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艺术家刘若望「何岸 艺术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若望先生接受国际设计专访
2022年3月12日下午,刘若望艺术2022欧洲巡展启动仪式在北京渡渡美术馆举行,知名艺术家刘若望先生的新作《皮诺曹先生Mr.Pinocchio》组雕正式发布。这组作品首次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其创作灵感源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经典童话人物皮诺曹。启动仪式之后,“皮诺曹先生”将奔赴万里之外,开始他的欧洲巡游之旅。国际设计也受邀来到现场,并对刘若望先生进行独家专访。
刘若望新作《皮诺曹先生Mr.Pinocchio》首次完整亮相
国际设计: 匹诺曹是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里的形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说谎了鼻子会变长。您是如何想到要创作匹诺曹这个形象的,它与故事本来的含义有何不同?
刘若望: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没有看过匹诺曹的动画片,我看的都是三国、水浒之类,中学后也只是知道匹诺曹。2015年我在威尼斯参加双年展,带着孩子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匹诺曹的故乡。小孩儿不停地买玩具,当地最负盛名的的玩具就是匹诺曹,前前后后买了二十几个。回国后我看着这些小木偶,就觉得匹诺曹现在是一个木偶,被小孩儿操纵着。如果有一天这个木偶变得非常大,然后一个会说话的木偶,他来操纵这种我们成人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匹诺曹的雕塑早就塑造好了,但是我一直没想好“人”与匹诺曹之间的具体关系表现形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小朋友用的圆规。我以木偶为圆心,一群姿态各异、身份各异的现代人行走在一个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圆圈里,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那双看不见的手所操纵。人的总数为36,这是一个代表着循环和轮回的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均有特殊的含义。
还有一点,木偶本身不会有生命,那么它是谁呢?在这组作品里,常规认知中的操纵者和被操纵者被倒转了角色,有灵魂的“人”对无灵魂的“物”(木偶)失去了应有的掌控,无法跳出被“物”掌控操纵的怪圈。这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试图以此警示人们不忘初心,重新探寻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明辨商业社会中以激发物欲为目的、无缝不入的谎言,进而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到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此外,我试图通过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和对比来强化这一隐喻:木偶的“独”与人的“众”,木偶的巨大与人的微小,木偶的古老与人的现代,木偶的机械感与人的生动感。这种反差对比和关系倒转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场景,为观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奇异的审美体验。
国际设计:您创作的这组雕塑与以往作品相比有何特点和区别?
刘若望: 匹诺曹的创作始于2020年,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来,延续了以往独特的场景化创作手法,通过超常规的空间尺度、个体和群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充满象征意义和隐喻的造型,来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面对的问题,并试图以此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它跟我过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是把匹诺曹当做一个材料或者轮廓去创作,它和匹诺曹本身没有很大的联系,创作并没有停留在批判和警示之上。在童话故事中,最初的匹诺曹是一个自私懒惰、缺乏自我约束的说谎者,但他历经种种曲折之后,最终成长为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并因此变成了真正的人类。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普世价值观:唯有真善美才是值得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这正是我以匹诺曹为原型创作这组作品核心形象的初衷。
国际设计:匹诺曹是一个与儿童有关的展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刘若望: 我自己经常带孩子,在我们周围很多人会把自己当作大人,把孩子当成孩子,把他们当成割裂的个体来看待。但其实不要把他们仅当成孩子去交流,要去了解孩子真正要表达的内容,要去了解他们某一句可能令人心生恐惧的、不经意的话语来源。当我了解到我的孩子说的某句话其实来自于《阿凡提》的台词,就会释然,理解朋友们关于教育孩子的提醒了。有时候即便我们年龄大了,但依然很幼稚。包括做的事情也是像今天的匹诺曹一样,没有绝对的成长成熟到哪个地步,更没有比孩子高明多少。
国际设计:这次赴德国参展,您说希望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呈现,更能为同样经历了疫情考验的中国,在艺术领域重新开启与世界的对话作出贡献。这两年在全球疫情笼罩下,中外在艺术界交流有什么变化和特点?
