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重返艺术的感性与理性「学艺术的都感性」

时间:2023-01-03 13:49:55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重返艺术的感性与理性「学艺术的都感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陈履生

《我在画里遇见你》这本书中,让我对知名媒体人、艺术评论家韩帮文的美术批评方式有了整体性的观感。他以媒体人之广,以文人之清,以学人之深,以画家之兴,在画里遇见,遇见画家的性灵,遇见鲜活的感性与丰沛的生命。穿越在世纪的丹青中,他着重体会岭南的滋味,与大师对话,与前贤攀谈。我相信,帮文在画里遇见的,是思想火花,是审美判断,是情感交集,是画格与人格。

从事美术批评与研究数十年,也见证了数十年来中国美术批评现场的喧哗与躁动、发展与壮阔、繁盛与争鸣。毋庸讳言,美术批评作为一种文化介入与知识生产的方式,不断追逐和翻腾出各种思潮,已经取得足够瞩目的成就。

但我仍不时怀有某些疑虑:当概念铺展与理论推演达到一定过剩程度的时候,当批评家的趣味逐渐沉溺于理性思维操练与知识框架搭建的过程,当批评的视野逐渐远离本体、远离艺术的感性与美学灵光的当下,甚至批评本身越来越收缩为某一知识圈层的特权、远离更广泛受众的如今,我们的美术批评是不是走向了一种理性的极端?

美术创作本身是一种表达,既有个性又有社会性。其中用艺术的语言沟通美术场域与其他场域,美术批评显然是中介之一,现状是不是充分发挥了这一文化与社会功能?近日,韩帮文君的一本美术批评与随笔集《我在画里遇见你》,让我对美术批评再次产生了不算系统的思考。

我与帮文君相识多年。他并非美术科班出身,但他对美术的热情以及钻研精神,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认知。他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阶段对文艺理论颇感兴趣,而文学则是他最初的爱好。大概十年前,因为媒体工作的关系,他才真正接触美术家,了解美术界,关注美术问题,可是,热情却一发不可收。在这个一方面越来越讲究专业,另一方面又不断高扬大美术的美术界,他在一个不为人所重的夹缝之中,希望打破专业的藩篱,在跨学科的视角下对话南北著名艺术家与理论家,以冷静批判的视角关注艺术界的公共话题,敞开心扉,针砭时弊,对话热点。

之前作为媒体记者的帮文多次采访我,曾达四年之久,其中几次是电话采访,只有一次是面对面采访,那是2015年9月13日我在广州举办系列艺术展,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尽管是初次见面,却丝毫没有陌生感,如同熟人一般。当时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一些关于艺术的公共话题,比如艺术家的读书问题、拍卖行作假问题、江湖画家泛滥问题,以及画坛趋势等话题。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一篇“主流画坛日益江湖化”的访谈,被百余家网站与纸媒转载,微信中一直不断被冷饭热炒,这是我此前也没有想到的。由此,我见识了帮文对画坛现状的敏锐认知与文化担当。

几年前他在《美术报》开设了一个专栏,有一段时间不定期发表一些关于美术家掌故的文章,且涉及美术批评。我同时是《美术报》的专栏作者,对帮文的文章多有留意,已经感受到他敏锐的艺术直觉与美学修养,特别是他作为美术批评家的文学气质。现在,他在《美术报》以及其他媒体发表的代表性文章,收录于《我在画里遇见你》这本书中,让我对他的美术批评方式有了整体性的观感。他以媒体人之广,以文人之清,以学人之深,以画家之兴,在画里遇见,遇见画家的性灵,遇见鲜活的感性与丰沛的生命。穿越在世纪的丹青中,他着重体会岭南的滋味,与大师对话,与前贤攀谈。我相信,帮文在画里遇见的,是思想火花,是审美判断,是情感交集,是画格与人格。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帮文对“遇见”本身的推崇与感念。艺术批评是一种遇见,可是,有些人遇而不见,有些人见而不遇,而这里所说的“遇见”又不同于一般,能够在遇见中生发出感想以及批评,从而不枉遇见。帮文格外在意与美术家遇见的那种怦然心动,并迅疾捕捉到乍现的灵光与瞬时的感动,并一一记录在案。他在文章中没有刻意援引各种花样百出的美学范畴,也没有积极套用各种时髦的理论框架,而是以性灵直面性灵,以直觉回应直觉。我甚至觉得他在潜意识中抑制着阐释的冲动,干脆纵容“感性的诱惑”。

这不禁让我想到苏珊·桑塔格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写过的一篇名为《反对阐释》的文章。这篇文章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仍有着震聋发聩的效用。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显然不是彻底摈弃或者逃避对艺术的阐释,而是给艺术松绑,卸下过度的理论演绎与理性包装,让艺术重新回归到感性本身与审美本身。她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感正在逐步丧失”,旗帜鲜明地主张“恢复我们的感觉”。鉴于此,她认为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艺术)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简言之,苏珊·桑塔格所呼唤的是艺术的直觉,是感性的灵光。

帮文的《我在画里遇见你》,显然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审美判断,个中表述仍有可讨论的地方,其对艺术的感性相信还会在进一步的遇见中得到提升,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思考美术批评范式的触角。也正源于此,我认为美术批评应该重返艺术的感性。

(作者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来源: 南方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