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创客课程设计与开发「创客课程体系」

时间:2023-01-04 13:33: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家好,创客课程设计与开发「创客课程体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杨现民,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杨现民,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移动与泛在学习、创客教育、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内容提要:创客课程是创客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创客教育“落地”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推进动力。当前,国内创客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创客课程缺乏清晰的认识,阻碍了我国创客教育的顺利开展。创课,特指服务于创客教育的创客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具有整合性、研创性、协同性等核心特征。而创客思维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强调创新、创造,鼓励冒险尝试、勇于探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运用,倡导问题意识和批判性反思。创课资源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应用创客思维对传统课程进行创客式改造;另一方面应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建造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趣味化、立体化、模块化和项目化这四大理念,按照创课内容体系建构、创课项目设计、创课活动设计、创课评价设计这四个环节,设计全新的创客课程。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开放环境下学习资源进化机制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CCA130134)、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6)03-0003-12

创客教育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大大提振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信心和勇气。随着创客教育的有序推进,其对个体发展、课程改革、教育系统变革以及国家人才战略的影响必将逐步显现。[1]然而,在令人欣喜的局面背后,创客教育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挑战之一便是创客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跟不上时代发展。因为无论是对于旨在培养创客人才的“创客的教育”,还是旨在应用创客理念与方式改造教育的“创客式教育”,都离不开高质量、可应用的创客课程资源的支撑。

一、什么是“创课”

(一)创课概念的由来

“创客”大家并不陌生,但“创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新名词。文献搜索发现,2014年,国内开始出现有关“创课”的文章和报道。孙建锋在题为《“创课”·“创客”》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创课”概念,[2]随后,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题为《有一种课叫“创课”》的文章。[3]在他看来,创课的核心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转化为教学现实;创课是一项“综合创新工程”,包括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以及创发表,合称“六创”。但这里的“创课”,实际上是个行为动词,即创造一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要素。管雪沨结合常州中小学的创客教育实践,提出了“创课”教学法,[4]该方法的实施包括四个关键步骤:根据情景或问题提出创新项目,设计完成项目的路径,通过学习、实践完成项目,组织分享和完善。这里的“创课”可以理解为“创客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客教育的一种方法。除了上述有关对“创课”概念的不同解析之外,2015年,教育信息化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创课”命名的软件产品,即将“创课”视为一种在线的信息服务。[5]由此可见,“创课”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人看来,其内涵有着质的差异,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创课的定位应该是“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创课特指服务于创客教育的创客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课是指以培养学生创客素养为导向的各类课程,既包括电子创意类课程,也包括手工、陶艺、绘画等艺术类创意课程;狭义的创课则特指以智能化信息技术(Scratch、Mixly、Arduino、Galileo等)应用为显著特征的电子创意类课程,其科技含量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课还未正式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也无指定的课程大纲和相关教材,各级各类学校所开设的创课,基本都采用校本课程的模式。

北京景山学校与浙江温州中学是国内开展创客教育的先行者,目前,已经开发了多门创客类校本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通过项目或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开展深入的探究与实践,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6]校本课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短期来看,它仍将是顺利推进我国创课建设与运行的最佳途径。

(二)创课的基本特征

创课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课程,究竟有何特征?国内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蒋莘和谢作如认为,创课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分别是跨学科(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智能化(利用互动媒体、机器人、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技术)和软硬结合(混用电子技术和编程技术)。[7]

从上述特征描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谈及的创课特征更多指向狭义的创课,即电子创意类课程。如果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创课除了上述特征外,还需具备另外一些特质。结合创课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创客活动固有的特点,笔者将创课的核心特征进一步提炼、归纳为“三性”,即整合性、研创性和协同性。

1.整合性

创课的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整合艺术、电子、控制、网络等不同学科知识。因此,创课的内容体系需要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学习的出发点应该具有更强的生活性,也就是要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统整各相关学科知识。创课考察的重点,绝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以及创新实践。如何整合多学科的内容,也是创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我国国情以及课程的可操作性,目前,建议多采用一科主导的统整型课程设计模式,即以某个学科(比如物理)为主导,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化学、生物、电子)。

除了内容整合外,创课的成功实施还需要整合多学科教师力量,组成创课教学团队,协同开展创课教学设计与学习指导。虽然创课倡导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但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类型、创意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灵活设计、有机整合多种学习活动。

