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听 那远逝的运河船工号子的声音「船工号子原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9日电(记者王民)“搭锚!”“喔喔!”“喂嗨,唻嗬!”……高亢有力、苍凉悠长,这是大运河上的船工号子。
由南向北,京杭大运河在河北故城县境内曲折蜿蜒75公里。在这段大运河上行船,从南往北顺流,需摇橹把握方向;从北向南逆水,则需纤夫拉纤前行。
自元、明、清至建国之初,故城县建国、郑口、故城三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一度,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而今,那远逝的号子只能从回忆中隐约聆听。
最后的号头
从小在运河边长大,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对运河船工号子兴趣浓厚。八年前,经多方打听,李志勇在郑口镇五大院村的几间破房子里见到了王振江——当地最后一位运河船工号头,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时年已86岁高龄。
“王振江无儿无女,卧病在床,身材瘦小,言语不清。”李志勇说,“我当时心情很复杂,不想让老人把绝活儿带走,想让老人喊几句号子,又怕遭到拒绝。”
从那以后,李志勇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探望老人一次。慢慢地,老人可以坐起来了,话也多了。得知李志勇的来意,老人爽快地答应喊号子,还请了几位老船工来帮忙。
王振江老人和老船工们喊出的号子内容有沿途风景、名胜古迹、三国人物等,内容繁复,曲调随意变化。李志勇白天录像,晚上整理,又请熟悉谱曲的老师帮忙,《起锚号子》《拉纤号子》《摇橹号子》等号子就这样记录保留下来。
李志勇整理的号子只是冰山一角。在几十年的号头生涯里,王振江究竟喊过多少种号子,随着老人的去世,这个问题只能永远画上了问号。
远逝的号声
船工号子由号头领喊,纤夫们附和。河窄流急处、拐弯水浅处、起锚升帆时,凡是急难险重的时候,就需要喊号发力,协调劳动节奏,提高行船效率,保证行船安全。
在采访整理中,李志勇了解到,运河船工号子的内容与船上众多器具相关,种类繁多。有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升篷号、落篷号、绞关号、拉纤号等。
号子有固定的韵律节奏,虚词不变,内容多变,号头看到什么、想起什么,就会喊什么,全凭号头的即兴创作。号头负责喊号,不用拉纤,是出力少、挣钱多、技术性强的工种。
跑运输的船上,固定人员有老板、舵手、号头和伙夫。一些大船需要长纤夫跟船跑,短纤夫则来自沿河村庄,长纤、短纤各有各的价钱。纤夫自带纤板,扣到纤绳上拉纤,一天走六十里,不管多大的风和水流,也要拉到码头才能吃喝歇脚。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机动货轮的出现以及北方运河的断流,延续千余年的纤夫、号头的古老职业,连同运河两岸百姓熟悉的劳动号子,随着运河上的帆樯渐渐远逝,消失在无声的历史长河中。
飘荡的回音
运河船工号子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家族传承、师徒授受的方式绵延下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脱离了原始号子的简陋外形,既是劳动号子,又具有独立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律动性,高亢有力、苍凉悠长又富于变化,有很好的音乐表现。
2009年,李志勇搜集整理的山东临清至天津段的运河船工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船工号子的特点,当地还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谱以现代乐曲,创作了舞蹈《千年运河》《青春的节拍》和歌曲《拉纤的汉子》,让世人重睹运河船工号子的风采,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船工号子是船工在风浪中拼搏、呐喊情景的再现,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历史。现在的运河再没有过去那种场面了,如果再不抢救,再生是很难了。”李志勇说,运河船工号子是大运河的一种文化元素,也是中华民族遗存的一种精神,我们要把它保护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熟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