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苏轼人间有味「苏轼蜗角虚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蜀眉山饶故香,也耽阳羡荷锄郎。
诸城寂苦歌菊杞,楚府情淳喜浪沧。
岁艺东坡烘软腹,日食柑荔醉酥肠。
轻餐海色云湖散,乐笑平生为口忙。
——题记
人间自是有情“吃”,此爱不关官升贬。
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得意时一路升迁,誉满京师,失意时远贬海南,生死难卜。
但是每到一地,他都能发现当地的独特风味,用民胞物与的精神为自己的美食写诗,这也是他的千古可爱之处。
1西蜀眉山饶味香四川盆地紫土肥沃,自古温暖富饶,眉山的浪漫多情也陶冶了这位千年伟人。
在他走出乡关,宦游四海时,仍然思念故乡的乡味,“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小小一碟时蔬,便作成了《春菜》一诗,琐碎的饮食生活,都被苏先生入了诗。
在蜀地的自然风光中,他“狂走从人觅梨栗”,自由活泼的童年,精致美味的蜀地特产,白鱼紫笋,量富味美,一直是苏轼惦念的故乡香。
在苏先生贬谪黄州,拥有东坡时,仍然想念家乡的元修菜。
元修菜的名字非常有趣,其实就是蜀地特有的巢菜。
苏轼老友巢谷爱吃,苏轼也认为巢菜是最美味的蔬菜。
苏轼与老友巢谷闲聊时,提起《世说新语》中“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巢谷说,如果孔北海见了巢菜,该不会说是我家的菜吧?
巢谷字元修,苏轼便将巢菜戏称为元修菜。
在黄州耕种东坡时,苏轼还不忘让巢谷带上一包菜籽,“蒸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
元修菜拥有“中国山珍美誉”,嫩茎叶供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它类似野豌豆,又比野豌豆更有乡土味道。
将它洗干净,慢火蒸熟,颜色仍然鲜亮,撒上卤盐,拌点豆豉、葱花、姜丝,用来下酒,连肥美的鸡豚都失了味道。
与其说是一盘解馋的元修菜,倒不如说是以故味解乡愁,反是倍思乡。
2也耽阳羡种田郎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苏轼于熙宁四年通判杭州,饱餐了东南的湖光山色,杭州美食的精细程度可与蜀地媲美。
苏轼在《和蒋夔寄茶》中写到吴郡名菜鲈鱼脍“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大业拾遗记》曾有记载“鲈鱼白如雪,取三尺以下者作之,以香菜花叶相见,和以细缕金橙食之,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杭州自古繁华,饮食方面也颇为精致,海中的新鲜鲈鱼肥美白嫩,鱼片薄如肌肤,吹弹可破,配上香菜,撒上金丝,色香味俱全。
除了鲈鱼脍,杭州的风味小吃,晶莹如玉的大米,鲜美四溢的海味,都是苏通判心中的人间至味。
春光正好时,苏轼来到曾经魂牵梦萦的阳羡,即今天的宜兴。
宜兴物产丰饶,水色秀美,民俗纯朴。
在他还是一个少年进士时,就与蒋之奇相约,将来告老还乡,在宜兴购田置产,与这湖光山色热情相拥,餐饮一番。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阳羡几乎成了第二个眉山,在感受到宜兴的风味之后,大半个中国,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只可惜,苏先生的阳羡情结,今后只能是回忆了。
熙宁七年九月,苏轼离开杭州,移知密州。
与杭州精美可口的饮食相比,密州远远够不着粗茶淡饭,真真是饿殍遍野。
“公厨十日不冒烟”,杯酒不设,草木诳口,食物贫乏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苏先生总能在山穷水尽时不改对生活的热爱。
没有好奇心,没有超然物外的性格,是不会明白如何用苦食调味的。
密州是一座寂寞山城,也是枸杞和菊花野生的好地方。
苏轼便效法陆龟蒙以杞菊为食,“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干而无味的粟米饭,酸到几乎变质的酱,蒸煮肉块做成饭瓮,除了偶尔沮丧的人之常情,苏轼亦将它们当成密州质朴无华的美食。
苏轼自嘲寻乐,食苦且作养生,戏谑中也道出吃的艺术。
何为美?何为陋?
