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时间:2023-01-12 12:05:14 来源:云尘深处

大家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绚丽的图案都要经过“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见“素”的重要和关键。原诗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对现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论语・雍也》中还记有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是指纹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的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入“野”,粗陋丑恶,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而“文胜质”则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要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这是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为俗的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同时又注重本质,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简约设计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