2.研创性

“互联网 ”时代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无比的好奇,拥有探究一切的欲望。创课要彻底改变传统课程存在的过分传授、形式固化、单调无趣的现状,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孩子内在的创造潜能。开源软硬件、传感器、3D打印、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虚拟现实(AR)等各种新科技的涌现,给学生的创新、创造插上飞翔的翅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可以像科学家一样以研究的方式去认知外部世界,体验探究过程,解决现实问题,创造出新的知识。

“学—研—创”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理想模式,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研究性学习旨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发现、经验发明、集体学习、自我激励和社会认知等机制,逐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造性品格。[8]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将是创课的主导学习模式,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和创造者。

创课的设计与实施常以现实问题为基点,以研究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协同探究。创课的实施要让学生融入创造情境、投入创作过程,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产品。这种创造绝不是对教师演示操作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研究中不断产生新的创意与想法,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

3.协同性

创课的内容与活动设计更多围绕复杂的现实问题展开,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组成项目小组,在指导教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下开展协作探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利用社会资源(家长、学科专家、科研机构等),帮助学生破解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通过不断的动手设计、制作、修改与完善等,最终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产品、方案与服务。

当然,除了团队项目外,创课也会包含一些复杂度较低的个体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的个体项目之间并非完全孤立,也应保持一定的关联性(比如涉及同一个知识点或者同一种操作技能),以便于在开展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助,提高创作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创课实施的环境应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提供用于学生探究创造的物理空间和相关设施条件,线上提供作品3D呈现的展示,提供交流、分享以及教师指导的网络空间。在网络化时代,无论是广义的创课还是狭义的创课,都需要新型技术的嵌入,教师对创课活动的设计应当有机连通现实、虚拟两种环境。

二、用创客思维改造传统课程

(一)创客思维的构成

创客思维是随着创客运动发展而引申出来的新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创客思维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未达成一致。马晓途认为,创客思维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强调创新创造、强调问题意识、强调思辨与批判。[9]美国学者戴尔认为,创客思维是培养创新思考者和实践者的关键,创客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客思维模式。[10]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11]创客思维模式属于成长型,即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灵活转变解决策略和思路,善于利用周边环境和条件,保持开放、乐观心态。还有学者将创客思维视为在创客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勇于创新、乐于分享、不畏困难、敢于实践等思维倾向。[12]

图1 创客思维解读

上述观点均符合创客的理念和终极目标,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创客思维进行了解释。从本质上来说,创客思维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具有四个明显特征:强调创新、创造;鼓励冒险尝试、勇于探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运用;倡导问题意识和批判性反思(见图1)。

(二)创课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1.目标定位不同

传统课程的目标更多指向“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双基”还包括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也提出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但传统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隐匿性”,其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难以对创新目标形成有力支撑。创课则直接指向创客素养的培养与创新、创造力的提升,目标定位更加清晰、直接,更有利于课程其他要素(内容、活动、评价等)的设计与组织。

2.内容组织不同

传统课程具有明确的学科分类,这种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关系,容易导致学习者思维僵化,从而使得学习者难以跨越学科间的藩篱,也就很难实现利用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13]内容组织常基于线性思维模式,注重知识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以便于“双基”目标的达成。创课则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整合,是一种统整性课程而非有学科限制的单一性课程。创课的内容以现实问题为主,呈现松散模块化、非线性组织等特征,多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的形式来架构整个课程体系,以便于灵活重组和开展个性化教学。

3.开展方式不同

传统课程的开展方式多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满堂灌”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创课则完全摒弃传统的空洞与单一说教模式,转而采用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能够激发孩子兴趣、促进深度参与的课程实施方式。动手操作是创课实施的常态活动,但它并不局限在对教师操作的简单模仿,而会在“造物”过程中拓展到综合性项目训练和自由创作的高度。此外,创课实施也将改变一个老师单打独斗的局面,由多个学科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开展协同式教学。

4.评价方式不同

纸笔测验是传统课程的主导评价方式,教师、家长常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不符合“多元智能”的发展理念,也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落实。创课则主要采用成果导向的评价机制,根据预设并动态调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评判学生创作的外显成果,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造力。成果导向既注重结果评价,也将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表现纳入考核指标,以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此外,创课鼓励学生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实现互助互学。

(三)传统课程向创课的转型

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课程过于强调背书、做题,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课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载体,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乐中探究、研中创造。创课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的组合。笔者认为,创课的价值发挥单靠开设几门课程是无法完整体现的,而需要对整个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创客式的改造。具体改造思路如下:

