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什么是中国风?「中国风的概念」

时间:2022-12-23 11:41:31 来源:看电影杂志

大家好,什么是中国风?「中国风的概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2015年[大圣归来]亮相暑期档开始,常常听到有关“国漫之光”的论调。

16年的[大鱼海棠]、17年的[大护法]、最近的[风语咒]、临时撤档的[昨日青空],虽然题材五花八门,谈到它们时,最高频的词汇却是同一个——中国风。

要搞清楚这“中国风”到底是个什么风,还得追溯到中国动画的起源。

在中国动画近百年的历史中,有先驱万氏兄弟的坚持不懈,有“中国学派”的蜚声海外,有外国动画的强劲冲击……

总的来说,中国动画逐渐确立了独有的审美特征和价值体系。

动画雏形 初见端倪

中央电视台“动画天地”节目有一句开场白——“从前动画在手上。”

手影游戏就是一种直观、通俗的动画现象。

烛光灯火处,我们用手拼凑出各种形态,在墙上就看到了鸽子、兔子等。

▲不同的手部姿态,组合成不同的小动物

佐以故事、配音,一个简易版“动画短片”就成了。

在中国,动画的雏形——走马灯作为传统节日的装饰品尤为盛行。

在中国式灯笼纸或绢做的罩壁上,画出多幅动物或人物连续运动的姿态,点燃蜡烛,轻转灯笼,动物、人便活了起来。

皮影戏更成熟、更接近现代动画。

用皮或硬纸板雕镂、赋彩做成平面玩偶,借助灯光,在人的操纵下,投射到半透明的屏幕上。再配上人演唱的戏文、对白,一场大戏便开始了。

▲皮影戏[哪吒闹海]

中国动画在这些前身中,已初见端倪。

先看选材,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再看形象、背景、动作设计,直接借鉴传统绘画、中国戏曲。

万氏兄弟 独领风骚

1918年前后,[大力水手]、[跳出墨水瓶]等美国无声电影动画片传入中国。

“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外国‘卡通片’时,心里不禁一震,想画笔下的人物果真动起来了!”

——万籁鸣回忆当年第一次看到动画片

小时候,万氏兄弟看过南京夫子庙的皮影戏,便自画自做自编自导起“纸板影戏”。

这一次,他们决心自己动手,做出中国的动画片。

▲年轻时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从左至右)

求助欧美动画制作人无果。

万氏兄弟根据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走马灯原理,结合传入中国的“活动西洋镜”和电影技术,探索出“崎岖曲折”的动画艺术道路。

1922年底,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拍摄成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滥觞。

▲赞助商是打字机厂,广告内容自然为打字机,画面有些“简陋可笑”,片长仅为1分钟

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诞生,[一封书信寄回来]、[纸人捣乱记]紧随其后。

三部作品均是模仿欧美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方式制作而成,旨在制造幽默逗趣的氛围。

“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

——万籁鸣在《闲话卡通》一文中,检讨这段时期的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中国“新电影运动”崛起。

万氏兄弟响应时局,担起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创作了[同胞速醒]、[精诚团结]、[勿忘国耻]、[民族痛史]、[血钱]等一系列动画作品。

1939年,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登陆上海。

电影公司老板看到动画电影的商业价值,纷纷创立动画公司或动画部。

三兄弟加入新华影业公司,“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取材自《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有关章节,并融合了中国戏曲、水墨画的特点,配以古典乐器所演奏的民乐。

历时一年多时间,1941年9月,在上海的“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电影院同时上映。

▲[铁扇公主]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在角色设计上,有半人半兽的感觉。

有别于西方动画对动物角色的拟人化、可爱化的处理,尽管角色有着动物的头,但身体基本上接近人类。

万氏兄弟还将“团结一致,反抗侵略”的主题,通过唐僧师徒获得最终胜利,巧妙隐晦地融入故事中。

从1922年到1945年,是以万氏兄弟为主的中国动画的探索时期。

“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还要有教育意义。”

——万氏兄弟提出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

在创作初期,中国动画显现出时刻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中国学派 落地开花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动画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楷模。

优美、可爱的拟人化动物形象及圆润流畅的运动过程,这些苏联从美国动画中借鉴来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新中国早期动画作品中。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诞生。

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好评,却也暴露了中国动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该片在威尼斯儿童电影节获奖时,有评委认为这是苏联的作品。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美术造型、格调上近似苏联的风格

1956年,[骄傲的将军]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

▲[骄傲的将军]:人物形象设计借鉴京剧脸谱,故事结构、道具、音乐均以京剧为源头,有京剧表演动画化之感

1957年,中国第一家专业创作,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以上海美影厂为主要基地,创作的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后来被称为“中国学派”。

1958年,在万古蟾的主持下,创作了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吃西瓜]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传统的剪纸艺术、窗花与电影技术相结合

同一年,美影厂还推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纯闹剧片”——[过猴山]。

▲[过猴山]取材中国民间传说,角色造型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它的诙谐是中国式的

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

该片采用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风格。

▲齐白石大师的虾,也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客串了一把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人的首创,一改动画电影史上只有“单线平涂”的局面,创造出水墨渲染、浓淡对比效果。

这一创举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片种。

接下来要讲的这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动画史上,都堪称经典巨制。

1964年,数十位画家,历时四年绘制15万4千多帧图画,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具有“猴、神、人”三位一体的特性,结合漫画、戏剧脸谱、民间版画;哪吒则是个小无赖的形象

可以说,[大闹天宫]这部动画长片,除了动画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是舶来品之外,各个构成元素皆脱胎于中国的传统艺术。