或丰盛,或简约,甜可乐,苦亦可乐,人生所遇无不可,亦应无所食而不乐。
鱼米之乡,鲜美饮食若可消受。偏僻荒地,粗食硬苦亦不自怜。
4楚府情淳喜浪沧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州。
上天也喜欢这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苏天真,接连下雨,徐州农业焕发了生机。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家家户户煮茧,香绕十里人家,苏轼也醉心于这丰收生产中。
“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日高人渴漫思茶”平平常常的光景,敲门求茶的宁静,苏轼爱这桃花源一般的风土人情,这是人生别样的山珍海味。
与陶渊明笔下的“设酒杀鸡作食”相比,徐州农食更添了泥土的芳香。
但是人在忙碌的时候,是没有闲情雅致琢磨饮食的,就算好奇如苏轼,也只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甜中带苦之味。
而后的一路贬谪,却玉成了这位美食家。
5岁艺东坡烘软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途生活的最低谷,却玉成了这位艺术全才,苏先生的美食天赋有了用武之地。
值得庆幸的是,苏先生在此处拥有了东坡,从此,苏轼便成了苏东坡。
他亲身体会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满足与快乐。
得益于老农指点,得益于虚心耕种,苏东坡收获了二十余石大麦。
因为很难买到白米,苏轼便捣麦加小豆做成二红饭,“以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
安心耕种的农家生活,平易近人的天真本性,他身边又会聚了一群人。
街坊里的聚餐会上总是有可口的农家小吃,刘家做的糕饼非常酥脆,唇齿留香,潘家酿造的酒酸味特别,像是放错了水,苏轼就为这两样农家真味戏做了一首诗,“已似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人间至味,这就是吃货的厉害之处。
黄州的猪肉价贱,东坡肉便诞生了,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甚至患了火眼赤,苏轼也诡辩一番,非得吃肉“子瞻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
子瞻欲听之,而口不许,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子瞻不能决。
口谓眼曰:“他日我病,汝视物,吾不禁也。”
一个调皮的老顽童,让人忍俊不禁。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黄州地处长江江岸,鱼儿肉质细嫩,水质清甜,加上苏先生的厨艺,煲鱼汤极具天时地利人和。
他写煮鱼法,
“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自古文人都爱酒,而苏轼不仅爱酒,还酿酒。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乳酪)清。”
清醇不腻,最又回甘,这首《密酒歌》让多少爱酒之人神往啊,然而这只是苏先生的想象。
不过他真正做出的密酒确实别有风味,拉肚子的功效都可以与泻药媲美了。
6日食柑荔醉酥肠当然,东坡先生还是做汤的高手。
在《与钱穆父》信中就写了做汤的秘诀:
“取笋簟菘(白菜)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菔(萝卜)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
朴实无华的言语,细致入微的描写,短短几行,做汤之乐回味无穷。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抵达惠州。
虽是险恶的岭南,却有清美的风物。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xiao)荔枝然。”
桂花香中绣清,荔枝甜而不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可山水再美,也不能满足口腹之欲,人再有情怀也是要生活的。
惠州匮乏的物质条件,加上没有生活来源,苏轼的境地其实让人心酸,但是耳顺之年,心灵已可安顿。
他买不起羊肉,就开始琢磨羊脊骨,用水煮熟,趁热捞出来,再加入米酒去腥,撒点薄盐入味,再通骨烧烤一番,酥香四溢。
羊的骨髓,味道纤细,又带着羊肉独特的香气,一块骨头就能让蘇公充实一天。
多亏了这不景气的仕途路,不然苏先生哪有琢磨美食的闲工夫?
美味佳肴自己做得,纵是岭南土恶,也胜案牍劳形,何愁不快乐?
7轻餐海色云湖散踏上海南,世界都换了天地,千里悲途,万里无归,大宋王朝最为艰难的地方莫过于儋州。
食无肉,病无药,举无所有,只生愁。
再黑暗的生活,苏轼总能发现它的一丁点光亮,并放大它,让生活温暖起来。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热带岭南最好的东西除了天容海色,便是这甘美的果子。
如果说惠州是买不起羊肉,那海南真是要艰苦万倍,“北船不到米胜珠”,苏轼在此免不得断粮,只能“龟息法”来“食气辟谷”,即依靠吞咽阳光来排除饥饿,以海色为餐,以日光为露,靠意念生活下去。
但是苏学士在海南岛却也尝过“恐怖美食”,那就是槟榔。
《食槟榔》写“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
槟榔其实是“食疗”的绝佳药材,嚼槟榔往往会让人不知饥饿,面红气喘,好比醉酒一般,“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物质辛苦,精神确是绝佳。
海南的椰汁被称为“天浆”“秋露”,东坡父子尝到椰汁也是十分惊奇,《椰子冠》“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椰汁确是琼浆玉露,但东坡父子品尝椰子,不仅仅醉心于它的仙味,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珍爱。
虽做了一生的不合时宜,却用了一生的认真热忱。
君子如玉,亦如铁。
8乐笑平生为口忙苏轼作为大文豪,却自嘲“老饕”。
他在《老饕赋》写道:“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整。烂樱珠之煎蜜,瀚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柁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这就是美食家的小小传记了。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一餐美食融汇人间四乐,餐色可做良辰美景,清欢更是赏心乐事。
从西蜀到汴梁,又入杭州,三醉江南,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儋州。
他的人生,虽有哀愁,但也有它的欢乐,甜似荔枝,酸若樱桃,苦胜杞菊,辣似红椒,食物、生活皆是一理。
苏东坡的思想很广、很深,儒释道都为他所用,始终保有一颗恬淡的心。
食如其人,苏先生的口味很宽、很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他都乐意品尝,并乐在其中。
东坡先生的“平生为口忙”,是消除贬谪寂寞的良方,也是民胞物与胸怀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