1.课程目标:融入创新、创造能力,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评价。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然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业4.0以及创客运动等时代发展背景下,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创课的三维目标应融入并凸显更多有利于创新、创造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比如,知识与技能维度应既包含知识的获取、理解与运用,也应包含具体的动手实践技能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过程与方法除了体验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增加创新思维过程与创造方法方面的具体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则需要融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开放共享、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与价值追求。

2.课程内容:注重问题引导,体现生活化、时代化

学习内容的情境化、生活化与趣味化是新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课内容设计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数理化史地生课程,还是音美体劳课程,都应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融入更接地气的生活化内容,以彻底改变当前课程内容干巴巴、索然无趣的现状。比如,化学课程实验可以进行生活化改造,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厨房污渍的清洁、冰箱食品的保鲜)出发设计化学实验。江苏徐州的李为才老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详见http://www.jssjys.com/liweicai/),他改进了100余项化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音乐课程也不再局限于某个曲目的练习和声乐知识的学习,而要从生活感受和生活事件出发,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奥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FL Studio Mobile等软件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3.课程实施:强化动手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传统课程的实施大多是“动脑不动手”、“重静不重动”,创课在实施过程中则要求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通过项目与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周边的各种资源(家长、专家、社会机构等),像科学家一样无惧无畏地探索世界。传统课程可以根据学科特性及教学需要,尝试采用项目制的方法进行改造。创课实施应以项目为单位重新架构课程内容体系,合理设计若干针对性强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个好的创课内容应具备八大要素: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充足的时间(提供足够的课上 课下时间)、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高度投入)、关联性(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14]

4.课程评价:转向成果导向,凸显制品化

传统基于测验的结果评价方式,可以衡量出学习者系统知识的习得程度,却很难测量出学习者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增长和个体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高低。[15]评价机制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主导力量,传统课程的创客化改造可以从“评价”切入,通过倒逼的方式引导其他要素发生改变。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非常适合创课,但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内在特性与规律,对成果的形式及评判标准进行明确说明,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创作。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考核课件的创作、网站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美术课可以考核实物造型的设计、油画作品的创作等,语文课可以考核小说、散文、诗歌文艺作品的创作,社会课可以考核实践调研报告的编制。

三、创课的通用设计框架

(一)创课的四大设计理念

为了保证创课能够真正服务创客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实效,创课设计应遵循四大理念,分别是趣味化、立体化、模块化和项目化。这四种理念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指导高质量创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理念1:趣味化设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创客教育是一种兴趣导向的教育模式,趣味性是创课设计的首要原则。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课就是要还原学习的“乐趣”,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探究活动中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创课的趣味化设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趣味化:创课的内容设计至关重要,既不能脱离大纲要求,又要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为此,一方面,可以将知识进行问题化转换,即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问题贯穿课程内容而非采用传统的知识点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将知识进行生活化转换,即建立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有意义关联,让学生真正感触到知识的生活价值。

(2)活动趣味化:传统课堂上干瘪瘪的知识讲授绝对不适合创客教育,创课鼓励采用那些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的活动类型,比如,调研、实验、组装、模拟、比赛、游戏等。学生只有深度参与,才能有真实的“获得感”和身心愉悦的学习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说教和练习活动,而是要以动手体验类活动为主,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需要灵活融入讲解、练习等活动。

理念2:立体化设计,超越传统课程的单一形态

创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翻版,而是一种融合多种学习理念与多种信息技术,以提升学生创客素养和创新、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全新课程形态。创课的设计不应该是二维平面,而应具备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创课的立体化设计体现在:

(1)课程目标立体化: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创课既遵循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同时,又将在每个目标维度融入更多创新创造方面的具体要求,形成创造导向的立体化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立体化:创课内容来源渠道多样,绝不局限于教科书,互联网、学习社区、创客空间等都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甚至学生也可以通过SGC(Student-generated content)的方式创生更贴近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创课要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关联,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连通,建立“知识—经验—生活”多向度联结的内容管道。

