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文人艺术家的谋生方式和社会地位是什么「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豆瓣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文人艺术家是生产者,但和农民、手工艺者之类的生产者不同,文人艺术家生产的东西没法直接吃、直接用,社会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也不是那么迫切,总体来说市场小且不稳定,还极度青睐其中的极少数杰出者。因此虽然不乏物质条件优越的文人艺术家,但无论什么时代,大部分文人艺术家过得都挺一般。特别是搞艺术的,搞不好就生计窘迫,只能不断靠家人接济了。
无论中西,自古至今文人艺术家的谋生方式主要有三种:
1.做清客门人,
2.做市场上的售卖者,
3.进入大学等公益机构。
第一种我们很熟悉,所谓娼优弄臣、帮闲文人、家庭教师指的就是靠第一种方式谋生的文人艺术家。在传统社会,这是文人艺术家最理想的出路,可以结交君主大臣富商大贾,机会多多,待遇优厚,地位也较高,最重要的是稳定。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在现代社会,这条出路基本堵住了。
做市场上的售卖者也很好理解,卖字卖画、代写书信都可归入此列。也许有必要区分两种售卖方式,一种是接受订单然后开始制作产品,一种是先制作产品,然后再售卖给不确定的顾客。这种谋生方式现在依然存在,从传统的画家、书法家到网文作者都靠这种方式谋生。
最后是进入国家或基金会等出钱办的大学或其他机构。国家也好、基金会或富商个人也罢,只出钱,不要求占有作品,因此这是一种公益行为——当然你可以说出资方是为了谋取名声,但这不影响其公益性。
成为机构职员应该是文人艺术家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出路。这和第二条出路不矛盾:混得不好只能拿体制内的死工资,混得好的还能在市场上大赚一笔。
这三种谋生方式何者给了文人艺术家最大的创作自由呢?按一般的看法,自然是市场,毕竟一提到市场很多人脑子里就联想到自由。但真的是这样吗?文人艺术家为了赚钱不得不迎合市场口味,而市场口味往往不怎么高明,相比之下,能养门人清客的有权势者品味还更高一些。也许,给予文人艺术家最大自由的恰恰是看上去最体制化、条条框框最多的第三种谋生方式。
一个人的地位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的,权力、金钱是最重要、最稳定也最受大众认可的两个因素,除此之外就要算文化了。有钱有势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多半没钱没势,于是这些社会资本之间会进行交易,有钱的花点钱附庸风雅,有文化的站台帮闲赚点钱,诸如此类。
文人艺术家自视甚高,但社会不一定买账。于是他们往往陷入严重的地位焦虑,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很“酸”:对主流评价标准表示不屑,但其实又挺在意社会大众对自己的看法,而社会大众对自己的看法一般总是低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于是他们更强烈地表达对主流评价标准的不屑。
面对地位焦虑,文人艺术家发展出了两种主要的应对模式。
在世俗意义上混得比较成功的文人艺术家往往向上流社会靠拢,模仿贵族、富商的仪容举止。有研究表明,文人艺术家在炫耀性消费上花的钱按支出—收入比算远远高过其他社会群体。
另一些文人艺术家——往往是混得不怎么好的——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做些离经叛道的怪事,说些怪话狂言,用蒂花之秀洗头然后养长发……总之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离经叛道特别是鄙视小市民价值观的怪人,以此证明自己特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暗示根据真正合理的评价标准,自己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精英伟人。这里面有真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强烈的地位焦虑导致的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