两岸的青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铺满细沙的河滩笼罩在一片迷蒙的烟雨之中。"草风沙雨",营造出了凄迷的氛围,也衬托出了诗人幽寂的心情,因为纵使同样是立马在宁静的渡口等待着渡船,诗人的心情却早已不似当年。一时间,多少往事,皆上眉间,无限归思,尽在心头……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1],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
[1]绿蚁:新酿出来的米酒,呈绿色,浮起的沫像蚂蚁,故名。醅酒:没过滤的酒。
【译文】
新酿的米酒,上面还浮着一层绿色的泡沫,放在红泥做的小火炉上温着。天已经黑了,好像快要下雪了,你要不要过来一起喝杯酒?
【赏析】
这是一首劝酒诗,诗人以此邀朋友刘十九(即刘轲,河南登封人,白居易的朋友)来饮酒叙谈。酒能醉人,本诗却比酒还醇浓。新酿的美酒犹未滤清,尚且浮着微绿色、细如蚂蚁的酒渣;小巧又朴素的泥炉里,嫣红的炉火烧得正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二句选取了新酒和火炉两个意象,将一幅整席待客、温馨恬静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让人怎能不酒虫大动,想同挚友欢饮一番呢?而此时此刻,又恰好"晚来天欲雪"。想到夜雪撒下,寒气弥漫开来的情形,就更勾起了人们喝上几杯的愿望。于是就在这时,诗人不失时机地发出了"能饮一杯无"的询问,又或者说是邀请,将希望与友人共饮的愿望,表达得令人心醉。有如此诱人的美酒、炉火,更有朋友深厚的情谊,不止刘十九,所有人大概都会为之心驰神往吧!诗人并未马上切入主题,而是十分含蓄地、一层层地渲染着,直到最后才以"能饮一杯无"这样一个问句发出了邀请。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刘十九接到这首小诗之后,一定会立刻来到诗人的家里,同诗人围炉饮酒。这时天空真的下起雪来,两位朋友就着温暖的炉火,赏雪、欢饮、畅谈……这些温馨的场面并未在诗中出现,但联想起来却十分自然。这便是诗人凝练含蓄的写作手法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诗人通过近乎口语般质朴不加修饰的语言,将雪夜邀请朋友饮酒这一生活小事所蕴涵的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无遗,并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十分耐人寻味。

《南浦[1]别》
南浦凄凄[2]别,西风袅袅[3]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
[1]南浦:南面的水滨。
[2]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
[3]袅袅:形容秋景的萧瑟、暗淡。
【译文】
在南浦与友人离别。秋天里,西风萧瑟,惜别的心情更是凄苦。离人频频回头,让送别的人肝肠寸断。你还是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清淡如水的词句中饱含着深情。诗的前两句情景相衬,既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为离别营造出了浓郁的伤感的气氛。"凄凄"地离别,又正值"西风袅袅"、万物萧索、树叶凋零的秋天,怎能不使人离情别绪倍生?此处的叠字尤其值得一提。"凄"与"袅"都属声调低促之词,分别叠用,更添入回肠百转之意,正与离别的感伤相契合。心绪"凄凄",因而觉得"袅袅"的秋风亦满含悲凉;秋风"袅袅",也将离人的"凄凄"烘托得更加浓重。
诗的第三句更是将即将送别的缠绵悱恻推向了最高潮。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离人上路后的一个细节:他仍不住地回头。一个普通的动作,却将离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每一次的回头,饱含多少深情;每一次的"看",都寄托了多少不舍与离愁。小小的一个"看"字,却创造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终于难以承受这深厚的离愁,忍痛劝离人说:"好去莫回头。"尽管看上去是那么薄情,但这是因为诗人心中悲伤几乎已经不能自持,而绝非真的希望离人"莫回头"。其中藏着深深的情意。
诗人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将送别的过程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场面刻画了出来。其中既有难舍难分的浓浓情谊,又有引人悲伤的瑟瑟秋风;既有离人悲楚凄苦的回首凝望,又有送别者肝肠寸断的"绝情"话语。因此很能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宫词》
泪尽罗巾梦不成[1],夜深前殿按歌声[2]。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3]坐到明。
【注释】
[1]泪尽罗巾:眼泪湿透罗巾。罗巾:一种丝制的巾帕。梦不成:即长夜难眠,不能入梦。
[2]按歌声:按节拍唱歌。
[3]熏笼:用于熏衣的笼子。
【译文】
眼泪湿透了罗巾通宵难眠,深夜里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红颜尚未衰老皇恩先断绝,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词。诗人通过对失宠宫人的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隐隐暗示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明快的语言,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情,也使全诗感情层层深入,一气呵成。