(3)课程资源立体化:除了纸质教材和相关配套辅助材料,创课还应提供足够丰富、足够便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比如,学习手册、微课、软件工具、历届学生作品、移动APP等,以全方位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探究学习。除了数字化资源,创课还应尽可能整合更多校内、校外的学科专家资源,以便给予学生更专业性的指导,帮助他们破解探究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4)课程教学立体化:创课的实施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更多的教与学活动将发生在实验室、创客空间以及各种社会场所。创课教学采用O2O模式,除了物理空间的教学外,在线创客社区、网络学习空间等虚拟环境也是开展创课教学的重要场所。教师团队利用技术搭建起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各种学习资源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同时,营造平等民主、开放分享的学习氛围,以促进每位学习者的积极深度参与。

(5)课程评价立体化:创课要改变传统课程的单一化评价模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协同开展立体化的学习评价,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数据全面化以及评价目标个性化。创课评价的目的是衡量、诊断、预测每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的动态情况,倡导利用学习档案袋持续采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数据,进而开展基于数据的全面、个性评价。

理念3:模块化设计,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模块化设计思想早已在软件编程、产品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简单来说,模块化就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通过少数几个模块便可以组合出很多种形状。创课的模块化设计,即根据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编制原则设计课程,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成适度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子模块。

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与兴趣点有所不同,统一步调的单一课程组织形式难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课的模块化有助于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适应性,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整个课程体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以组成个性化的课程。学生之间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兴趣小组,集体选择、重组课程模块形成团队课程,开展项目合作学习与作品创作。创课的模块化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单个模块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从整个课程来看,模块之间又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保证灵活性的同时又不失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围绕相同的主题知识与技能要求,应尽量设计指向不同问题与生活情境、包含不同难度级别的项目模块,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目的。

(3)每个模块应保持合理的开放性,允许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内容改编和配套工具资源的快速调换,以扩大课程模块的适用范围,提高课程模块的利用率。

理念4:项目化设计,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创造

项目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同样可以玩转项目。美国的很多中小学课程都采用项目制,老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协作开展项目,最后提交项目报告、进行课堂成果汇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学习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16]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慢慢开始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但项目式学习在我国仍不是课程实施的常态模式,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力。

创课的项目化设计,就是将传统说教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个个创客项目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富有挑战的创客项目来达成课程目标。在创课实施过程中,项目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常态化学习模式。期间,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都将发生质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聆听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从说教者转变为项目指导者和教练。创课项目的设计也有一些基本要求:要与学习者生活环境存在切身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要具备由浅入深的难度和复杂性,给学习者可承受的挑战力,以调动学习者的动力;要让学生调用各种资源,通过分工让学生开展互动协作,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学习成果;要保证一定的任务强度、合理的时间分配以及良好的空间条件,支持学生创作出满意的作品。[17]

(二)创课设计的通用框架

创课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课程,目前还缺少成熟的设计理论和开发过程模型。本文基于对创客教育的认识以及相关课程的开发经验,提出了创课的通用设计框架。该框架共包括三层,分别是指导理论层、关键要素层以及学习过程层。

其中,指导理论层包括体验式学习和建造主义两大核心理论,两者均是课程要素设计以及学习过程设计的“基点”。其设计重心应体现在二方面:

1.创课要素设计

创课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完整课程。其中,学习内容、活动项目、研创环境、网络资源、展示平台以及课程评价是创课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2.学习过程设计

创课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种形式”。所谓一条主线,即课程以项目活动为主脉络有序推进;而两种形式,是指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创课开展的主线是一系列研究项目,课程设计者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一个个既相互关联又适度松散的研究项目,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每个项目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如观看演示、知识学习、练习模拟、资料检索、方案设计、原型制作、同伴互评等),帮助学生步步为营、寻求破解问题之道。学习活动的数量和类型视项目难度和学习者基础水平而定,活动的设计要遵循“探究、构造、体验”的基本思想以及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目的的探究。为了综合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每门创课都提供一个综合性研究项目,让学生协同设计创意解决方案,利用各种资源制作出最终的综合课程作品。

创课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通过将线上线下活动以及线上线下资源有机整合,为学习者创设一体化的研创环境。线上活动以自学、交流、展示、分享为主,线下活动以考察、操作、咨询、面授为主。学生利用在线社区或网络学习平台自主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与同伴在线讨论项目问题,自主分享项目开展过程中搜集的相关材料,同时,将项目作品发布到创客社区等展示平台。学生还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开展项目管理(如分配任务、监督进展、制定计划等),教师利用平台实时掌握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项目学习需求,进行集中面授指导,也可以每周提供固定的指导时间,有需要的小组可以当面请教老师。遇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或者项目开展遇到瓶颈时,可以通过教师联系相关的学科专家,进行当面咨询。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场所等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激发灵感。创客空间、探究实验室、互动型教室等是创课开展的主阵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间提供的软硬件资源以及专业指导力量,动手制作“独一无二”的创意作品。