刘若望: 其实我不太关注别人,就我自己来说,因为有十几年的国际展览基础,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我们在意大利、德国、捷克等都有合作的机构,他们会照常运作一些事情。前年做了乌菲兹美术馆的展览,去年参加了瑞士雕塑三年展以及德国北部地区的展。但是我也能理解对于某些年轻的人来说,因为疫情,一些运输到国外的事情都会受限制和影响。
国际设计:前几年,您在捷克、意大利等国举办了作品展,如《狼来了》等,感觉都有一定的隐喻意义,想知道您这几年创作的整体理念是什么?您的创作是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现在的创作与之前的创作是怎样的发展关系,创作灵感来源于哪些地方?
刘若望: 我自己也会有阶段性规划,比如第一个阶段是在做“东方红”或者“人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表达,这些雕塑基本都是用古代的一些手法讨论和创作,作品基本都是独立的,没有人的参与性。后来我更多的开始倾向于人能参与到作品中的创作,比如“狼来了”雕塑群,人可以把狼当做一个板凳坐着,可以聊天,彼此之间更近,作品也更有亲和力。像“狼来了”、“原罪”基本都是以动物为主题来说苍生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作品中互动。后来到了“匹诺曹”就没有那么沉重了,其实我的话题还是沉重的话题,但是我的表达可能会比原来要更轻松、更有趣味。这些年我的作品的创作角度从人到动物又回到人,但是题材更松弛了。这些年在国外看过很多的艺术展,很多著名的雕塑,花了很长时间后,我觉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就是要坚信你自己,你相信你做的事情是艺术,你相信你做的是有意义的,所以这就是价值。这时候,所有其他人的作品都可以去参考,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你的喜好,你的艺术的这个系统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你做好自己,那就好了。
2018年6月,德国北部艺术区(NordArt)第20届艺术大展“东方红”刘若望作品展
2015年5月,“狼来了”对话“哀悼基督”威尼斯双年展
国际设计:近几年您还从事了不少相关工作,比如主导峪口艺术小镇的打造,榆林渡渡美术馆的运营,以及参加一些艺术改变城市设计的沙龙活动。在这些方面,您觉得艺术家的责任是什么,如何看待艺术家从创作中走到周围环境,如何看待雕塑与园林、景观、城市设计的关系?
刘若望: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没有谁规定艺术家就是画画就是做雕塑,都是一步步慢慢积累起来的。我一开始做的雕塑都比较小,没有那么大,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给做展览,别人是看不到的。后来我开始做大一点的雕塑,放在公共环境中。慢慢地,就会有人关注,有人喜欢。作品开始有了所谓的流量,逐步参与到其他艺术相关的事情中。
但是始终要明白,你创作一个作品想要做什么。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2021年6月,榆林渡渡美术馆在陕西榆林市正式开馆
实际上要做一个艺术小镇或者是在一个三四线城市做一个美术馆,它跟创作是一样的,就是一件作品。一般人会认为,三四线城市不需要美术馆,人们不会喜欢,但实际上很多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那么打造运营美术馆和创作作品是一样的,创作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进而影响到别人,那么运营美术馆是一样的,就像眼前的匹诺曹这样的大型雕塑不会有人收藏的,那么我们做出来,就是能够让大家有所启发,让大家感觉到有意思好玩儿就够了。
回到创作上就不用想那么多,创作的目的是一个人意识的体现,它不是一个生意,也不是一个理念需要怎么去推广,它是艺术的一部分。像国外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带着一拨人去植树,对,他很早就在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艺术是能够有所作为。艺术不是说就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儿一样,你赏识我,我就有价值,你不赏识我,我还不如一颗菜可以食用。我们希望艺术是,你赏识我或不赏识我,艺术都主动可以去做一些事情,从而影响到周围的事物。
国际设计:请您给广大青年艺术家提一些建议。
刘若望: 如果你真正喜欢设计或者喜欢艺术,亦或是喜欢某一个行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现在也许摆在你面前的有无数条路,但是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如果真正喜欢就去做,坚持认准这条路,不要左顾右盼,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