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中国古建筑柱子的秘密是什么「古建圆木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中外古典建筑中,柱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构件,它不仅有结构功能还有美学概念,甚至东方和西方的古典古建筑都是以柱廊作为它的主要立面,以及承重构件,因此柱子很早就得到重视。
故宫太和殿的柱子
帕提农神庙的柱子
在一些建筑艺术理论中这样说道:建筑物的外形和构造是由森林中的外形得到启发,以树叶为屋顶,以树枝为栋梁,以树干为柱子,以树根为基础。在中国古建筑中,柱子采用木材,它的作用、形状和木材应该差不多。
树干
形状
我们见到的柱子截面大多数是圆形的,一方面符合力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工作量,便于加工。在以前的文章中讲到,柱子有直柱和梭柱之分,直柱是整个柱子直径是一样的,梭柱在三分之二处开始收缩,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树木越往上越细一样,这也可能是在配合原材料也说不定。当然还有梅花柱、方柱、八角柱、盘龙柱等等,例如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西北角柱子为方柱,山西晋祠圣母殿的柱子为盘龙柱。
梭柱
唐代南禅寺大殿西北角的柱子为方柱
晋祠圣母殿盘龙柱
晋祠圣母殿盘龙柱
处理
刚刚说道,中外古典建筑都以柱廊当做它的主立面,因为柱廊不仅可以延伸出廊下空间,保护墙身免受风吹日晒雨淋,还可以成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部分,以及柱廊经过阳光的照射,会形成美妙的阴影,随着太阳光线的移动,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为建筑增加了神秘感和层次感,丰富建筑外表面。
柱廊形成的阴影变化
但是一列绝对垂直的柱子,因为视觉偏差的缘故,看起来是不平行和垂直的。为了纠正视觉偏差,故意将柱子倾斜一点,以此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在两千年前的希腊建筑中已经运用这种原理了,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中国建筑也同希腊建筑那样,发现了柱廊“视觉偏差”的问题,因此希腊和中国都采用了把柱子微微向内倾斜的做法。在中国,这个办法就是“柱侧脚”。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除此之外,各个房间的柱子除明间外都向明间中轴倾斜。从唐代到元代的建筑中都有发现。
古希腊建筑的“视觉的纠正”所采用的的办法
中国建筑的“柱侧脚”
柱侧脚,西方称为“视觉的偏差”,在西方建筑史上是一个很为人熟知的问题,但是很多没有学习过中国建筑史的人对中国的柱侧脚却很少知道,这个办法是真真切切在我国史书上记载的。也许明清之后“柱侧脚”不再作为形制之一了,因此没有多少人注意。
组成
希腊、罗马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筑体系中的柱式都有三部分组成,即基座、柱身、柱头。本来,中国的柱式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可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柱头后来由斗拱代替,逐渐脱离“三段式”。希腊古典柱式中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柯林斯柱式的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头部,而中国由于柱头的消失,艺术加工就只好集中在柱身和柱础上。例如须弥座柱础、古镜式柱础、多层式柱础、如意云纹柱础、宝装莲瓣柱础。
西方柱式的组成
宝装莲花柱础
鼓式柱础
须弥座柱础
中国的柱式的柱头消失,相信也是经过历代工匠们的实践经验得来的成果。柱头消失之后,一种起连梁作用的阑额继而在柱的上部和柱身上连接,到了后期又产生了雀替,中国的柱式便有了一种有趣的变化。它和其他构件完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件孤立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