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踢毽子的文化「踢毽子是哪里的风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毽子,又称毽球,是从古代一直被人们追捧至今的体育游戏工具,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经久不衰。
踢毽子游戏盛行已久,古代文人给毽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燕子”,是因为毽子踢起来上下翻飞,好似灵动纤巧的燕子。
古时,基本上没有适合女孩子的体育活动。而踢毽子,能成为彼时女孩子的独宠,完全源于它简单灵活、好玩有趣的特质。
喜欢踢毽子的如花少女,踢起来衣袂飘飘,香汗淋漓,一句“踢碎香风抛玉燕”的诗句将女孩子们游戏时嬉笑欢乐、酣畅痛快的画面清晰地呈现于眼前。
如今,踢毽子不仅深受国人的青睐,也逐渐走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得到了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人民的喜爱。
由此可见,踢毽子属于古今同好、老少通吃、男女皆粉的游戏。
一个小小的毽子,竟然也能惊艳了时光,承载起两千年的文化,那么它到底有什么魅力,竟然穿越历史走到今天,圈住了无数的铁粉?
相传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当时流行一种舞蹈,采用边跳边踢的形式,许多历史专家一致认为这种特殊的舞蹈很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雏形。
1913年,在山东济宁的一个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些石画,让考古学家惊讶的是,汉代的石砖上竟然绘有踢毽子的图案。
画上的人们动作娴熟、潇洒自然,看起来十分和谐。文物专家最终断定,这一发现,给踢毽子游戏妥妥滴夯实了最晚起源于汉代。
到了唐宋,踢毽子又上升到新的技术高度。人们开始在场地中跑动,去不同的位置接发毽球。还发明了一些新的花样,不再光用脚踢,头部、肩膀、肚子和膝盖都可以触碰毽子。
宋代,由于喜欢踢毽子的人多,竟然制造出了商机,一些小商小贩得以卖毽子为生,头脑灵活的还搞起了批发业务,着实发了一笔小财。
及至明清,踢毽子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技艺更加炉火纯青。民间的艺术创作开始出现踢毽子的内容。工艺匠人和画家在花瓶上、纸面上都留下了踢毽子的欢快场景。
踢毽子游戏除了用来锻炼和调养身体以外,还和琴棋书画、放风筝、养花遛鸟等相提并论,会踢毽子成为荣耀。
据史料记载,爆火的踢毽子游戏在清朝已经不单单是民间老百姓的喜好了,从民间火进了皇宫大殿,清朝光绪皇帝的瑾妃就非常喜欢踢毽子。
每天中午小睡过后,瑾妃吃点零食喝点水,就带着一帮宫女和小太监,开始了一天最开心的踢毽子时光。有时候她会和其他人比着踢对着踢,但是瑾妃的技术好,自己踢的时候反而更带劲。她的姿势优美,花样漂亮,一旁侍候的太监和宫女们,紧溜儿地巴结着主子,一轮轮喝彩叫好,高呼“瑾主妃踢得好”,“瑾主妃踢得秒”!踢毽子令人上瘾,瑾妃娘娘每次玩都要玩得尽兴,如果没玩痛快,决不罢休。
近代,踢毽子的朗朗童谣唱遍了大街小巷。一到新年,小伙伴儿三五成群,唱着歌组团踢毽。
但见一条街上彩蝶纷飞,好似传来了春天的讯息。热热闹闹的踢毽子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让张灯结彩的元宵佳节也锦上添花。
到了20世纪,我国的踢毽运动迅猛发展,很多省市都开始举办规模宏大的踢毽子比赛。
比赛的内容多姿多彩,有比踢总数的,也有比踢花样的,还有比踢难度的 ;比赛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个人赛也有集体奖,有双踢也有传踢。
一时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踢毽子高手。在这些高手的脚下,毽子仿佛活了一般,被赋予了生命。
一只只生命的蝴蝶翩翩起舞,令人惊叹的高难动作和幽默风趣的搞笑风格,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
可见,在历史上,踢毽子虽然一直被看成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由于它绿色健康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历史,千年不衰,圈粉至今。
毽子,这只生命的蝴蝶,从2000多年前一直飞到今天,用它的美好和魅力,惊艳了时光,延续着久远的传奇。在清晨或者傍晚,如果你听到一群人嘻嘻哈哈的爽朗笑声不断传来,那多半是踢毽爱好者播撒的快乐。会心一笑,穿上运动鞋,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