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摄影纪实风格的特点「摄影纪实风格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摄影是一种光线的艺术。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盐摄影法,现在一般将其作为摄影的起源,迄今已经180多年。摄影发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被当作一门工业技术,只是一个现实的记录工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摄影才逐渐被艺术家们所接受,步入艺术的殿堂。此时,距摄影问世已经130多年。
摄影发明后,尤其是摄影成为艺术后,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论与争议之中,比如摄影的分类、摄影的风格等等。
摄影成为艺术之后就具备了向他人展示的属性,进而出现了摄影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但可以用做摄影的被摄物质浩瀚如海,世间一切可见的事物或事务(如果需要并被允许)都可用于摄影,如今,很多射线等不可见事物也能够用于摄影。任意两种被摄对象比如风光摄影和人物肖像摄影进行比较、可见物体与肉眼难以见到的射线进行比较,他们之间没有相互可比的一致性条件,其比较结果必然有失公允。为了实现某种公平,人们人为地将摄影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别,比如风光摄影、人物或肖像摄影、纪实摄影、创意摄影、商业摄影等等。摄影分类使得人们能够在同一类别中对摄影作品进行相互比较,以求这一比较最大限度地公平化。但是,摄影的分类又引申出新的问题,即摄影如何分类、为什么如此分类,比如,为什么设置纪实摄影。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之最为接近的就是绘画艺术。画家绘画完全可以放飞心情,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包括画家意念中的、人世间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或景象。摄影与绘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只能对一个客观现实中存在的,而非虚幻的物质进行拍摄,风光、人物、花鸟鱼虫、射线等等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摄影发明之初,拍摄一张照片需要1、2分钟甚至长达10分钟之多,当拍摄一个人物时,被摄者需要长时间静止不动,远不及现在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就可获得一张照片这样简单容易,可它仍是一个真实的拍摄。一颗子弹穿过一个苹果,我们没有看到子弹的飞行,只是看到破碎的苹果,但飞行的子弹确实存在。即便如今制作一个假的现场进行拍摄,在拍摄的那一时刻这个假的现场依然存在,我们无法否定这个现场(在那一时刻)存在的真实性。反之,乌合麒麟的漫画再真实,再接近现实,它还是一幅绘画作品。因此,摄影可以称为记录的艺术,也可称为纪实的艺术,或者说全部的摄影都是“纪实”的摄影。
但人们还是在摄影中做了“纪实摄影”这么一个分类,因为这里的“实”不是事物或事务的表面现象,而是事物的内涵或本质。纪实摄影能够给人带来“事实”的启迪,一幅真正的纪实照片面世后,它应该能够提示欣赏者思考照片反映的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达到什么结果,即所谓的五W思考模式。也就是说纪实摄影的摄影师不是简单地暴露问题,而且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有些摄影师直接投身于改变社会、改变现实的活动中去,摄影只是他们所做的第一步。国外对此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做“行动主义摄影”。如果欣赏一幅纪实照片后我们只是表达出对照片内容的好奇,或是仅仅提出一些摄影技术方面的问题,那它就不是一幅好的纪实照片。
纪实摄影应该是事件真实的反映,不带或尽量少带摄影者的主观性。但有些摄影人对现实做了较多的人为干预。如,现场记录可能是真实的,但通过不同形式的处理,其所反映的内容可能就带有摄影作者的主观性,摄影作品的内容就失去了真实性,甚至含义完全相反,比如摆拍。再如,一张带有一定思想性的照片,经过一定的剪裁后其表达的含义与现实截然不同,或者在一个较大的场面中,摄影人只拍摄其中的一个角落,也可达到相同的目的。再比如很平常、很阳光的一张照片被人为地加上了一片“阴间滤镜”,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昏暗,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昏暗,也包括思想认识上的昏暗。这些都是纪实,但它却不真实。这里就有一个局部真实和全局真实的关系问题,正常情况下,局部的真实性和全局的真实性应该一致,但在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局部的真实性和全局的真实性可能相互背离,也就是说一幅纪实摄影照片在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内容可能并不真实。
《百度百科》上说,“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纪实摄影应该反映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善良准则、真实性。”人道、善良、真实,这是纪实摄影的三要素,以人道为出发点,以善良为目的,以真实为手段,拍摄制作出一幅完整的摄影作品,这才是纪实摄影的全部内容。这里所说的 “实”不是照片表面为人看到的内容,而是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好的摄影作品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对社会改变的促进,一幅“大眼睛”带来的几十年的希望工程,让无数的孩子走进了学校。一幅“天梯”的照片让悬崖村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发生在一个悬崖村,而是一个个悬崖村。
一幅记录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3岁叙利亚男孩尸体的照片传到全世界。照片没有刻意地修饰,但它将战争的残酷、难民的悲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引起世界上正义的人们普遍的共鸣和对战争的反抗。
摄影有着太多的表现形式,影调和色调是一幅摄影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多年来摄影圈一直流行一些所谓的低饱和度、灰暗的色调,这些色调被广泛应用在反映我国四川大凉山、西藏、云南等地、或国外非洲等地那些相对贫穷地区的摄影作品上,甚至很多如今表现胡同、弄巷的现代国内城市摄影作品也采用了这些色调,通过色调的改变给照片增添了几分陈旧感、苍凉感。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但用于表达作品效果的形式出现了偏差。这些色调作为一种摄影后期制作技术手法固然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纪实摄影,恐怕与“实”相去甚远。哲学上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方面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要相互协调统一,协调一致的摄影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有意地以阴间滤镜等某种特殊技术手段做出扭曲现实的表现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至于通过弄虚作假制成的所谓“纪实”照片,与“实”毫无关系,不过是欺骗众人。美国摄影师路易斯·海因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照片不会说谎,但说谎者会拍照片”。
国外一些新闻通讯社要求摄影记者拍摄照片后不得进行任何后期处理,甚至不得进行诸如清晰度、明暗、色彩、裁剪等最基本的照片调整,这一切只是为了追求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当然,这种真实性的强弱、有无,也会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自媒体的发达大大地增加了常人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人们随时可以将一幅照片发到网上。许多年前,有人统计每天发布于网络上的、能够为他人所见的照片有上百万张之多,可能现在每天发布的照片会更多,尤其是手机摄影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当我们上传其中百万分之一时,那它应该是一张什么内容的照片?与艺术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或许真实更加重要。
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摄影人通过相机反映社会,同样会受到各种影响。只有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社会影响,摄影人才能够真正地通过照相机进行“纪实”。或可说,态度决定结果。尤金•史密斯说过一句话,“要是没有足够的情感深度,景再深又有什么用处?”
纪实摄影的目的是什么?责任和改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