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艺术空间里 设计的分寸几何是什么「空间图形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设计师来说,能为艺术设计一处场所,无疑是职业生涯中最值得期待的工作之一。然而,一个优秀的画廊空间,离不开设计却也远不止设计。
刚刚赢得多个国际知名设计大奖的KennaXu画廊,其背后的设计者魏展文与画廊主徐文,就为我们带来了这间画廊背后的设计故事。
徐 文
KennaXu 画廊
主理人
魏展文
DA INTEGRATING LIMITED
设计总监
与当下人们对国际画廊都在艺术园区或高端公共建筑里的印象不同,KennaXu画廊藏在深圳福田区一个90年代老社区之中,穿过市井生活味浓郁的街道,绿荫遮蔽下一座简洁纯白的小院显露了出来。作为深二代伴随深圳的成长与发展,这个90年代的老社区是徐文成长的地方,如今也成为他艺术事业的新起点。
老社区中的画廊 © 张超
特殊的选址自然是话题的开端,但与预想的不同,谈及选址的原因,画廊主理人Kenna徐文坦言是出于非常现实的考虑:“这里没有租金的成本。”几年来对世界多个知名画廊的走访调研中,徐文发现大多数杰出的画廊都开在画廊主自己的物业之中。
“任何一个好的画廊想要经营好,他的周期是三十年。”徐文说道。“一个长期稳定的选址,可以让我把运营成本投入到做更多更好的展览上,而不是在短期内为了覆盖租金,去做一些求快的盈利。艺术应当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在当下什么最好卖就去做什么。”
能够支撑细水长流,一步一脚印地稳定发展,是KennaXu画廊特别的选址原因,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画廊的经营思路。
KennaXu画廊呈现的德国艺术家恩里科·巴赫(Enrico Bach)在深圳的首次画廊个展“赋格·曲目”(Tracks),集合展出巴赫7个不同系列中的19幅精选画作。当代极简与抽象艺术绘画是KennaXu画廊关注的重点,力求从专业学术的角度去梳理在进行时的艺术流派与脉络。
时间是艺术的重要维度,每个不同的时代所诞生的艺术都记录着那个时代,而徐文同样期待着KennaXu画廊能够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传播在东西方都能流通、认可的国际化的艺术品,同时以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挖掘梳理当代优秀的艺术流派。
“当下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逐渐显现,疫情也加快了世界的变化,这些都昭示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这样的一个变化的时代将极大地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伴随伟大的作品的诞生。”
徐文认为,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画廊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画廊或许从商业角度,很难影响到这个世界,但在艺术的世界中,推出好的艺术品,记录好的艺术流派,我们就成为这个时代与历史的一份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也是我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的途径,这也是做画廊带给我的满足感。”
“国际化、学术性” KennaXu画廊的定位为空间设计树立了目标蓝本,而项目老社区住宅的特殊选址也为设计带来了诸多空间结构上的挑战。迎接这些问题的,是DA INTEGRATING LIMITED(下文简称DA)的主创设计师魏展文。
“设计师都很期待艺术馆、博物馆的项目,我也不例外,当机缘巧合得到一个艺术馆的委托后,我们非常珍惜,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魏展文早年的设计研究方向是更为前卫的理念:跨学科的弹性布料研究,异形的参数化设计、空间行为表达等等。
早在2013年的时候,DA就以装置艺术为线索,为商业零售空间注入体验概念,设计了许多个性张扬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项目,在业内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在面对艺术空间之时,魏展文却选择了“后退”。
光影斑斓,为静态的画廊增添一丝灵动
“与其他商业空间不同,艺术空间的核心的主角是画。画廊中展出的虽然都是当代艺术作品,但不同的艺术品风格各异,创作的感觉也都不一样,在空间中也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这个时候,其实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展示、呈现和体验,让空间成为艺术的助力。”
“因此真正开始设计时,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设计些什么’的压力,而是更多的集中去思考画廊空间的需求:光照如何还原画作的色彩,艺术品需要怎样的空间的氛围等等。”魏展文说道:“风格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项目的类型与功能。”
一切让位给艺术,在一个好的艺术空间里,首先看到的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设计,设计师如果过于强调个人的风格,在展览的呈现上就会被削弱。为此魏展文与DA团队选择以“无”的设计,为画廊的艺术品们打造空间。
光影流动
空间中的白是当代极简的底色,吸纳万物,却只呈现出万物本真的样子,能够最完整的展露出绘画的色彩、构图、美感与思考。设计以“空无”之感沉淀自由与宁静,让光影、自然与艺术品和谐互动,共同成就艺术之美。
“基于艺术空间的属性,我们首要考虑的是空间的整体性和包容性,需求导致了“无”的效果,看似相同的极简空间,但因空间的环境与细节又有诸多不同。”魏展文介绍道。
在KennaXu画廊中也埋藏在着诸多精巧的设计:大片落地窗引入外界绿植景观与阳光的同时,通过精巧的灯光设计,完美地还原画作的色彩;每一扇窗都精心的框出室外的风景;将固定的结构墙与梁柱与天花灯带的设计融合,呈现“画框”之感......
