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龙塘陶雕千年老手艺谁来传承「手艺传承」

时间:2023-01-08 12:45:18 来源:新浪收藏

大家好,龙塘陶雕千年老手艺谁来传承「手艺传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科美制作的龙塘陶雕

■ 见习记者 李磊 图 李磊

位于滔滔南渡江畔的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是我省著名的雕刻之乡。“百家鳞萃陶成众,两地鸠居塑制忙。今日旋人同卒业,东西烟绕树微茫。”这是前人对龙塘陶雕手工业鼎盛时期的精彩写照。从宋代开始该镇的各个村落里,不断涌出的陶雕、石雕、木雕艺人闻名于世。

曾经的辉煌,如今已经随着市场化的冲击变成了无奈现状:步入现代,小规模经营的龙塘雕刻手艺,几乎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境地。龙塘雕刻老艺人们都担心:没了经济基础的支撑,这门传承了900多年的手艺还能走多远?

鼎盛到没落

千年老手艺遭遇现代化冲击

今年62岁的龙塘镇文彩村村民王科美是龙塘雕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龙塘雕刻的起源他如此解释:由于龙塘镇从古至今一直是人多地少的地区,无法从土里刨食填饱肚子的村民们只得从手艺上想办法。

龙塘地区出产一种由火山喷出物玄武岩构成的石砾土,加上龙塘镇位于南渡江畔,水运便利,于是在900多年前的宋代,村民们就开始制作雕刻的陶器,民窑一 直兴旺发达。随后雕刻手艺被聪明的龙塘人衍生到建筑领域,元代开始出现石雕、木雕,到了明代时石雕、木雕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近代龙塘人的记忆里,龙塘雕刻的顶峰时刻还要数1958年国营龙塘陶瓷厂成立。兴盛时瓷厂占地面积达200亩,职工达300人左右。1959年3月,11名龙塘籍石雕、陶雕匠人赴京,甚至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民族饭店、文化宫等国庆献礼大型建筑的建设。

在老龙塘人的记忆里,在龙塘陶雕艺术最辉煌的上世纪70年代,南渡江畔的龙塘镇水路码头停满了运送陶瓷制品的船只,源源不断地通过码头运往文昌、琼海。

然而这一切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大潮中化为烟云: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加上陶瓷工业化、产业化的冲击,龙塘民间雕刻艺术那凝聚着一刀一凿的细腻与精巧,也受到了机械生产速度与数量优势的威胁,外来的工业规模化的雕刻企业也抢占了它的大片市场。

1996年国营龙塘陶瓷厂的倒闭,工人们下岗,原址如今已隐没在一片菜地、荒草丛中,王科美1976年进入国营龙塘陶瓷厂担任设计师,1996年该厂破 产时,厂里的200多名职工下岗自谋生路,只有少数人将雕刻手艺坚守下来。相比老一代人,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外出务工机会,龙塘传统陶雕手艺几近无人问津的 地步,石雕、木雕也一度陷入了沉寂。

暂现转机

“复古风”给雕刻带来狭小市场

这样的没落与沉寂持续了十多年,2008年后,各地不断兴起的修建仿古建筑风潮,需要大量的石雕、木雕构建,这让龙塘镇石雕、木雕工艺又短暂活了过来。

记者见到王科美是在美兰区沙塘村里的一处仿古庙宇的建筑工地上,他如今带着从事石雕、木雕工艺工程队在海南干起了古建筑修建的营生。这个工地,已经是他的工程队近年来接到的第五个工程。

在花梨格木建造的高达五米的仿古庙宇拱顶上,上面雕刻的木质花纹细致,雕工精美。不管是神龛前木刻的踏云而行衣着光鲜的神仙们,还是神龛壁前的神龙石 雕,无不充满民间神话色彩。特别是正堂前龙像的绘制与雕刻,王科美并没有画草图,而是直接就在木板和墙壁上顺手凿刻而出——40多年的功底可见一斑。

在龙塘镇通往海文高速的一条柏油路边,各种各样的石雕遍布,雕刻工人们的锤子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形式各样的石雕摆放在院落中,这些石雕形态各异,即将被运送至各个仿古建筑前。

王科美现在的工程队中,石雕、木雕工人有活时一天能赚300元,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曾经有一段时间,石雕、木雕出现过抢着拜师的现象,一些曾经的老手艺人也重新捡起了这一行当,但陶雕手艺依旧无人问津。

后继无人

最年轻的徒弟也有五十岁了

这种短暂的繁荣被王科美无奈地称为“回光返照”,因为农村庙宇修建市场非常狭小,再过几年如果古建筑风“退热”,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不知龙塘镇还会有多少人像现在这样热衷于石雕、木雕手艺。

2010年,希望不要丢掉泥雕手艺的王科美在龙塘镇收了几名陶雕徒弟,可不到三个月,徒弟们都悉数离开,理由很简单——当他们了解到陶雕的前景后,发现学这门手艺赚不到钱。

就连那些愿意学习木雕、石雕技艺的工人们,也大都年龄偏大——和国内建筑工地普遍存在的高龄化一样。

“年轻人受不了这个苦,特别是石雕,需要大量体力搬运、雕琢,刚入行的徒弟们一天下来手握凿子的手能磨出若干个水泡。”对于这些现状,王科美有些无奈: 这些年尽管工程队的石雕、木雕工收入可以,他却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入这一行。工程队里的石雕、木雕徒弟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最大的已经接近70岁,最年 轻的一位今年刚满50岁。

“年轻人的选择非常多,上大学的都不会再回来了,没有上大学的宁愿去海口或者更远点的广东打工,收入也和这里工地上差不多,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王科美也表示他对年轻人的选择表示理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科美最大的期盼是政府能够加大扶持力度,将这份传承了900多年的手艺保留下去。

未来布局

产业化冲击下龙塘雕刻如何传承

1995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龙塘“民间雕刻艺术之乡”称号。2007年3月,海南龙塘雕刻艺术列入海口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尔后入选第二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龙塘镇和所在的琼山区,每年都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展龙塘雕刻艺术的图文展览和省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尽管这对提高 龙塘雕刻艺术的知名度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仍旧改变不了无人传承的事实。

记者从龙塘镇镇政府了解到,龙塘镇目前的经济产业主要以服装加工业为主,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镇里的雕刻等工艺未形成上规模的产业链,大都是以户为单位的纯手工业生产,形不成龙头,难以形成特色产业。

刚刚退休的原龙塘镇文化站站长吴际淳对于龙塘石雕有着多年的研究,他也对龙塘雕刻的传承表达了担忧:尽管近几年石雕、木雕工艺出现“回光返照”,主要靠 农村古式民居和庙宇神像,可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龙塘雕刻的起源就是经济利益驱动,为缺少土地的农民另谋一条生存之路,因此雕刻艺术必须形成特色产业,还得 走进市场,让其产生经济利益,才能应对现代化、产业化的冲击。

今年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省台盟的一份提案中提到了大力扶持龙塘雕刻的若干建议,提案中提到,保护龙塘雕刻艺术,不仅要做好挖掘、整理、保 护、传承工作,还希望要引导鼓励扶持雕刻艺人,创作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并注重龙塘雕刻的品牌打造,借助国际旅游岛发展大潮,将雕刻手工艺品打入旅游产品市场,用市场发展的手段来挽救这一传承了900多年的手艺。

来源:海南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