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社群线上互动活动「拉布布隐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你有没有发现,各式各样的付费社群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早起在群里打个卡,白天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和娱乐八卦,下班后花一两个小时上个课,甚至临睡前一秒还在刷群里的新消息……
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这样一两个付费的成长型社群,要么学一学演讲和写作,或者丰富一下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
除了消磨时间,这些课程至少是一顿大餐的钱,甚至动不动成千上万元。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浸泡在这样的社群里?难道仅仅是听个课那么简单?
今天和三位朋友小聚,席间偶然聊起这个话题。
Aruna问,“你们说线上社群究竟有什么用呢?每天消息刷的那么多,很消耗时间啊。”
我相信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困惑,面对爆炸式的群聊记录,我们难免感到迷茫——我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作为一个已经泡在各种社群里3年以上的老人,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
我刚开始加入学习型社群,目的很单一——学习。老师讲课,我听课,仅此而已。
慢慢地,我发现社群还有更多价值。
1. 快速了解新行业。3年前我对运营一无所知,身边也没有这个领域的朋友。
但当时运营群里的30多位来自于各行各业的运营人,除了听课和完成作业外,平时群聊的话题全都是跟运营相关的。
这些信息对于当时正在求职的我来说,简直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通过大家的对话拼凑除了这个行业的全貌,比如运营的工作内容、必备技能、行业前景等等。
后来我想进入旅游行业,我还找到了群里一个携程的运营做了深入的职业访谈。除此之外,群里也有一些相互引荐内推的机会。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仅靠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未免太过死板。而通过社群链接到的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鲜活的案例,能帮你高效且深入地了解。
2. 全面丰富认知。从进入大学到毕业工作,我们接触到的人大多是趋同的,同一个专业、同样的行业、同样的收入层次,甚至连获取新信息的渠道都是一模一样的。
时间长了,我们就会陷入能力陷阱和思维误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同时也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是常识,没有大多的价值。
可线上社群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通过某一个相近的点把不同的人组织到一起。大家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年龄、收入、发展模式也都完全不同。
就像今天们小聚的4个人,大家来自苏州和香港两个城市,横跨写作、人事、保险三个行业,如果不是有网络讯号的链接,我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碰面。
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里各有建树,彼此交换一下信息,一下子就打开了“约哈利之窗”中那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隐藏潜能”部分。
彼此互换一下信息,你的人生就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就像多啦A梦打来了任意门。
3. 联结合作资源。假如你的圈子里有医生和律师,当你遇到医疗问题和法律问题的时候,一定会第一时间求助于熟人。
与此相似,当我们想寻求商业方面的合作时,也更倾向于联系自己圈子内的熟人。
可是生活中我们能联结到的朋友毕竟有限。
倩姐说自己过去一直做企业薪酬(内勤岗位),微信好友只有200多人,全都是家人、同学和同事。
我之前做活动策划,平时要联系的人算是比较多的,可是工作几年积累下来的人也只有400多个。
不仅接触到的人有限,大家也没什么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
正如上文说的,线上社群能帮我们跨行业、跨地域建立友谊,而且一个群的容量轻松过百。哪怕你只结交其中10%的人,合作的资源库的储备也是直线上升的。
汉字美学倡导者阿布老师准备出一期“字的故事”,因此联结到了做即兴演讲的张小倩。因为要搭配文案,倩姐又联结到了擅长写作的我。
跨界开拓事业版图时,我们首先想到了彼此。多个人以线上合作的模式,完成了一个新的产品。而我们建立联系的渠道,全部都来自线上社群。
朋友圈人数徒增,我们未必会有立刻合作的机会。可一旦有跨界合作的需要,我们就会精准联结到相应的人。
4. 提供就业机会。在《别独自用餐》这本书里,从贫民家庭成功逆袭的作者反复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他原本是高尔夫球场的一个球童,因为在球童的圈子里工作最认真,因此提升了自己的社交圈,实现了普通家庭难以想象的职业发展路径。
如今国内互联网社交飞速发展,各种付费社群、线上课程和业务开发越来越丰富。我身边不少创业者都开始通过社群物色合作伙伴,这也给很多职场小白和全职妈妈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有所专长的人通过社群开拓了业余兼职机会。
比如鱼苗写作管理组的燕妮,本职是HR,业余时间写职场文赚外快;枫哥本职是景区管理人员,但八小时之外却是非常专业的社群运营。
还有不少人先以线上的兼职机会练手,通过这种零风险的实习机会积累经验,而后完成了本职工作的跨界转型。
社群合作的机会这么多,所有人都能抓住吗?
自然不是。
大多数人在物色工作团队和合作伙伴时,不仅会考虑到对方的专业水准,还会关注他们在社群里的活跃度、贡献精神,并且深入了解其个人品行和价值观。
付费社群的专业方向和学费价格本身就是第一道门槛。通过学习效果和学员互动积累得的影响力,这又是第二道门槛。
通过两道门槛的筛选,一个人的势能会得到充分的释放,通勤的人相互吸引,新的发展路径就此发生。
付费社群又贵又耗精力,我们需要多花时间展示自己,但却不是简单的灌水刷屏,而是要花更多精力去挖掘自己的“展示点”,给他人提供跟你合作的“抓手”。
这些社群的价值,你挖掘了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