剧本改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人物造型、背景设计以庙堂壁画、民间年画、戏曲脸谱和舞台布景为参考,音乐借鉴民族戏曲音乐,武打动作采用京剧等舞台艺术中的程式化动作。

“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它更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

——法国《世界报》的评论

中国学派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与戏曲,凸显出两个审美特征——程式化和意象化。

程式化讲的是套路。

中国戏曲,从故事结构到人物化装、动作、对白及音乐、道具、背景,皆有章法可循。

以[大闹天宫]为例:人物脸谱化,善恶喜怒清晰可辨;背景舞台化,象征意义明显;动作程式化,一板一眼,配上与动作节奏一致的戏曲音乐。

意象化讲的是意境。

中国绘画讲求象外之意,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片深得真传。

[小蝌蚪找妈妈]中,墨点似的小蝌蚪,通过尾巴摆动的频率表达感情;[牧笛]中,老牛凝神倾听,融于自然。

而从价值体系上看,中国学派讲求“教育意义”。

“尽可能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风。

短暂复苏 遭遇困境

“文革”结束后,中国动画事业开始复苏,题材内容丰富,创作手法多样,制作技术成熟是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的特点。

古典神话故事改编动画有[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善良的夏吾冬]、[蝴蝶泉],童话故事[好猫咪咪]、[黑公鸡]、[老狼请客]、[雪孩子]、[猴子捞月]。

▲1979年的[哪吒闹海],对哪吒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塑造了一个欲火涅磐的英雄

成语和谚语故事有[南郭先生]、[曹冲称象]、[夹子救鹿]、[女蜗补天]、[狐假虎威],现实题材[象不象]、[画廊一夜]、[三个和尚]。

科学幻想题材[我的朋友小海豚]、[小小机器人],以及运用敦煌壁画造型元素的[九色鹿]、水墨剪纸动画[河蚌相争]等等。

1980年12月,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正是看了[铁扇公主],决定投身动画界

之后,以日本、美国为主的国外动画开始大量流入中国。

▲风靡八、九十年代的外国动画剧集大集合

日本、美国已形成成熟的动画产业,产出速度快,在数量上呈现碾压性的优势,形成大面积、全时段的电视覆盖。

内容上,说教意味较轻,注重娱乐功能,目标群体也不仅仅是儿童,受众更广,覆盖青少年、成年人。

中国动画响应市场需求,也开始尝试制作电视动画片和电视系列片。

陪伴一代人成长的《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优秀作品,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但同期的动画产量有限,外国作品的猛烈冲击、中国动画的转型困难,迎来低谷。

中外合璧 褒贬不一

九十年代成为中国动画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古英雄出少年》、《封神榜传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大型动画系列片陆续登场。

1999年8月公映的[宝莲灯],既是对整个九十年代动画转型的总结,又暴露出中国动画进入新世纪后的固有问题。

▲[宝莲灯]的人物形象取经自迪士尼

[宝莲灯]的人物形象出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手,当中很多人从做加工片开始的。

他们比较了解国外动画片制作过程和流行趋势,了解青少年的喜好,这是优势。

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独立的创作能力,面对原创作品,一时无从下手。

最终,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动作借鉴了迪士尼的风格。

既是为了适应青少年们看惯迪士尼动画的眼睛;也是为了动画人物更好的与电脑制作的三维立体背景相结合。

在这一完全中国式的神话故事中,充斥着日式的人物造型、美式的人物造型、中式的人物造型;中国的动画角色形象、美式动画的动作设计。

古代的情节、现代的音乐中国的故事、美国的制作推广方式相互交织拼贴在一起。

整部作品既非西方,又仿西方;既非中国,又非常中国;既要追求民族风格,又要体现国际化,体现出当代中国动画创作转向的又一典型特征。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产量激增。

中国动画制作者们开始妥协,并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制作方式:剪纸、水墨、木偶、皮影这样的特色但费力的制作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快捷方便的电脑批量生产。

从形式到内容上,对日、美动画进行全方位模仿,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我为歌狂》中,人物造型效仿日本青春偶像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中,配角青蛙照搬迪士尼风格……还有一些全面西化的作品问世。

▲中美合作的[魔比斯环]原画,从人物到剧情,都是西方的

即使讲中国自己的故事,也要整合日本、美国的画风、情节与娱乐精神。

《小青天司徒公》中处处是《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仿照美国动画音乐,《秦时明月》系列的人物设计融入日本动漫特征……均呈现出一种大杂烩的风格。

▲[金箍棒传奇]取材《西游记》,只有服饰勉强有些中国元素,从人物造型到故事内核,将娱乐贯彻到底

还一个主要诟病:低幼化倾向明显。

《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片以霸屏的姿态,反复在电视上播出。

虽然也有一些动画获得了较多的正面评价,但从整体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动画,早已风光不再。

在这个时候,2015年[大圣归来]的出现,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大圣归来]从人物形象到服饰、背景,均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

剧本故事是对于经典名著《西游记》的二次改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环境的设计,都脱离了日本动漫和好莱坞动画的影响,真正实现民族化原创。

上映后好评如潮,全民自愿当起了 “自来水”,纷纷安利其他人观影。

如今距离[大圣归来]上映,已经三年过去了。

随后虽偶有佳作,却再也难觅这样一部现象级动画作品。

纵观今年暑期档,[昨日青空]临时撤档,[风语咒]票房不敌[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俄罗斯奇遇],又隐隐证明当下中国动画的窘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