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经典94版诸葛亮是怎么炼成的呢「三国志战略版贴吧诸葛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刘长宇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学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电视工作者提出“中国文学名著影视化”的构想,随即中央电视台开始制定拍摄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的计划,先后完成了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98版《水浒传》四部影视剧。剧中诞生了许多经典角色,如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鲍国安的曹操、李雪健的宋江等。这些角色鲜活而富有生气,仿佛从小说中走出来的一般。其中94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避不开的经典形象,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导演的精心设计和演员的精湛表演。
首先,以神塑形。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其他三部不同,小说中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且有史料可查的。西晋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短短数语,除将青年诸葛亮的身高、容貌等外形特征清楚描写之外,还流露出其卓尔不群的飘逸之感。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充分借鉴传统曲艺塑造人物的方法,用虚实的神韵增强外形的塑造。手握鹅毛扇的姿势,采用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写意的表现方法:中指和无名指实靠,食指和小指微翘虚掩的手势,巧妙表现出鲁迅笔下“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妖”的色彩。扇扇子的动作,采用扇尖轻击左肩,表现出一种高雅的风度和气质。坚定的眼神配上些许儒雅的动作,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定神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以情感人。《三国演义》属于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因此在表现人物时也充分借鉴了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塑造方法:利用细节的巧妙设计,在规定情境中让人物流露出丰富而充沛的感情,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在《卧龙吊孝》一集中,最初设计是在纸钱飞舞当中,诸葛亮呼喊着:公瑾(周瑜),慢走,我来也。密谋了一夜的东吴大将们准备杀掉诸葛亮,老将程普顺势拔出剑刺向诸葛亮的时候,赵云从身后跳出,挥剑将对方的剑打落,紧接着鲁肃走出来迎接诸葛亮入内。当做完案头工作之后,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提出增加一个小动作的建议:诸葛亮应该将打落的剑拾起来,还给程普。一个小细节饱含了溢于言表的潜台词:我诸葛亮满怀真诚之心来凭吊公瑾(周瑜),你们却要杀我,你们杀吧。其中蕴含了诸葛亮的气度、真诚和委屈等复杂的感情,让角色更加真实、鲜活和立体。在《火熄上方谷》一集中,诸葛亮用计将魏将司马懿引入包围圈,准备用火将其烧死。就在此时,电闪雷鸣天降暴雨,淋熄大火救了司马懿。此时的诸葛亮缓缓闭上眼睛,什么话也没说,任凭雨水拍打,将诸葛亮当时无奈、悲凉、灰心等复杂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而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随着流淌的雨水带走了,在这样无声的画面中“景衬托人,人化入景”,达到了人、景、情的高度融合。
最后,塑魂立人。中国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传统,一般需要具备“忠孝仁义礼智信”儒家精神的先贤才能受到后世的瞻仰。巴蜀地区从古至今,老百姓在寒食节、清明节都有祭奠诸葛亮的习俗。晋朝、唐朝等多个封建王朝的君主对诸葛亮极之推崇,甚至还为其修祠立碑。为什么这样一位战争的“失败者”却被后世瞻仰膜拜?唐高宗说:诸葛亮之所以入祀武成王庙就在于他以“王业不偏安”而帅弱旅北伐强魏,有武且有德,能征而道正。康熙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尔。由此可见,诸葛亮被后世崇敬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神机妙算的智慧,而在于那颗至死不渝的忠心,这就是塑造诸葛亮的魂。“忠”由心而出,导演的巧妙设计,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表现推到极致。《六出祁山》一集中,诸葛亮废寝忘食,深夜还在挑灯看地图。士兵悄悄进帐给他送饭时,听见他不住的咳嗽声,忍不住流下泪来,对他说:“丞相,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再这样不吃不喝可如何是好。”这个片段从士兵的视角出发,运用侧面描写,烘托表现了诸葛亮废寝忘食、为国操劳的忘我精神。《秋风五丈原》一集中,弥留之际的诸葛亮躺在病榻上,身体的痛苦让他陷入梦境,梦见曹睿和孙权投降称臣,不料突然惊醒后才知一切皆为虚幻。这个情节地设计将夙兴夜寐的兴汉使命融化进了自身的血液之中,深刻诠释了“用生命报效国家”的牺牲精神。同一集中,病入膏肓的诸葛亮仍拖着病体伏案工作,右手抖得厉害,即使左手托着也无法写字。姜维在一旁见状,跪地请求:“丞相,您别再作践自身了,我代三军将士求您了。”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相结合,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出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人人心中有,人人心中无”的诸葛亮影视化塑造难度不小,94版形象能够成为时代的经典,绝不是一个偶然。通过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让角色经历了由外到内、由形到心的锻造,实现了“形”“情”“魂”的高度融合。神韵的表现,辅助了诸葛亮外形的塑造;细节的设计,让丰满的情感给角色增添温度;精神的展现,让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今天,94版诸葛亮形象让我们不仅获得了艺术的审美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富有家国情怀、拼搏不屈的精神和力量。
(此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一般项目“QYYJC2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