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生命是一瞬间的事「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时间:2022-12-25 17:33:17 来源:医师报

大家好,生命是一瞬间的事「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曹彬


第一部分:生命是什么?什么是死亡?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1944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就叫《生命是什么》,引导年轻的科学家们开始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质。克里克是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坦言,正是读了《生命是什么》这一小册子之后,他的研究兴趣从物理学转向了生物学。


薛定谔认为生命物质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秩序和规律性。生命是能够进行以碳氮氧等元素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学反应的系统,而死亡即前述化学系统停止运作,死亡就是走向无序。但是,终其一生,生命体都在不断地增加正熵,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活着,必须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食物里包含至关重要的“负熵”,生命体正是依赖负熵而生的,从而抵消了其体内自然生成的熵。所以,从生物学、化学角度说:生命就是不断摄取食物,维持身体的生化反应;如果生化反应停止,熵增,就是死亡。


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皇帝,同时也是哲学家的玛克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定义过生命和死亡。他说: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把死亡参究一下,靠理性的分析把那虚幻的恐惧撇开,他便会觉得那不过是自然的运行而已。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须知一切生物都由几种原质组成,死亡不过是那几种原质的解体而已。


2500多年前,《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孔子对死亡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由于中国主流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对死亡的回避,民间抽象出鬼的形象来代替死亡。由于鬼是丑陋的、可耻的、令人恐惧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也是丑陋的、可耻的和令人恐惧的。很可惜的是,中国对死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鬼的形象的描绘中,而没有利用理性的思考去深究鬼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


把玛克斯.奥勒留和孔子对死亡的态度进行仔细对比,就不难发现,西方的哲学家更加注重理性,而东方的哲学家更加注重感性。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家对理性的尊崇,预示了近现代科学和医学在西方的诞生。



第二部分:生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作家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余华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他是真正懂得活着意义的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时间飞逝,时间不可能倒流。昨天的已经过去了,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不管是风光的还是出丑的,都已经过去了。如果说昨天的还有点什么意义,那就是我曾经历过;明天的还没有来,不管如何期待还是如何焦虑,都无法预测明天的结果。等明天到来的时候,我再去经历也来得及,等到了明天,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所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能是当下,只能是当下我的经历和体会。


那活在当下,也有个怎么活的问题。怎么活才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生命意义的评价有两重标准,一个标准是自我评价,另一个标准是他人评价,也就是第三方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更重要。我认为,“内心的安宁”最能反映自我评价的生命意义。当然,自我评价离不开第三方评价。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价值(Value)和美德(Virtue),比如:诚实、实事求是、爱与被爱、保护弱者、孝敬父母。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如果不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即使获得世俗的“成功”,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但是,千万不能为了迎合第三方评价而损害自我评价。活在当下,是我自己在活,不是为别人而活。这里的别人,既包括现在和你产生直接关系的周围的人,也包括你还没有见过的身后人。


我去过西藏拉萨,亲眼见到磕长头的牧民,他们的专注震撼和感动了我。他们关注当下,周围人的围观,不管是羡慕的目光,还是可怜的目光,在磕长头的牧民那里,都等于无。我磕长头,是我的事,是我此时此刻的事情,与周围的人无关。电影《阿甘正传》里,很多人跟随阿甘跑步。突然有一天,阿甘停下来不跑了,他只是说了一句话“我累了”。在阿甘那里,周围人态度都不能影响他跑步还是停止跑步。


我们去一个景点或者参加一个聚会,很多人拍照留念,甚至留下“xx人到此一游”的题字。我们旅游和聚会的意义在于当下的体会,景点风景宜人,聚会的美食和朋友相谈甚欢。而不是留下照片和题字,为了得到将来身后人的认可。我们绘画、创作、还有研究,是因为我们享受绘画、创作和研究的过程,如果为了身后留名,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至于将来身后人如何评价我的工作,那是他们的事情,和我无关,也和我的生命的意义无关。


因为生命就是短短的一瞬,生命的意义就是关注当下。试想一下,一瞬间有多少事情会发生。我们要用理性,尽职尽责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我们一生中,做任何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样。我们过每一天,都像是过最后一天那样,不激动、不麻痹、不虚伪、不抱怨。死亡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当弥留之际,当我们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们不要抱怨,要欣然接受。


实现生命的意义需要内在动力,动力的产生来自人的自我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为八个等级,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的需要。我觉得马斯洛的这个需求理论过于复杂,其实,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我认为真正的需求只有两个,一是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的需求,摄入适量的食物和水,有衣服保暖,保持体温,维持生命所需要的化学反应;另一个需求是自我展示的需求,生命就是短短的一瞬,自我展示就是为了证明我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自我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发一个微信圈,展示自己的美食、美景和好成绩,到展示自己的绘画、文学作品和科研成果,恋爱、结婚生子、留下后代也是一种生命的展示形式。


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我们的一生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去做。对于那些于生命意义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宁可输,不要赢。《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就会懂得“命”的含义。“尽人事听天命”。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宇宙中短短的一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何等渺小啊!对于宇宙分配给我的这一瞬间,我都要欣然接受。当我努力了,尽了力,我就坦然接受当下在我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事情发生了,就是合理的,我没有权利抱怨。


第三部分:作为医生,如何面对生命和死亡?

