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庖丁所说的道是什么「养生主庖丁解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记:养生重在养神,养神要在修道。修道就是顺天理,任自然,缘督为经。养生,不仅仅是养身,更是养心养性养神,神为生之主。
有一个叫庖丁的人,为文惠君“解”牛。注意一下,庄子用的“解”牛,而不是用的杀牛或宰牛。
“解”,有分解的意思,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天理”把各个部分有秩序地组合而成,“解”就是再按照这个“天理”把各个部分有秩序地分解开来。
我们常说的“解决”问题,也是这个意思,必须按照其“天理”或自身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完美地解决问题。
庖丁解牛,“解”字用的好。不仅包含技艺水平的肯定,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解牛也好,杀牛也罢,尽管干的活是一回事,但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一个普通的屠夫杀牛,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血腥与残忍。但你再看看庖丁是如何“解”牛的,你会有一种观赏行为艺术的感觉,完全是美的享受,以至于文惠君前后两次感叹“善哉”、“善哉”。怎么个“善哉”呢?让我们先看看庄子是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yi(抵),砉(xu)然响然,奏刀砉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音》之会”。
手所触的,肩所倚的,脚所踩的,膝所抵的,刀之所处,骨肉分离,声如乐起,行云流水,无不合乎节奏韵律。庖丁解牛简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秀,牛只不过是道具而已,庄子其意,也是如此。
庄子写到此处画个句号,我们看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屠夫而已。其精彩与精髓在于庖丁的解牛“心得”,这才是我们应该享用的大餐,之前解牛的行为艺术表演只不过是个开胃小菜而已。当然,这也是庄子的悟道心得,只不过借用庖丁的嘴说出来而已。
文惠君对庖丁的解牛技艺赞赏有加,自然而然地问道他的“成才”心得,即“解牛”怎么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境界呢?让我们细细品读深思一下庖丁的心得,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大道无处不在,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智慧的顶峰。
庖丁开口第一句就把人震住了,不愧是有思想的屠夫。“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崇尚追求的是道,已经远远超过技艺了。
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画技也是出类拔萃,也只不过是个好画匠而已,为什么呢?就是境界限制了他,因为他的境界只能达到最高的技术层次而已,再向上提升已经不可能了。
屠夫也是一样,但庖丁却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境界在那儿,就是他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艺。技艺是练出来的,任何一个人通过不懈地努力都可以达到。道是悟出来的,没有一颗智慧的心,与道是无缘的。
当然,对道的追求与体认,也是从技艺的一步步提升开始的,就是由技入道,这是“得道”的必经之路。
他开始宰牛时,也与常人一样,眼中所见是一个浑沦的全牛的外表,有头有尾,对其内部自然结构半点不知。三年以后,牛内部的自然结构熟稔于胸,哪有骨节,哪有肉筋,哪有缝隙,一清二楚,已不是那个只见全牛表象的层次了。
为文惠君“表演”时,怎么样呢?“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对牛的自然结构以前还要“目视”,也就是要借助感官来了解,现在感官作用“休息”了,完全依“神”而行,随心所欲,所向披靡。
换言之,一幅全牛的自然结构图已“复制”到心中,胸有全“牛”,哪里是哪里,心到哪,刀在哪。可以夸张地说,刀未动,牛已解毕。
具体到了操作“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窍,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孤乎”。顺着牛的自然结构用刀,劈进筋肉骨节之间的缝隙,即使经络相连的地方也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虽然这样,遇到筋骨盘结不好下刀的地方,也要全神贯注,小心谨慎,动作缓慢,刀子微动,牛则哗然解体,如同泥土散落一样,自然天成。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境界。一句话,庖丁解牛用刀是避实就“虚”,乘“虚”而入,游刃有余。因此,他的刀用了十九年,解牛无数,刀刃如新,像刚磨过一样。
好的屠夫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差一点的屠夫一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这就是解牛的差别,这就是用刀的境界,这就是刀的命运。
因为知牛而解牛,因为善刀而用刀,因为用虚而得实。文惠君,看了庖丁解牛表演,惊乎“善哉”,对其技艺佩服至极;听了庖丁解牛心得,大叹“善哉”,明白了“养生之道”。
庄子讲到这里,故事好像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思。文惠君获得了养生之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要学习庖丁的什么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技入道的进取精神?好像与养生之道关系都不大。
养生之道是什么呢,学习庖丁如何善刀与用刀,其解牛只是为我们提供示范,其实如何待“刀”才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地方。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一把刀,有的长命百岁,有的夭折短命,就像屠夫手中的刀一样,有的用一年,有的用一月,而庖丁的刀用几十年,却刀刃如新。
庖丁“善刀”而用,刀也是有生命的。他关爱自己的刀,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避实就“虚”,避免硬碰硬,而过早损耗身心。
这与《老子》第50章诸多神似。从生到死,人有三类。自然老死者,十之有三;天灾横祸,夭折而亡,十之有三;奢靡享乐,厚生而死,俗言之,不作不死,亦十之有三。善摄生者,不入虎地,故不为虎伤,不入战地,故不为兵伤,不入死地,故能长生。
死地,就是危险之地,祸患之地,死亡之地,看得见的死地容易防,看不见的死地才可怕。比如说,名利之心是死地,过分养生也是死地。
我们再对照庄子讲的庖丁解牛,是不是有太多神似的感觉,老子讲的简洁,庄子讲的形象,讲的都是自然养生,以虚养生。
庖丁“善刀”,是知彼知己,千“解”不折。对牛的自然结构熟稔于胸,用刀是乘“虚”而入,避免与筋骨硬碰产生损伤,也就是老子讲的“无死地”,所以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如新磨的一样。
庖丁解牛,就是要了解“牛”道,熟悉牛的自然结构,利用牛的“天理”行事,练得技艺纯熟,得心应手,由技入道。再者,要了解刀“道”,把握刀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愈久弥新。
庖丁善刀,就是因为处处合乎“道”,达到了人刀合一,心道合一,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庄子要表达的旨意。
对修行而言,学习庖丁善刀,就是学会善生,也就是养生,就是时时处处要合乎“道”,合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人若背离了自然法则,虽然不一定立即死亡,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病亡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危险性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庖丁解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好道”,“进乎技”。技的积累是必要的,技的境界是有限的,局限了一个人的潜能与本性,而只有道的境界才是至上的,也只有达到了“道”的境界,我们的认识与实践才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不只是玄而又玄,我们体证“大道”也要从形而下做起。庖丁解牛,也是从认识牛开始的,在识“牛道”之时,也要知“刀道”。为人处世也是一样,认识世界,更要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