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世界第一假名媛「现代第一名媛」

时间:2022-12-28 15:01:23 来源:独立鱼

大家好,世界第一假名媛「现代第一名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网飞大爆款,又双叒来了。

上线2天,就成了收视冠军。

播放量,是第三名的2倍还多。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改编自一篇真实的报道。

2018年,一篇关于「名媛安娜」的文章,刷爆美国社交圈。

所有媒体都在讨论她——

这个神秘的、混迹于纽约上流社交圈的、二十多岁女孩。

《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

扮演安娜的,则是朱莉娅·加纳,《黑钱胜地》里的小卷毛。

故事的开头,是一家印刷厂。

杂志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封面上印着一个女孩的巨大头像。

一个带着诡异口音的画外音响起:

「这个故事——

你像个废人一样,坐在你的肥屁股上,即将追的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

你知道我,我就是icon,是个传奇」

这段冒犯性极强的开场白,彰显出女主角令人厌恶的自以为是。

同时,也让这部剧看起来很像一部自述。

然而,并不是。

那个撰写封面稿的女记者,才是故事的叙述者。

这个女记者,仿佛一个侦探,从IG账号入手,采访了安娜身边许多人。

然后运用「回溯」的手法,拼凑出了她的事迹。

这种叙事方式,带有些许好莱坞叙事典范《公民凯恩》的气质。

影片的每一集,都以一个人物的叙述为重点。

每个人都像个棱镜,折射出了安娜的某一面。

但同时,也仿佛一个「罗生门」,折射出了他们自己。

据检察官所说,安娜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名媛」。

她伪造背景,活跃于纽约的艺术时尚界、房地产界和华尔街。

出入各种高档餐厅、酒店,甚至使用私人飞机服务,但一毛钱都没付。

另外,她还涉嫌欺诈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银行和私募巨头,犯下了「真正的白领重罪」。

在监狱等候庭审的安娜,否认这种说法。

身边人对她的描述,更加令人眼花缭乱。

有人说,安娜出生在俄罗斯,家族做太阳能生意。

也有人说,她是德国大家族的女继承人,有着几千万的信托基金。

甚至于,大家对她的外表描述也千差万别。

她有时候穿着巴黎高级定制,有时候又穿着烂大街的快时尚。

时而纤尘不染,时而散发着令人不快的气味。

随着记者调查一步步深入,安娜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

而这些「身边人」的故事,则拼凑出了一幅美国各阶层的浮世绘。

比如,自我营销大于实质的硅谷创业者。

安娜到达纽约后,以德国家族继承人自居。

以此认识了帅气的男友,也有了生活来源。

男友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他每天到处飞,找富人拉投资,为APP作宣讲。

然而,和硅谷众多年轻创业者一样,他自我吹嘘的本事,远远大于做实事。

APP开发一塌糊涂,钱却早早花完了。

他与安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逃去了中东,继续他的「未来科技创业之旅」。

比如,傲慢的、关系至上的「上流人士」。

小情侣争吵的根源,是一个女人——诺拉。

诺拉是个真正的有钱人,且在纽约的名人圈交际广泛,来往非富即贵。

连普拉达都会专门给她留下牛皮,让她设计自己的包包。

她本是安娜男友的赞助人,帮他找金主。

安娜也盯上了诺拉。

她一心想要成立自己的事业——一个世界顶级的私人艺术俱乐部。

她清楚地知道,要想让其他人把她放在眼里,就必须找名流为她背书。

诺拉,无疑是她的最好选择。

安娜用「标准绿茶婊」的娴熟技巧,「无意间」将男友公司的破烂事,全透露给了诺拉。

诺拉震惊之余,开始将天平向安娜倾斜,把她介绍给纽约各大名流。

在诺拉的帮助下,安娜终于组建了自己的「梦之队」。

现在,她只需要启动资金,4000万美金。

就能租下公园大道281号,开张大吉。

然而,事业刚刚开始走上正轨,安娜就连夜打包离开了诺拉。

因为,安娜盗刷了诺拉的信用卡——

40万美元。

在安娜看来,诺拉只是一个傲慢的有钱人。

她让安娜像佣人一样帮着定外卖,买衣服,从不真正将她放在眼里。

盗刷信用卡,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训。

可是,这教训没什么用。

诺拉给银行CEO朋友打个电话,40万就全数返回了。

再比如,号称最保守,却最势利的华尔街。

通过层层关系,安娜找到了一个华尔街精英,来为她牵线投资方。

精英一开始拒绝了安娜的商业计划书。

因为没有市场预估、利润计算等专业分析,根本就是过家家。

但安娜很快学会了资本界的玩法,还看出了这人最大的弱点:

那个gap了2年还在玩,被宠坏的女儿。

安娜穿上黑色套装,准备了对方要求的一切数据,然后抛出一句话:

「我有可观的信托基金,还有完美的运营计划,但没人理睬,就因为我不是常青藤毕业的男人」

「想想你女儿出社会后会面临什么情况」

精英就这样被拿下了。

安娜的创业热忱,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激情。

他的助力,成了安娜与华尔街打交道的金卡。

银行们听说有这么大来头的人物,纷纷抢着要安娜做生意。

等待银行放款的时间是漫长的。

离开诺拉家以后,安娜住进了一家高级酒店。

她出手阔气,每次都给100美金小费。

聪明的礼宾部女孩,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大人物」。

安娜和她的私人关系走的越来越近。

作为回报,她将安娜的名字搞进了纽约各大奢侈品店、餐厅、演出的VIP名单里。

从此,安娜可以不花一分钱,出现在纽约每一个重要的社交派对上。

除了一件事,她压根就没付房费。

信用卡坏了,是常见的借口。

汇款还在进行中,是备用方案。

人们碍于她的「尊贵身份」,一直没强力催促。

这几招屡试不爽,她因此越发猖狂,甚至搭乘私人飞机跨大西洋旅行。

当然,也没付一分钱。

又比如,攀附权贵、蹭吃蹭喝的假闺蜜。

闺蜜是个杂志撰稿人,她不知道从什么起,就一直围在安娜身边。

一有吃喝玩乐的活动,她就会出现。

每次都是安娜买单,她不仅乐得接受,甚至还提出各种要求。

摩洛哥之旅,安娜终于拿不出钱了。

信用卡坏了的借口,已经用了好几遍。

酒店的保安已经来势汹汹。

情急之下,闺蜜只得拿出了公司信用卡,这才缓解了危机。

回到纽约,闺蜜屡次让安娜还钱,但迟迟没有音讯。

三个月过去了,闺蜜的公司要将她辞退。

她忍无可忍,终于去报警。

虽然警察根本不想鸟这破烂事,但她最后还是联合警察设陷阱,把安娜抓进了监狱。

安娜被抓了,她的贷款计划也早在之前就泡汤了。

贷款流程走到最后一步,银行需要去德国,找安娜的父亲和信托基金会,核实资产。

泡沫破了,梦该醒了。

但安娜似乎不这么认为。

在法庭上,安娜拒绝身穿囚服出庭。

还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屡次迟到。

律师气得没办法,只能请造型师帮她设计。

因此,她每次出庭都身穿名牌,光鲜亮丽。

以一己之力,制造出了「法庭时尚旋风」。

本剧借记者的口,反反复复提出一个问题——「安娜到底是谁」?

她过目不忘,有着极强的学习力,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又自视甚高,频繁地打压身边的所有人。

她像吸血鬼一般借钱不还,又大手大脚,用百元小费和奢侈品打造名媛身份。

也许你会想,这么一个有着严重人格缺陷的聪明人,一定是个某种东西的受害者。

最常见的,就是童年阴影。

也许是黑帮出身的家暴老爹,又或者是身为移民者在学校被霸凌。

女记者也是这么认为。

于是她飞去安娜老家——一个德国小镇,希望找出背后的原因。

然而,事实证明并没有。

她家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也都是普通人。

但安娜对家人来说,却自始至终都像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安娜从中学起,就一直对时装杂志和奢侈品充满了痴迷。

她编造父亲是黑帮的流言,而且对人有着一种奇怪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俄罗斯移民,她出乎意料地把学校里的本地姑娘们,全变成了她的小跟班。