四、创课设计的基本流程

目前,我国对于创课设计的具体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创客教育实验室的傅骞教授提出基于主题的创客课程设计。该课程共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第一,从人的情感出发选定主题;第二,从易到难设计课程活动;第三,依“SCS创客教学法”细化活动;第四,完成综合任务表现主题。[18]

本文在基于主题的创客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创课设计的通用流程,包括创课内容体系建构、创课项目设计、创课活动设计、创课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创课适合采用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既有教师预先的内容、活动、评价等设计,又要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不断修正、动态生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课的设计与开发。

(一)创课内容体系建构

内容体系设计是创课的起点,直接影响后续项目、活动以及评价的设计。创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多学科知识整合,设计难度较大。传统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具有完备的内容体系,创客化改造的第一步是要对现有多个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统整。整合的路径建议以某门课程为主体,合理引进相关学科内容。

当设计一门全新的创课时,则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学习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从生活问题和现象出发,精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体系。从单个内容主题来看,创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但从整体来看又呈现良好的体系化特征。多个内容模块之间呈松散耦合态,以便于学生根据兴趣和知识基础自主选择学习对象。与传统课程改造而成的创课相比,全新创课的内容设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拓展和提升,但同时由于可借鉴的东西较少,设计开发难度也更大。因此,为了设计高质量的创课内容,建议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和设计论证,邀请学科专家、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等协同参与创课内容的设计。

(二)创课项目设计

确定创课内容体系后,下一步需要将内容转换为可操作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围绕现实问题展开,设计若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项目的设计要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其中。项目活动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基础外,还应考虑活动开展的实际条件,比如空间、软件、硬件、材料等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可获得性。创课项目的设计建议采用工程化的思路,进行标准化设计,项目实施的前提基础、实施过程以及每一步的产出物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和时间节点要求。工程化的目的不是束缚学习者的创意发挥,而是为了从操作层面更好地支持学生的研创活动。

(三)创课活动设计

为了保证创课项目的顺利实施,支持学生完成基于项目的学习,需要为每个创课项目精心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创课活动应依据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进行设计,整体遵循学习过程的四个原则:激活原则(Activation principle)、展示原则(Demonstration principle)、应用原则(Application principle)和整合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以保证项目学习的有效性。[19]

(四)创课评价设计

创课评价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与策略,调动教师、学科专家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创课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与学科专家着眼于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创课活动中所展现的创客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力等。学生自评着眼于学生对项目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评着眼于项目成果的交流展示以及彼此勉励,同时提供良好的反馈建议,促进创意作品的优化完善。

创课虽然倡导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但同样注重过程性数据的搜集与评价。创课作品评价指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应当充分考虑作品的创意程度、可实现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多种要素,每种指标的权重也应进行合理设计。在线互动记录、线下的学习过程表现以及产出的阶段性项目成果等过程性数据,应当及时采集和存储,用于评价每位学习者的参与度以及各方面的进步情况。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孙建锋.“创课”·“创客”[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C):75-76.

[3]孙建锋.有一种课叫“创课”[N].中国教师报,2015-11-18(6).

[4]管雪沨.创课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70-71.

[5]杰夫惠.创课,一个要做翻转学习上的新引擎![EB/OL].[2016-03-15].http://www.wtoutiao.com/a/2224621.html.

[6][7]蒋莘,谢作如.跨学科、智能化的创客类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5-7.

[8]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8-81.

[9]内蒙古日报社数字报刊.塑造创客思维[EB/OL].[2016-03-10].http:// 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15-04 / 20/content_1192021.htm.

[10]戴尔·多尔蒂,梁志成.论创客思维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31-33.

[11]Dweck,Carol S.Self-theorie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M].Psychology Press,2000.

[12]苟小平.创客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5(20):68.

[13][14][17]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15]Sylvia Libow Martinez & Gary S.Stager.8 Elements of a Good Maker Project[EB/OL].[2015-03-08].http://www.weareteach ers.com/hot-topics/special-reports/how-the-maker-movement-is-transforming-education/8-elements-of-a-good-maker-project/.

[16]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18]傅骞.基于“中国创造”的创客教育支持生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6-12.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