1998年,我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协和医院工作,我学习和工作是在同一个场所,甚至宿舍都没换,昨天我还是一名医学生,今天我就是一名大夫了。医院,就是我对社会的全部理解。我通过医院,观察这个社会。每个白天,医院的门诊大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个夜晚,救护车不断呼啸而来,不时听到家属焦急的呼喊“大夫,大夫”;医院还有一个安静的所在,那就是病人离世后暂时存放的地方,在这里家属和他最后告别。成家后离开医院的宿舍,每天回家路过天桥,桥下车流滚滚,人流不断。我常常想: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人们为什么来医院?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是因为他们病了,有痛苦,才来医院。当然,病有很多种,有失明的,有走不了路的,有说不出话的,有吃不下饭的,也有睡不着觉的;有的人太胖,来医院;有的人太瘦,来医院;也有人,坚信自己有病,由于这种“坚信”,给他带来了痛苦。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各种痛苦,所以才有医院。来到医院里,人们可以坦然的、心安理得地向医生、护士展示他的痛苦;甚至暴露他们的个人隐私,也不觉得难为情;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医生、护士想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人们生病想休息的时候,到医院请医生开病假单;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是从医院离开这个世界的。


医院是什么地方?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所在,是为这个世界上痛苦生活的人们舒缓痛苦的地方。


医院(Hospital)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避难,有招待的意图,后来,才逐渐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收容和治疗病人的服务场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因为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在多地设置医疗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为病人治病。隋朝建有“病人坊”,专门收治麻风病人。宋明两代,官办的医院叫“安济坊”,民办的医院叫“养济院”、“寿安院”,收容、收治贫穷的病人和乞丐,治好了资助返家,死亡的则帮助掩埋。


西方最早的医院建立在古罗马军队的要塞中。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军队开始占领地中海地区,受伤或患病的士兵迫切需要得到治疗,于是军医院就诞生了。欧洲进入基督教统治时期后,教义强调人类有责任向病人与穷人提供帮助,并认为向别人提供帮助的任何人都能获得上帝的恩典与精神上的拯救。这种观念支配了基督教的各种慈善事业,也使得作为慈善、照顾与康复之地的早期医院应运而生。


早期的医院与修道院、教堂几乎是一体的,或者说是医院是修道院与教堂的一种外延形式。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不仅仅是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她还推动了现代医院的改革,也是现代医院的奠基人。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和38名护士到野战医院工作,通过对前线档案的调查研究,南丁格尔指出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战场外感染,医院卫生条件太差是根本原因。南丁格尔回国后,写下了《医院札记》,对医院建设与管理的影响很大,被视为医院改革的权威范本。此后英国的部队医院和地方医院建设都按照的建议,注重卫生条件,病人的交叉感染大大下降,存活率也自然得到提升。南丁格尔让英国的医院改革成功,成为其他欧洲国家兴建医院的样板,各国纷纷学习英国新建医院的做法,也带动了世界医疗水平发展。


人为什么会生病?

病,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数千年来,直到近现代,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东、西方医学家在疾病的病因研究方面都进展缓慢。


东方医学的代表著作《皇帝内经》,用“四时五脏阴阳”解释病因。被西方医学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曾经提出病因的体液学说,他认为,人生病,是因为人体内的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等四种液体的混合比例出了问题。西方医学史另一位代表人物,古罗马的盖伦继承和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提出“气质学说”。盖伦对医学的贡献在于,他开创性的采用了动物活体解剖的研究方法,《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本书阐述了他自己在生物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虽然盖伦的理论统治西方医学1000多年,但是因为人与动物的巨大差异,盖伦的理论仍存在大量谬误。


直到16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1543年发表《人体构造》,才启蒙了现代医学。维萨里《人体构造》这本书,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于同一年出版,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性著作。德国医学家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最早把显微镜技术用于人体解剖,被尊为“细胞病理学之父”,他最早发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机制,并提出栓塞这一术语。菲尔绍实证、科学的研究方式为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对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科赫被誉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不但明确了炭疽和结核的病因,而且还启发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石炭酸对伤口进行消毒,首创“无菌手术”,使外科手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命运。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解剖学、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广泛应用,科学家对很多病的病理病生机制都逐步深入,先后明确了传染病、糖尿病、冠心病、胃溃疡的病因。但是,大多数疾病我们还并不完全清楚真正的病因,如:细菌引起的脓毒症,病毒引起的感染中毒症、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焦虑抑郁,等等。这说明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既有先天遗传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包括生活和工作环境,大气污染,生活和饮食习惯,致病微生物的入侵等等。


医生是什么人?

医生是懂得生和死的人;医生是给病人和家属说这句话的人:生活没有你想象的这么难;医生是陪着病人走完最后一程的人,让病人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静的离开。每次看到医生转运病人都很感动,感觉医生正在把精气神和生命传输到病人身上。


虽然医学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特鲁多医生的话还是在不断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特别要学会如何面对病情无法逆转,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对于患者来说,他有权利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他应该在死亡之前有保留尊严和隐私的权利、有使自己的痛苦得到一定控制的权利,而且,有权利选择死亡场所,包括家或其他患者自己认为舒服的地方、有权利获得必要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有权利得到任何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有权利在任何地点,不只是在医院接受临终关怀,有权利控制谁在场,与谁一起分享死亡……他的生前预嘱值得被尊重、应当有时间与亲属告别,并能够在该走的时候离开,不被拖延无意义的生命。


第四部分:结语

如果我们理解了生命、理解了活着的意义、知道了因何为生,才能知道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死,才能主动追求有意义的“永生”。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要充分尊重终末期患者的尊严,让这些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也有尊严地死去,确保终末期患者有尊严的死亡是医学艺术的缩影,并反映了医学的核心。当患者因为不可逆疾病死亡的时候,他的家属还要好好活着。


4年前的7月8日,我的妈妈离开了。她为我选择了从医的道路,她一直坚信她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谨以此文纪念我深爱的母亲。


曹彬

2022.7.8.6AM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