这些姑娘一边讨好奉承她,一边还要忍受她的嘲讽。

一切都像极了她去纽约前的预演。

如此看来,安娜不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更像是「美国梦」的受害者。

时尚杂志将「上流社会」的碎片截取,然后编织出一场幻梦。

那些印刷着华服、模特、奢侈品的铜版纸,漂洋过海,撒向全世界,撒向德国小镇女孩的卧室。

当你翻开它的时候,庸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仿佛全部不见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即将打开。

野性的豪车,闪耀的珠宝,豪华的别墅,激情的派对,以及喝不完的香槟。

哦,还有那些模特们。

她们从来不会露出谄媚的笑。

一张张性冷淡的脸,配上大红唇和雀斑,仿佛在对你说:

I Don't Give a Fuck What You Think About Me.

我才不在乎你怎么看我。

十几岁的安娜,小心翼翼地收集着杂志里每一张模特穿搭,名酒品鉴,艺术介绍。

就像所有80、90后的青春期女孩一样。

长大后,你也许努力一点,像剧中的记者那样,拿出一个月的工资,买款入门包包。

又或许,再努力一点,像剧中安娜的律师一样,找一个大亨家的儿子/女儿为伴侣。

但是,当你穿着几万块的礼服,举着酒杯,环顾周围那些出生时就含着金钥匙的人时。

他们对你的每一次上下打量,都让你忍不住咽口水,感觉自己像是个走错了片场的演员。

你的内心,开始不由自主的打鼓。

但是安娜似乎永远不会。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出身贫民的盖茨比,在获得意外的巨大财富后,一心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上流贵族。

但他的言谈举止,却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在撒谎。

而安娜,一个身无分文的高级流浪汉。

不漂亮,不性感,性格甚至很讨人厌,为何能骗过上流社会。

影片虽然没有很好地解释安娜的心理,以及她如何诈骗。

但在这个问题上,它给出了一个答案。

一方面,来自于不知道哪里学来的上流品味,关于时尚、艺术、美食和美酒。

剧中,一个在时尚界工作的男人,这样评价安娜:

「她永远知道在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该做什么,她就是上流社会。」

另一方面,如同那篇著名报道中所说,「她看透了纽约的灵魂」。

这种洞察,一种是物质上的。

安娜用闪亮的物品、大量的现金、财富的标记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以至于人们几乎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而另一种洞察,是精神上的。

与「有着极为罕见微笑」的盖茨比不同,安娜抓住了黛西和汤姆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精髓:

以刻薄挑剔、冷漠自私的态度,贬低所有人。

而她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她的心思完全不在「钓金龟婿」上。

而是用大量的时间,结交权势,吃工作午餐,回复邮件,撰写商业计划书。

她似乎真的相信自己的事业,相信它可以完成。

从这点来看,她和那个羊水破了还在写稿的记者,那个背水一战的律师一样。

她们出身一般,却野心勃勃,都有着某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力。

你绝对不会喜欢她,但你不得不有那么点佩服她。

毫无疑问,她是一个假名媛,是一个诈骗犯。

但她不是什么性转版的「诈骗王」(《Tinder》)。

更像是美国社交媒体评论中「平民罗宾汉」。

她利用上流社会的势利,打破了阶级天花板,在那些不可一世的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她从con(骗子) 变成 icon(偶像)。

即使入狱,也成为了全球名人,将自己的故事以几十万美元的价格卖出去。

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美国梦」的继承与颠覆。

但她终究是失败了。

因为在纽约时尚艺术界,「显赫世家」是唯一通行证。

一旦发现是伪造的,抱歉,那个狗屁计划书,根本不值一提。

安娜眼中的公园大道281号,就像是盖茨比的那盏绿灯,是她心目中的极乐未来。

当她在小镇剪贴模特照片时;

当她在巴黎时尚杂志社实习时;

当她一次次的参加商业午餐和时尚走秀的时候;

她都觉得自己仿佛离绿灯更近了一步,近到仿佛触手可及。

但她终究是追不上的,因为不论她做什么,都「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倒退,回到过去」。

美国「罗杰·伊伯特」影评网站上的一句评论,更为贴切:

「资本主义是一种病,安娜·德尔维只是它的一个症状。」

现实中,女大学生假扮名媛,成功在各大酒店和VIP室「白嫖」21天。

「百万英镑」的故事还在继续。

而下一个安娜,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