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行为艺术是艺术吗「行为艺术是艺术吗」

时间:2022-12-27 15:01:28 来源:新华网

大家好,行为艺术是艺术吗「行为艺术是艺术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你正在坐地铁,迎面一群年轻人脱下裤子,你会作何感想?恐怕是惊吓大于惊喜。最近真有这么一则新闻:在杭州地铁上,一群年轻人搞了一个“地铁无裤日”,结果地铁上的乘客被惊得一脸懵,很多乘客将其评价为“不文明”。

“地铁无裤日”原来师出有名。它起于2002年,发于美国民间,意在为生活增加乐趣,这几年有流行之势。1月份正是欧美搞“地铁无裤日”的时节,这些年轻人想必是原版引进。但正所谓“适合外国人的,不一定适合中国人”,这道理一次次被证实:广州地铁上也曾搞过“无裤日”,结果脱裤子的全都是外国人;从大多数人的反应来看,脱裤子并没有增加什么乐趣,倒增添了不少尴尬和疑惑。这是极为生动的水土不服。

类似例子并不鲜见。如果将洋节直接搬进来,公众还能部分接受的话,那么行为艺术直接嫁接到国内,遭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反对。为什么?因为行为艺术本身就不循规蹈矩,通常多与暴力、血腥、裸体有关,而且它门槛极低、标准模糊,导致大多数人的印象和观感是“骇人听闻”“哗众取宠”。比如,有大学生把自己关进笼子,标明50元出售;还有女生用链子拴着男子,让他们跪地前行。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大多数观众都看不懂,原因在于这种表现只有行为、没有艺术,满足的无非是猎奇心和自我炒作。

不如先从行为艺术的概念讲起。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其中必须包含以下四项基本元素: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其中最后一项尤为重要,因为艺术要传递价值,就需要有沟通和交流。而我们身边大部分的行为艺术,例如“地铁无裤日”,观众压根不知怎么回事,没有传单说明,也没有讲解答疑。公众怎么可能会知其所以?怎么可能会不反感?在一定程度上,行为艺术不能自说自话、自导自演,而要体察观众的承受力、理解力,以更“入情入理、入筋入骨”的方式来演绎。

行为艺术如何传递艺术价值?关键词有两个:同理心、交流欲。首先是同理心,表达前要考虑群体和面向。适合外国人的不一定适合中国人,适合年轻人的未必适合中年人。比如英国剑桥大学有个“晒屁股大赛”,可能就只适用于部分校园。同样,“无裤日”如果也注意到场合和受众,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第二个是交流欲,要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如果不进行解释,人们可能连主题都搞不懂,更何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行为艺术是无法单靠心领神会形成共鸣的。

如果妥善处理好同理心和交流欲的问题,行为艺术完全可以变得健康和高雅。比如,有人表演《房奴》,把自己的头和双手用房屋平面图形状的镣铐锁住,在房交会上到各大开发商的展台“抗议”,观众很容易就理解怎么回事;同样在杭州,曾有艺术家浑身紧紧包裹着塑料袋,在某超市门口痛苦地挣扎,通过讲解来呼吁公众少用塑料袋,注意环保,观众也很容易受触动。这样的行为艺术,不仅准确把握住社会议题,而且确实传递出艺术价值,比那些移花接木、照猫画虎的原版行为艺术更有生命力。

一言以蔽之,行为艺术的目的是“艺术”,手段是“行为”。过度关注“行为”,而没有“艺术”,再花哨的手段也无济于事。(扶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