诗中写出了宫人的多重怨怅:第一层,宫人深夜苦盼君王,但君王却始终未至,使她产生强烈的失望之情;盼君君未来,那就退而求其次,得一好梦也可以,但宫人却迟迟无法入睡,伤心至极,这是第二层;有人失意就有人得意,宫人痛苦之时,前殿传来的歌声更加刺痛了她的心,这是第三层;如果说是因人老珠黄而失宠,那也就罢了,但现在却是红颜未老,这正是宫人伤心的原因所在,恩宠毫无理由地就断绝,引出宫人的第四层怨怅;"斜倚熏笼坐到明",宫人在绝望之中依然对君王抱有一丝幻想,希望重新被宠幸,但是苦苦痴等坐到天明也不见君王,这是最后一层怨怅。尾句与"梦不成"前后呼应,把宫人内心正在遭受的层层重创揭示了出来。诗人仅用四句诗,就把失宠宫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呈现了出来。其中,有夜晚来临带来的希望,有听到前殿歌声传来而产生的失望,有坐到天明苦苦等待的守望,还有天明之后幻想破灭导致的绝望。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最后由苦望转到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直中书省》
丝纶阁[1]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2]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3]。
【注释】
[1]丝纶阁:指为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
[2]刻漏:古时滴水计时的器物。
[3]紫薇郎:唐代官名,即中书侍郎。
【译文】
在丝纶阁中值班的时候,有了空闲写文章。一片寂静之中,钟鼓楼刻漏的水滴声分外清晰,更衬托出了时间的漫长。孤独地坐在黄昏中的丝纶阁里,谁与谁相伴呢?只有紫薇花和身为紫薇郎的我。
【赏析】
这首诗中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既表现了宫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诗人"独坐"的原因是正在宫中值班。黄昏的皇宫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闷而百无聊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变得缓慢。但是按照规矩,值班的官员不能四下走动,这更将诗人困在了一个相对局促的环境里。在诗中所描绘的这一天,诗人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公务,只有看看鲜花,听听刻漏声,打发着这空虚无聊的时光,等待着"下班"时间的到来。在这首诗中,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并通过对宫廷环境的描写,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独坐黄昏谁为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的诗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这样不乏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讽了宫廷生活的空虚无聊。一个"对"字,描绘出了诗人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诗人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诗人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读来更有情趣,充分地展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全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又因端详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这正是白诗最大的特点。

《夜筝》
紫袖红弦[1]明月中,自弹自感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释】
紫袖:指代弹筝人。红弦:指代筝。
【译文】
明净的月色中,一双紫袖轻轻地在红弦上飞舞,女子信手弹着自己的心事。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赏析】
首句"紫袖红弦明月中","紫袖"代指弹筝人,"红弦"指筝,此处与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句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紫袖红弦"不但交代出弹者的乐伎身份,也暗示出其姿态的美好,仅两个词就将弹筝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明月"点题中"夜"字。第二句描写女子弹筝的情景,连用了两个"自"字,但这并不是说女子在自弹自听(诗题又名"听夜筝",俨然有听者在);这里的"自",结合诗意,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表明弹者已经沉醉于筝乐的世界。"自弹",是信手弹来,表明弹者的技艺高超;"自感",可见弹者已完全沉浸于乐曲中。也唯有"自感",方能打动别人。"自弹自感"将弹者灵感所至、信手挥洒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古时的乐伎大都有一段辛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没有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叙一番,但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的魅力本在于声音的美妙,但诗人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后两句又集中笔墨描写了一个无声的瞬间。其实,诗人正是通过对无声瞬间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筝曲的美妙。这无声的瞬间正是"弦凝"之时,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由此,诗人再次展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妙境界,读者也不由得联想起《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描写。

《寒闺怨》
寒月沉沉洞房[1]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释】
洞房:指女子的卧室。
【译文】
