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何谓生命美学「生命的哲学」

时间:2022-12-20 16:29:30 来源:心灵邦叶子

大家好,何谓生命美学「生命的哲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含关于生命的意义、美学是什么、人生的美学又是什么、“生命哲学“是什么意思。

1、关于生命的意义

先来分享一段李银河老师关于人生的话。

李银河老师说,生命偶然,人生短暂,人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这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必定会思考的问题。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人忙忙碌碌,很少会去想这个问题。只有偶然独处时,或在无眠的夜里,这个令人惆怅的问题才会突然来到我们心中。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一次对他的朋友说:“使我惊讶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之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可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

“问题在于知道怎样支配自己的生活,才能让它具有更优美的形式(在别人眼中,在自己眼中,在自己将要成为榜样的未来一代人的眼中)。这就是我所要重建的:自我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自己的生活的美学的工程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创造艺术品成了一种职业性的活动—由画家作画,由雕塑家雕塑,由音乐家作曲,由文学家写小说,由摄影家拍照。而这些只占人口的极小一部分,也许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变得与艺术无缝。福柯却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但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是多么美好啊。

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一系列哲学家告诉我们,自我并不是实现给定的,而是由我们每个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自我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的结果。

“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崇高而稀有的艺术!”尼采还说过,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

人的本质—假如人由本质的话—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的、普遍的东西,而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习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对于这些规范和习俗,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却会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范加以改变。

2、关于美学是什么

美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文化艺术活动,音乐、戏剧、绘画等,也包括了化妆、服饰搭配、茶艺、香道、咖啡、瑜伽等一些和日常紧密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再来看一段周宪老师的话。

周老师说,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知识之一,虽没有应用科学那样的实用性,不能教会你如何赚钱、如何打官司、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但它却可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丰富你的人生情感和体验,健全你的人格,丰富你的智慧。跳出美学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美学更像是一种带有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

所以,美学的作用,就在于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生活,来认识自己,倾听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让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粗粮,把审美的概念引入生活,用美学的精神来提升自己,以美学的思维来缔造自己的生活。

3、人生的美学又是什么?

(1)、康德有一个关于人的三种基本心智能力和判断原则,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表现形式为思想,真;实践理性表现形式为意志,善;而判断力表现形式为情感,美。

这三者综合在一起,即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观和实践论,即:理论、实践、审美三部分。

上述三者的关系如下:

思想 理论 真 思想独立,精神自由,比如人文阅读。

意志 实践 善 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职业的能力,商业的能力。

情感 审美 美 ,比如文化艺术的欣赏、美学的熏陶。

“真善美”,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追求。

(2)、关于对人生美学的态度,朱光潜老师有过形象的说法,他曾说道,面对一棵古松,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关心的是木材值多少钱,植物学家关心的是古松的根茎花叶、日光水分,但画家面对古松则是另一种心态,他什么都不管,知识聚精会神地观赏松的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纹线以及不屈不饶的气概。

这三种对待古松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

木材商持的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持的是科学的态度,而画家则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古松。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事物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我举这个例子,想表达的是,真善美三个字是如何在外在环境中实践的,它并不是纯粹的理论。

4、“生命哲学”是什么意思?

生命哲学是一种知识,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但生命哲学也更是一种精神,西西弗就是生命哲学想表达的主题。

西西弗斯式的结局,不会带给你任何物质性的成功、收获,折腾的越厉害,最后终将一事无成。这很残酷,可以选择放弃。

但,如果你坚持了西西弗斯式的结局,却会带来人性自性圆满的突破,在一轮又一轮面对失败的坚持中,人性开始超越动物性,直到,微笑着上山、下山。

到那一刻,人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终极自由:甘愿无所得。

但无所得即是全所得。

眼前的巨石,脚下的大地,与你连成了一体。

当你死亡回归宇宙之时,宇宙将与你融合成一体,人获得了真正的永恒。(听着有点悬,可万物有灵是真实的,朴素/神秘的自然主义,我推荐一本梅特林克的19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花的智慧】)

最后,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人性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比如尼采,对人性观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本质的未定型,由此而有了人的自由性、 创造性和人的自我超越性。

所以,人既是自己的造物主,又是自己的造物者,一生仅有一次自我实验的机会,别浪费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