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小学老师如何布置家庭作业「老师怎样布置作业更有实效」

时间:2022-12-22 16:05:25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小学老师如何布置家庭作业「老师怎样布置作业更有实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双减”之后,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家庭作业的调整存在疑虑和担心。因此,我们需要真正了解家庭作业。老师应该如何设计家庭作业?怎样布置?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和可操作的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双减”背景下,一些教师与父母对“家庭作业”产生了焦虑。问题集中在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评价等方面。

第一问题:家庭作业是什么?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作业分为三类:(1)阅读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阅读参考书等。(2)口头和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3)实际活动作业,包括实习、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1]。

可见,作业并非都是刷题,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可以如克伯屈说的“以主题或项目为中心进行设计,打破单科教学体系”,实行以项目为中心,统整学习活动的作业设计。

美国学者洛林·W·安德生所著的《提高教师教学效能》一书中,对作业有如下描述:学习任务大部分是由教师分配的,所以每项任务通常被称为“作业”(assignment)。我们更喜欢“任务”(task) 这个术语,因为任务的概念赋予了指定活动的目的[2]。基于他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

任务=布置的作业+特定的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任务”经常是指要为问题提供答案——“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作业从诞生起就携带着“答案呈现”的目的。同时,完成作业还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产生多个结果,实现不同的目的。

在英国学者格里·切尔尼亚夫斯基教授与沃伦·基德博士合作的《作业设计300妙招》中,将家庭作业做了学术化的界定——导向学习的评估的基本工具[3]。这样的界定,如同对“家庭作业”进行透视,作业的属性更加清晰:

1.布置家庭作业的重要意图是“导向学习”。这是作业布置与完成的总目标,即无论作业如何形式多样,充满梦幻,完成过程饱含着多少创意,激发多少的好奇心,其最终的归宿都指向学习,都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路径上。这样的导向,让作业更具备课程的属性,让作业完成更具价值。

2.作业的设计与执行,就是一种“评估”。无论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如何,都不再成为教师对其进行指责、批评的凭据,而是学生学习情况直观反馈与评估的佐证。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最真实学情。这是极具“表现性”的——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或积极创新。因此,家庭作业的评估功能,能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能测量出学生解决问题与实践探索的综合能力。

“导向学习的评估”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且评估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知道他们需要学习什么。作业作为“导向学习的评估”则侧重于在初步学习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考量“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3.作业是一种“工具”。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是为“工具”。可见,作业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手段、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个学科的作业设计、布置与完成,在学科教学视域中,都是必须的。作业完成,促成了评价系统与执教系统以及学习系统的融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回答关于家庭作业的争论,同时可以重新认识家庭作业的存在价值,即家庭作业是统一于学习目标之下的学习项目之一,是有助于学习任务达成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第二问题:家庭作业如何设计?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借助团队共同研制的“大语文创意作业设计”,介绍在家庭作业设计中,如何落实“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全面发展。

“大语文创意作业设计”让作业作为评估的工具,激励学生全面进步,呈现阶梯式发展。其基本设计逻辑为:第一学段(1-2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自然;第二学段(3-4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科学;第三学段(5-6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艺术。

在三个学段的设计中,低年级的“自然”主题作业使人更为纯真、和谐;中年级的“科学”主题作业使人趋于理性、善于实践,具有实证精神;高年级的“艺术”主题作业使人更为高雅、宽广、有品味。同时,三个学段都加强了“阅读”这一关键的作业,这不是“负担”,而是必须的“正餐”。

每一份作业都按照“做中学”的结构设计。即先进入最具创意的“活动过程”,之后结合活动体验,进入“学习过程”,完成相关的作业。“活动过程”匹配上文所述的基本方向;学习过程则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而设计,同时参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层级分类”,对完成作业的进行不同层级的设定。这样的设计理念,避免作业出现重复训练、徘徊在低级层面的状态。

同时,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各部分有整体性的联通,有助于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体系。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紧密配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不断调用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进行调控,希望完成这样的作业系统后,更多学生可以达到“专家学习”的程度。

第三问题:家庭作业怎样布置?

以下介绍“大语文创意作业设计”在布置时的三个要点:“范例提供”“框架设定”“支架搭建”。目的是让作业设计更容易执行,更有助于产生效果,能让“做中学”的理念落地。

第一要素:范例提供。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要给学生带来可执行的“安全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良好开端”建设。研制组强调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借助范例顺利完成,消除面对作业时的紧张感。范例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完成的样本、操作的演示等,主要功能为避免学生盯着满纸的任务无从下手。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的活动环节,研制组为活动设计了步骤指引,并配了情境图,让学生按部就班执行操作:第一步:准备一个大的1号电池和一个小灯泡、2根导线。第二步:用一根导线将电池的正极( )和小灯泡尾部相连。第三步:再用另一根导线将电池的负极(-)和小灯泡灯丝相连。

第二要素:框架设定。框架指的是完成作业时给定的基本模型,也可以是将较大的任务进行切分,划分为小的模块进行。框架辅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优先建模,之后再根据模型中的序列完成,降低了难度,减除了不必要的负担。特别在写作部分,给予写作框架,提供写的序列、模板,能帮助学生快速整理思想,组织文字,顺利完成作业。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的写作任务环节,研制组就做了如下设计,提供了写作框架:

在仔细地观察,动手做小灯泡发亮的实验后写一写,将实验的过程写清楚。你可以这样来记录:

◎实验前,你做了什么准备?

◎实验中,你是怎么做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实验后,你明白的电路工作原理是什么呢?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根据这些问题,把实验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完之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看看哪里不通顺还可以改一改。

相信有了这样的框架引领,学生在完成“写下实验过程”这一作业时,不会因为无从下手而倍感慌乱。

第三要素:支架搭建。支架就是支撑,设计中提供支持,学生就能步步攀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困难,如果不及时提供帮助,也许就会放弃。反之,得到支持就能不断提升。

例如《点亮小灯泡》的学习活动中,提供了短文《爱迪生的重大发明》(选自杜金峰《电的传奇》有改动),进行辅助理解。阅读之后,还借助两道题目进行巩固浇筑:

1.形成解释:短文中讲到,爱迪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创意运用:如果你是短文中的那颗“碳丝灯泡”,回忆你诞生的过程,你会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

在回答后,设计者还推荐阅读两本书:《漫画数字电路》(日本)天野英晴著,罗力铭译著(科学出版社);《电的传奇》杜金峰、刘杰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这些支架的搭建,无不指向辅助学生完成作业,实现认知升级。

最后提示——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记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具体明晰地指出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而不是泛泛而谈,含糊不清;

第二,针对做的结果,要有测量、评价跟进,而不能不了了之;

第三,切实可行,完成作业要具备条件,有可能性,也有挑战性,不能不顾实际、异想天开,任意布置。例如《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过程中,研制组就提出活动项目为“点亮小灯泡”;活动场所为“室内”;活动的时长“20分钟”;活动的准备材料为“1号电池、小灯泡、导线2根”。这样的布置与设计,让活动真实可行,为完成作业奠定基础。

“双减”背景下,科学地设计、布置、落实家庭作业,让作业充分发挥功能,为学习提供强劲的助推力。

作者 | 何捷(作者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