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天气已经转凉,很快就要下霜,手也已经预先感到寒冷了;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叙事中又有抒情的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对节令变化的细腻感受表现出来的。洞房,犹言深屋,指很多进房屋的后部,此处指富贵人家女眷的居所。居所本已深深,又被清冷的月光照射着,更显幽静。第二句中的"真珠帘",表明居所的华贵,与上句中的"洞房"相称,实际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交代出主人公的身份。"梧桐影"既与上句的"寒月"相衬,又与下文"秋霜"一词相照应,因为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落叶最早的就是梧桐,正是所谓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扣住诗题"寒闺怨"。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主人公寒夜替丈夫裁制衣服的孤冷画面。清冷的月光下,静谧的居所内,主人公还没有入睡。为什么呢?原来,主人公正握着剪刀,替戍守在外的丈夫裁制冬衣呢。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因为秋意更深,即将下霜了,正所谓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的深夜主人公赶制冬衣,应该是要寄给远方的丈夫。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还回不来,主人公想到丈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没有怨恨?于是,剪刀上的凉意,不仅传到了手上,更传到了心上。丈夫戍守在外的辛苦,自己独守在家的寂寞,千般滋味,一起涌上心头,然而诗人没有具体描绘主人公的种种感受、种种怨恨,只写了她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秋意的加深,其余则完全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诗句表面虽然意思简单,但内涵丰富。诗人对生活的感受无疑是细致入微的,他将这种感受捕捉、描绘出来,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颖,这也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杨柳枝词[1]》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2]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释】
[1]杨柳枝词:唐代教坊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是专门咏杨柳的。
[2]西角:背阳阴寒之地。
【译文】
春风吹来,千条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春风和煦,柳枝长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比丝还要柔软。然而永丰的背阳阴寒之地、人迹罕至的荒园里,纵使垂柳再好,又有谁来欣赏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左右,是一首借物言志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柳,描写的是春日垂柳的风姿绰约。首句描写柳树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千万枝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起舞。一树有千万枝柳条,极言柳之繁茂。第二句写柳枝之柔嫩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长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起舞,比丝还要柔软。此句紧承上句,写的还是风中之柳,但更突出了枝条的嫩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使节奏明快跳跃,与诗中流露出的欣喜赞美之情相切合。这两句把垂柳的生机盎然、动人秀色以及袅娜之态写得非常生动。后两句抒情,咏物言志。如此柔美的一株垂柳,理应得到人们的爱慕与欣赏,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的孤独寂寞。第三句交代了垂柳生长之地,诗人在这里有意制造一种突兀感,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生长在"西角"、"荒园",纵使再风姿绰约,又有谁会来欣赏呢?诗人对垂柳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与同情。同前两句所写的垂柳的绰约风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强烈,就越突出了主题。这首咏物诗,表面上看表达了诗人对永丰柳的惋惜之情,实际是对朝政腐败、人才惨遭埋没排挤的感慨。唐武宗时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遭到排挤打压。诗人自己也为了免遭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朝廷,因而此诗亦有诗人自伤身世之感。此诗将咏物与言志巧妙地熔于一炉,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语言通俗易懂,有如民歌,因此当时就"遍流京都"。

《登乐游园[1]望》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2]。东北何霭霭[3],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4]。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5]。
下视十二街[6],绿树间[7]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8]。
孔生[9]死洛阳,元九谪荆门[10]。可怜[11]南北路,高盖[12]者何人?
