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转战陕北作品「陕北农民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 魏辉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著名论断以及“革命的文艺,应该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创作原则。8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文学家、艺术家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深刻地体现了“革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人民的艺术”的崇高创作思想。
“转战陕北”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非凡而伟大的意义,一方面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重大转变,最终赢得全国解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乐观、自信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们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和不同的创作手法抒写这段革命历史、赞颂伟大革命精神、讴歌伟人英雄形象。一幅幅振奋人心的《转战陕北》历史画,成为激励我们不忘革命历史,团结一致、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亲切的路遇
1957年,画家高虹在陕北地区实地走访、考察、写生后,创作完成了油画作品《转战陕北》。该作品以朴实的生活化视角再现“转战陕北”的革命历史场景,以质朴的绘画语言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红军战士们在转战陕北途中与米脂、佳县一带当地人民群众以及坚持敌后斗争的红军战士亲切相遇的历史场景。
画家采取“色彩分形、质朴叙事”的艺术创作理念,以灰绿色统摄画面主体色调,在质朴沉稳的色彩主调中突出画面中心位置的毛泽东形象。毛泽东(当时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与途中相遇的群众如同邻里之间亲切打招呼、拉家常,平易近人和可亲可敬,深厚淳朴的人民情谊充满画面。黄土高原上泥泞曲折的小路和雨后迷离的天空是对转战征途的艰辛隐喻;毛泽东、周恩来一行平和而淡然的神采却透漏出无限的从容自信,这种自信幻化为一种“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必胜信念。画家艾中信曾评价该作品是“一件在艺术风采上很成功的、平易而又富有诗意的好油画。”
高虹 油画《转战陕北》 456×205厘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豪迈的展望
1959年,画家石鲁创作完成革命历史画《转战陕北》,这幅悬挂于国家博物馆的经典中国画作品,不仅因宏大的绘画主题被视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经典之作,更因其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和博大真挚的艺术情感,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灵。
石鲁青年时期就在延安宝塔山下生活近10年,并参与了转战陕北的战斗生活。陕北高原的沟沟卯卯都在他生命中烙下深刻印记,一次次战斗都触拨他的艺术情感。情动于衷而诉诸于笔,石鲁仅用3个月时间就创作完成了《转战陕北》。
石鲁的《转战陕北》延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点景传神、比兴抒情”的艺术创作理念。画家有意识地在“空灵”之处“描写”点景形象来对作品进行点题,并对点景人物——毛泽东——的位置安放与情态表达做了精巧的设计,体现出“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思想。作品中描绘的是毛泽东的背影,但人物站立高原山巅,气定神闲眺望远方的豪迈神情展露出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另外,作品还大量使用了隐喻手法,以“比兴抒情”的艺术手法实现情感表达。比如,巍然屹立的毛泽东形象,隐喻其犹如延安宝塔一样的神圣革命历史地位;毛泽东身后的“一兵一马”,则是隐喻红军“以一当十”和转战途中的千军万马。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创作理念也是构成该作品艺术形象简洁、绘画思想深刻的重要原因。
石鲁 中国画《转战陕北》 233×21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沉静的思考
1972年,画家王式廓创作完成了油画《转战陕北》。这幅作品在创作构思和表现形式上与高虹的《转战陕北》则截然不同。高虹作品是表现动态的叙事场景,而王式廓作品则表现了更加简洁的静态特征,体现出“理性特写、凝聚精神”的艺术创作构思。画家采取聚焦特写的艺术视角和造型表现方法,深入刻画毛泽东主体人物形象,以毛泽东叉腰沉思的安静神情传达出一代伟人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对革命斗争形势的运筹帷幄和对转战陕北战略局势的沉静思考。
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了理性的形式美学建构,比如主体人物形象位于画面右侧近黄金分割比例的位置,凸显数理艺术之美;人物头部位置高度有意识地越过黄土高原的天际线,凸显崇高意象之美;人物凝神眺望的方向是大面积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展现博大空间之美;石桌上的战略分析图纸,则使观众想象到人物是在对转战形势分析判断后刚刚起身,体现出时间回溯之美……这些细节是画家对作品主题的精心凝练,表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精神气概和沉稳运筹战略神采。
王式廓 油画《转战陕北》 66×113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转战陕北”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道路上的伟大战略抉择,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革命眼光、运筹帷幄的军事思想和乐观亲民的精神本色。新中国绘画创作中的《转战陕北》从不同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视角、运用丰富有力的绘画艺术叙事语言,为我们珍藏了这段伟大的革命历史记忆,在传承《讲话》精神中发挥了书写历史、推动历史、歌颂人民和鼓舞人心的重要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魏辉)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