“在一些空间设计里,其实造型的东西有点过多了。虽然造型可以提升视觉,但很多只是短暂的‘流行’,而画廊空间,他需要长期的重复的使用,需要做到每一次来,看起来的感觉都不一样。如果做很多造型,空间就死了,灵活性就没了,它的包容性也就没了。”魏展文说道。
跟随画廊的运营模式与功能需求,依托基地原有的环境,魏展文的“无”设计,反而令空间能够跟随天气的变化,不同艺术品的陈列而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广泛,艺术品的消费群体也在快速壮大。“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名言,更是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这个行业。徐文却认为,如今人们很多时候已经曲解了约瑟夫.博伊斯最初说出这句话的意义,“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吗?当然不是。但是每一个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拥有敢于颠覆的创新精神。”
空间,人,自然
对于魏展文来说,当代艺术给予最大的启发,也正是这一种探索与颠覆的精神,艺术家对创意的探索可以是无限的,而空间设计不行,在种种妥协中,设计师很容易走入“交作业”的惯性之中,而他则希望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探索和尽善尽美的过程。
“在我们多年的实践之中,很少遇到反复的修改,大多都是一轮过,因为我们关注业主的想法与需求,重视项目的功能本质。因此在设计思考时,探索的东西和创作的方向大多都是对的。”魏展文说道。
一个出色的项目落地,是50%的需求,50%的设计,依靠的是业主与设计师双方的合力。让艺术的创新精神与设计的服务精神,在项目中得到平衡。
徐文作为画廊主,对于画廊的落地也感触颇深:“没有充分的沟通,设计其实会给运营埋坑的,这是非常需要经验的,没有经历过布展策展,没有设计过艺术空间,即使是成名的大家也可能翻车。”
看似“空无”简单的空间中,埋藏了诸多的设计细节,每一处天花与结构的配合都经过仔细的尺度推敲。
设计师并不创造作品,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挖掘者。
“很多时候我会忘记我之前做过什么,擅长什么东西,而更愿意去思考项目本身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与业主的交流与探索,双方的碰撞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佳作。”
将业主的需求置于首位,而不是急于表达风格,在魏展文看来,设计最终服务于他的使用者,看重功能与需求,专注本质的思考。
徐文与魏展文的紧密配合,让KennaXu画廊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在画廊开幕首展,艺术家马树青专为画廊创作了一批探索实验性作品。策展、艺术品与空间三者,共同融合成一个精彩作品。
艺术家马树青创作的艺术装置:无题 2016 © 彦铭 / 本末堂
在早前的媒体采访中,马树青也不吝对KennaXu画廊空间的称赞:“之前有人问我一件作品在什么样的环境空间里看是最佳的状态?我常说应该是在自己创作的地方吧,因为作品是伴随着那里的光线,和周围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但我发现在这个空间里观看自己的作品比在自己的画室里的观看效果更好。尤其是空间和光源的配合,让一件作品的很多细节都呈现出来了。”
保持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不忘兼顾功能与使用。魏展文与徐文的并肩的配合,成就了KennaXu画廊包容的空间界面。
而在社区里,相邻的其他改造项目也模仿起了画廊的纯白极简造型,画廊在这里的存在或许在未来的时间里会影响社区里更多的改造与小业态,而这正是艺术与设计对生活潜移默化的浸润与美的传递。
文/编辑:MIKI
图片摄影:张超
校对: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