【注释】
[1]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2]曛:日落的余光。
[3]霭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4]遗:抛弃、丢开。垢氛:指浊气。
[5]"耳目"二句: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依然抑郁不畅。
[6]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7]间:隔开。
[8]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9]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10]元九:指元稹。谪:贬官。荆门:县名,唐贞元年间置,属江陵府。
[11]可怜:可叹。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12]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
【译文】
一个人走上这乐游园,四面全是落日的余晖。东北方怎么显得烟云密布呢?原来是皇家的宫阙高耸入云。喜欢到这个高处站一会儿,就像突然远离了那沉沉的污浊之气。耳目是暂时清爽开阔了,但胸中却还是抑郁不舒畅。向下俯视长安城中的十二条街,绿树隔开了滚滚红尘。虽然满眼都是车水马龙,却见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孔生因为受诬陷而忧愤地死在洛阳,元九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到荆门。可叹那些出入于皇宫的高官显贵们啊,你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赏析】
乐游园是唐代长安城中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的诗人在此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诗作。然而,由于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心境的差异,诗人们抒发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有的抒发对往事的感叹,有的歌颂美丽的大自然。白居易来到此地时,看到的是天昏地暗、烟雾笼罩的朦胧景致。他触景生情,联想到正直人士遭迫害、小人猖獗作恶的社会现实,遂写下了这首《登乐游园望》,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与愤懑。起首二句紧扣诗题,"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诗人到此地的目的本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然而他看到的仅是夕阳余晖笼罩下朦胧的景象。"独"字表明诗人没有友人陪伴,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诗人独善其身、不与污浊之辈同流合污的可贵品格。"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来到这里的,周围充满了种种污浊不堪的空气。如今来到乐游园,耳目虽得到暂时的宁静,但胸中仍不免有抑郁不畅之气。在这里,他看到了巍峨耸立的宫阙,看到了长安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但就是看不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至交好友,一个被诬陷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惹恼皇帝身边的近臣,被贬江陵。这些忠心为国的正直之士一个个遭遇不幸,那些整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达官贵人都是些什么人也就不难知道了。因此,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感慨。用"何人"作结,既是疑问,又是感叹,虽含蓄蕴藉,言外之意却呼之欲出。
这首诗含蓄地讽刺了当朝权贵们的小人得志。诗人借景抒情,巧妙而自然,虽未明确斥责权贵们的恶行,但欲摆脱周围污浊空气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使那些整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见绌,丑态毕露。这正是本诗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全诗是从登乐游园望见的"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等多处着手,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遭迫害的事实融于对景色的描绘之中。清人薛雪评价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这一点在本诗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2]。
向使[3]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4]谁知?
【注释】
[1]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日:一作后。"王莽"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当初。
[4]复:又有。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飞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做毕恭毕敬。假如这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本诗旨在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切忌片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结论。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断、考察就接受众人的观点,否则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好人。从历史上来看,周公正直贤良,一心为国,却遭到流言飞语的攻击,被迫"避居于东";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怀不轨,阴谋篡汉,但在行动之前还假装谦虚恭谨,蒙骗了不少人。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深刻记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1]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2],两地阴晴[3]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4],不解[5]多情先寄诗。
【注释】
[1]嘉陵江:长江流经重庆的一段的别称。曲江:在长安东南,因河流曲折,故称曲江,是长安城游览胜地,亦是皇帝宴请新科进士之所。
[2]一宵光景:一夜的时间。潜相忆:暗中互相思念。
[3]两地阴晴:两地的天气、气候。
[4]共语:谈话,叙旧。同悔:共同懊悔。
[5]不解:没想到。
【译文】
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边,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人却分隔两地。整夜地想念,却不知道另一地的天气如何。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时候,我也正在池畔思念你呢。两人见面叙别后情景时方才懊悔,当初怎么没想到互寄书信,以解对月怀人之苦呢。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写好友离别后彼此思念的情景。
诗的前半部分"追忆旧事"。月圆之夜,清辉照人,人却不能团聚,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岸;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却不能一起观赏。往日欢聚的情景浮现眼前,离别之痛涌上心头。"一宵光景"二句中,以"一宵"说明"相忆"时间之长,以"潜"刻画思念友人的神态。诗人夜不能寐,遂任思绪飞扬,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天气的阴晴不定,嘉陵江畔与曲江池岸相距遥远,不知道朋友所在的嘉陵江畔是否也是明月高悬?"两地阴晴远不知"在意境的营造上可谓别出心裁。第一联里讲离人虽在两地还可共赏一轮"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又担心连这点也不能做到,从而将离情别绪描绘得格外打动人。颈联以"谁料"领起全联,表现懊恼之情,也进一层体现了诗人细腻入微的感情。尾联"今朝"、"方"等语表现诗人对寄诗迟的懊悔,暗写思念友人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表明双方的思友之情同样深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