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汉服文化的演变「汉服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1-18 09:17:14 来源:邓芗

大家好,汉服文化的演变「汉服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儒,柔也”。儒心,内有柔亦韧,看似无形,却影响着生活每一处,服饰也好,谈吐方式也好,都受儒家文化所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汉服是中国的传统衣冠,又称为汉装、华服。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而作为中华文化主体部分的儒家文化始终对汉服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对汉服的影响

1、从儒家人物看汉服文化

《三国演义》玄德见孔明,“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内心叹到:孔明眉宇间可见其江山天下的奇秀之才,有改变天下之势的肚量与才智,简直世间罕有,可谓当世之神仙也。

而当时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而未在乱世涉名的孔明却戴巾。古代的时候,士以上的人戴冠而没有巾。但可见吕布的性格张扬,而诸葛亮性格沉稳。“羽扇纶巾”,手握羽扇,天下局势尽收眼底,可看出诸葛亮的醒世之才。

他的政治理想,“德主刑辅”。“身披鹤氅”,厚德却不失肃政,仁政与德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这正是儒家思想,他的身上散发着儒家思想的光芒。后期刘备托孤,诸葛亮尽心辅佐,他有绝对能力取而代之,可是他的忠德不允许,这也是儒家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影响,时至今天我们依然忠义心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传承。

《三国演义》虽然只详细写了几个人的服饰特征,但已经凸显出人物的儒家特点。既有尊卑等级,又有明显的儒家性格特征。如关羽“青巾绿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青、绿,代表忠义,舍身取义,而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可见关羽的儒家形象,所以也被后人与孔子“文圣”并称“武圣”。司马徽“峨冠博带”,典型的士大夫装饰,他亦有“好好先生”之称,正是儒家“己所不施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华佗“方巾阔服”,是儒生的装束,到处游学,提炼医术,但依旧不忘读书求取功名。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珠履”,服饰华丽,代表曹操地位的不可撼动,这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尊卑之序。周瑜“锦衣花帽”,可以看出他家世优越,却不像世家子弟一般招摇,谦卑而内敛。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身份等级的汉服象征,便于征战的,着盔甲绿袍,手执政权的政治家鹅冠裘衣,所谓汉服儒心,无一不在儒家文化之中,无时不在影响和传承。

2、从儒家思想看汉服文化

汉服之礼。《春秋左传正义》疏:“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长幼有序,从服饰而知地位,明职务之责,树威严,一切自成体系,各有规矩,从世、入世不可有违仁义,孝道比天,尊长爱幼,可见儒家文化最为注重礼仪。《坤》有言“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

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儒家文化讲究阴阳,万物相生相克,地位、尊卑都是不可颠倒错乱的秩序守则之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环环相扣,自省自身,才能家庭和睦,小家之天下,由小及大,上下有序,国家才能治理有序,天下自然安定。

汉服之女工。女工在汉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汉服上的刺绣几乎成为它独一无二的特征。皇帝刺绣精致龙袍,用玄黄之色,其他皇室成员也刺绣龙式样,但颜色不可用玄黄之色,官员要“以礼见君”,所以穿朝服,袖口也有各阶级式样,郑玄注《礼记·杂记》言“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者,前玄後黄”。故古代女子注重女工培养,刺绣更为突出。女子无才便是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她们儒家文化下的高德之行。因此女工便成为她们贤妻良母的特征。

汉服之语。每一次特定的汉服着装,都是向世的诉语。汉服最初为袍服,鞠躬行礼时双袖举于头顶,更显谦卑,彰显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汉服在每个特定节日都有固定的服装样式,如:清明要着素服,丧日要着白服,过年、大喜日要着红色服装,大家看到穿着的服饰自然知道要如何应答。

二、儒家文化发展中的汉服

1、汉服的起源奠定了儒家文化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商流行,“垂衣裳而治天下”帝王在举行祭礼时都穿冕服,来表示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利象征,使得统治阶级的皇权具有崇高的威严,不可挑战,绝对服从,这和后来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不谋而合,神化天子的形象,服饰以龙为主,天选之子,让世人甘愿臣服。

直至汉服从衣裳、深衣、袍衫、襦裙、再到襦袴,层层束缚,可见儒家文化的繁褥,“繁文缛节”可看出儒家文化礼仪长期发展的严苛,到周代甚至有记载一整套服饰礼仪的书目《周礼》,服饰制度更为详细周密,有专门的司服。如《周礼·春官》中的“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同时阶级也开始浮现,如如《诗经·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诸侯用黄色,大夫用赤色。

2、汉服发展中的儒家文化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车轮等,服饰也较之前式样有所改变。主要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头饰也更为繁复,还有配绶制度,指女子将头发向后梳,绾成一个髻,而且贵族女子头上还插着步摇、花钗,奴婢要用巾裹头,这时阶层和职业征更加,“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别。

3、汉服泛化下的儒家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服装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更能彰显个人魅力,形式多样,汉服这时发展既泛化又典型,以显潇洒,俏丽。这时儒家文化渐显松化,人民生活富足,自由的生活风采带动了服饰的丰美展现。到了唐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更加繁荣开放,外使不断来访,和亲之风盛行,文化碰撞空前激烈,服饰随之发展改变较之前极为不同。

主要是襦裙,裙腰甚至系在腋下,显得修长,足以可见当时唐朝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代衣着略显大胆,得益于儒家文化对女性约束幅度渐小,女子不再深居闺阁,可以深切感受美,创造美,极大促动服饰多元化发展。

到了宋代,官员们喜爱穿着袍衫,并以颜色划分等级,而恰逢这时宋朝内忧外患,且程朱理学成为文化主要发展方向,“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儒家文化礼仪制度和服饰也遵循简朴、严谨、含蓄来表达,但依然不失华美,依然沿袭上襦下裙,但裙子褶更为严密,出现“千褶裙”,裙子上的纹饰也华丽丰美,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琳琅满目,更为优雅恬丽。

4、汉服渐衰与儒家文化

元明时期外族统治汉族,导致汉族地位下降,虽然也沿用了大部分汉族原有的制度,但是极力推崇蒙古主义,佛教盛行,导致儒家文化地位急剧下降。

宋代汉服

服饰着“一色衣”,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腰部有多壁积,肩背之间贯以大珠。质孙服原为戎衣,后转为宫中礼服,每逢内廷大宴,天子百官皆着质孙服”汉族人仍可按汉服装饰,但是很多隐晦外来族文化影响,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

到了清代,逼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儒家文化也不再拘泥,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两大派各执其词,各不偏倚,使得传统儒学、礼学习俗不再深植于人心中,发展成为新儒学。汉服改为满服,也不再是装饰每个时代的瑰丽瞬间。

5、现今汉服服饰和儒家文化

现今,泱泱人海,放眼望去,虽然着汉服服饰的寥寥无几,可幸依然能透过人群看到几缕丝绸,简易袍衫,但只要我们还不曾忘记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血液,属于此刻的汉服,终将越发华美,也将美得更加纯粹。儒家文化滤去的糟粕,使如今的礼乐文化更加为艺美而服务。

三、结语

经历数千年时代的凌厉和抚慰,无论是汉服还是儒家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它们终将璀璨归来。相信它们早已深埋我们血液。对于美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文化也是。汉服可以成为我们从古至今最美的服饰,是积累千年沉淀,也是硕果早累,儒家文化也是。让我们和它们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伟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2、陶殷缘 《汉服儒心——从汉服的发展看儒家文化的影响》

3、郑丽华 《中国汉服文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